(共54张PPT)
第一单元
情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志士之豪情,儿女之柔情,郁不得发之哀情,故地重游之慨情,有情即有诗;游子之乡情,知音之友情,相思之恋情,聚散之别情,情使言生辉。
诗歌鉴赏要点
读诗,就是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品诗,就是感受精彩的人生华章。
1.知人论世(诗人生平、创作背景、风格流派)
2.涵咏诵读(感受节奏、韵律 音乐美,体会诗的感情)
3.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把握意象,品味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幻灯片 3 幻灯片 5
4.了解体裁及主要表现手法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诗中都有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你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吗?
孤独、寂寞、凄凉
3 、为什么你会感受到呢?
通过景物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意象排列组合的成功典范之一,描写了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得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的夕阳下的孤独和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被称赞为“秋思之祖”。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豪迈磅礴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长沙
毛 泽 东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
词题与词的内容有关,“长沙”是题目。
词的知识:
体裁简介
沁园春 长沙
词牌名
词题
1、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2、“长沙”是题目,题目跟内容有关。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当年的毛泽东
背景感知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 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在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限遐思……
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吧:
第一遍,读准字音,划记生字词。
第二遍,领悟感情,读出感情。
第三遍,要在头脑中读出片片美景。
沁 舸 寥廓
遒 遏 峥嵘
字词:
liáokuò
qiú
è
qìn
gě
zhēngróng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上阕,思考问题,明确思路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2、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 “站立” “直立”等?
“独立寒秋”图
1、描写哪些意象? “看”字管到哪里?
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3、写景诗句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
远眺 远景
近观 近景
仰视 高景
俯瞰 低景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多)
(尽:染之透)
炼字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漫:江水溢满之状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出鹰的 矫健
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朗读,然后回答问题: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 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赏 析
阐释
面对这壮丽的河山,旷远迷茫的大地,诗人深深地思索,愤激地发问:祖国的命运,到底该由谁来主宰呢?
提 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句式
设问。
提 示
作用
实际上是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世界激起的万端思绪,通过对大自然的盛衰荣枯提出了中国领导权的问题。在对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对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提 示
分析上阕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 前 景
心 中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抒
见生机勃勃之景
生济世豪壮之情
独立寒秋
看图试背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看万山红遍,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下阕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赏 析
携来百侣曾游
我和我的同学曾经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回忆过去,和同学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忆” “岁月稠”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事。“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提 示
作用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提 示
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从这一层中找出谁“主沉浮”?
赏 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青年学生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评论天下大事。
激扬文字
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当时的反动势力、权贵一概都视如粪土一般。
人物形象
“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提 示
这些早期的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青春年少
热情奔放
才华出众
关心国家
无畏无惧
敢于斗争
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结合整首词,谈谈这一层的深刻含义。
三、概括下阕的意思。
赏 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可曾记得,当年在湘江游泳时,狂风巨浪几乎把飞速行驶的船只阻挡住了,而我们仍迎着风浪,奋勇向前的情景吗?
结尾的含义
这个结尾含义深刻,既和上阕“谁主沉浮”相呼应,又使下阕中的“峥嵘岁月稠”得到具体的表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到中流击水”,有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正处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谁主沉浮”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共产党人面前,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勇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只有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力挽狂澜、奋勇前进,才能掌握祖国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冲破滔天的巨浪,把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这是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也是对昔日战友和一切同志的勉励和期望。
提 示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1925
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下阕:
忆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敢作敢为风华正茂
峥嵘岁月
振兴中华
乘风破浪
(抒革命豪情)
入境------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素材加油站
写秋的诗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同为写秋景,李清照在词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古来文人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李清照便在此类。本词中,词人描绘了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抒发了词人悲秋伤别的愁苦之情。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