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天津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
一、(9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西安大唐不夜城出了新玩法——盛唐密盒。有多火爆?几乎场场爆满!历史人物“房玄龄”“杜如晦”带着游客花样互动,热闹非凡。甚至有人整理并背了题库专程来挑战,流连忘返。盛唐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今天的西安,把大唐文化这个超级网红IP推向了新的高度,把文化自信诠释得(  )。
盛唐密盒中的“房玄龄”“杜如晦”,身着唐装与游客攀谈,在头脑碰撞中抛出一个个有趣的“梗”,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超越了看风景、拍照片的层次,盛唐密盒转而探索历史、文化与游戏、互动的结合,____。
盛唐密盒(  )脱口秀表演形式,突出人物特点,在互动中普及中国文化。无彩排表演,充满了惊喜和意外。有的游客“过五关斩六将”才胜出,答不出问题的游客,多会获得与演员合影的安慰奖。现在,“来,拍照”已经成为吐槽没文化的热词。
盛唐密盒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或许无法与上海迪士尼“沉浸式文旅”(  ),但其沉浸式科普学习与大唐场景游览兼具的欢快氛围,却是前者所不具备的。“唐文化”的(  )是独一无二的,“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这就是每一个旅客在这场沉浸式旅游中的最完美的体验和最大的收获。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酣畅淋漓 汲取 同日而语 特点
B.淋漓尽致 借鉴 相提并论 标签
C.淋漓尽致 汲取 同日而语 特点
D.酣畅淋漓 借鉴 相提并论 标签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客不仅能体验游园的乐趣,而且能梦回大唐,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
B.游客既能体验游园的乐趣,也能梦回大唐,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
C.游客不仅能体验游园的乐趣,而且能梦回大唐,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
D.游客既能体验游园的乐趣,也能梦回大唐,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著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B.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著作《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奇譬诡喻来说明道理。《庄子》共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都为庄周所作。
C.《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雷雨》是我国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共四折。
D.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答案】1.B
2.D
3.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句子的衔接;称谓;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语境是说能够充分诠释文化自信,应选“淋漓尽致”。汲取:意思是吸取、吸收。借鉴:意思是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语境侧重借助脱口秀表演形式,从中吸取经验,应选“借鉴”。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同日而语”一般要与“不可”搭配,语境跟“无法”搭配,应选“相提并论”。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标签: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比喻给人留下的固定印象。语境指“唐文化”是盛唐密盒的固定特点,选“标签”。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应先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再说“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排除AB;“体验游园的乐趣”和“梦回大唐”之间应是并列关系,用关联词“既能……也能”衔接,排除C。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著作”错误,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B.“都为庄周所作”错误,《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C.“《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错误,《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剧作品。故答案为:D。
二、(9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原则、总方针,它关系着文艺创作为了谁、要写谁、如何写以及文艺作品最终由谁来鉴赏、谁来评判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文艺不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而是“为人民的”。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习近平在其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新时代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2021年4月)
材料二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京津冀三地共同举办,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一次崭新尝试。活动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开幕式在北京举办,是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首届、1989年第二届以后,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闭幕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在多方努力下,本届艺术节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中国美术报2022年9月20日)
材料三
本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文化共享,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云剧场”,举办“云展览”,构建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大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评奖全过程,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信息,观看参赛作品精彩视频,各平台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与演员的互动随意而亲密。据统计,群星奖相关话题的网民评论关注度持续走高。其中,对参赛作品和演员的表演形式与效果的认可评论占比21.73%。“很棒的舞蹈,情、律、图三元素完美演绎,赞!”“编排的很好很大气!”网友留言体现出观众审美的提升。对群星奖的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达17.85%。“一起走进中国艺术节、享受群众文艺成果。”“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吧。”上述网友留言具有代表性。此外,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34.94%。“家乡话,真亲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太震撼了。”这些留言透露着浓浓的乡情。不难看出,大众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数字科技的革新,正在为传统演出拓展线上新赛道“保驾护航”,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2.63亿!看“云端”如何助力艺术节》《河北日报》2022年9月15日)
材料四
图: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徽
4.下列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众对群星奖持续关注,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最高,是对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的近2倍。
B.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基本上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C.两则留言“编排的很好很大气”“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分别体现了观众审美的提升和对群星奖群众性的认可。
D.艺术节节微“中国艺术节”主题图案是手捧花束的人,但又像展翅欲飞的鸟,象征着中国艺术向新的高度腾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于不同形势背景下,但其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本届艺术节舞台形式发生了转变,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
C.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举办,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
D.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引领下,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必将极大地拓展群众基础。
6.下面不属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取得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于文化共享,三地协同合办艺术节,集中展现京津冀的优势,共同发展国家战略。
B.借助云端助力艺术节,创新传播方式,“云端艺术节”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C.艺术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展现了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的群众文化,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D.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活动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
【答案】4.B
5.B
6.D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基本上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错,原文材料三是说“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完全相同”错误,原文的说法是“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可见“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说法绝对。
C.“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是说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的闭幕式,不是开幕式,选项张冠李戴。
D.“必将极大地拓展群众基础”错,材料三是说“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选项时态错误。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选项说的是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情况和结果,没有涉及取得成功的原因。
故答案为:D。
三、(15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①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②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③之对,则孝宣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
材料二: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以格君心之非 格:纠正 B.魏相条晁董之对 条:条理
C.庶叛者革心 革:改变 D.帝不怿 怿:高兴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自愧 以无厚入有间
B.譬如医者之用药 剖之以为瓢
C.心欲言而口不逮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
①论深切于事情 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⑤事有可否,必言之 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
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答案】7.B
8.C
9.D
10.B
11.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多方面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留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爵位、宝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这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使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那就像圣君和贤臣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当初冯唐高度赞扬战国时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则为不能使用他们而深深叹息;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汉宣帝就按这些言语施政而成就了汉室中兴的业绩。如果陛下能自己寻求老师,就不如从近一点的唐朝选取陆贽。再说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不是没有可以效法的,而且依照这些史籍所阐述的道理都足以治理好国家。然而《六经》当中的圣贤言论精深奥秘,而史书、子书中存留的圣贤学说却颇不完整,犹如高山大海那样崇高深远,很难从中选择出多少可以直接推广运用的东西。而陆贽的议论,一打开书本就非常明了清楚,汇聚了古往今来的学说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一面镜子。臣等想把他向皇帝的进言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材料二:
陆贽任翰林学士时,年纪还很轻,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跟随皇帝在奉天避乱的时候,白天晚上进朝面见,皇帝亲信倚重,官位相当的人都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陆贽曾经对皇帝说:“如今叛贼遍布天下,陛下您应该深切地责备自己,反省悔过,来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过失,用辞章向天下认错,让我无所顾忌地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书,即使是武人悍卒读了也没有不感动流泪的。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路上有向皇帝进献瓜果的人,皇帝赞许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试官(未经正式任命的官职)的职位。陆贽说:“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轻易地授予。”皇帝说:“试官只是一个虚名,而且这件事我已经与宰相商量过了,你就不必疑虑了。”陆贽上奏说:“没有功劳却能获取爵位,那么爵位就被人看轻,没有犯罪却滥用刑罚那么法律就为人所轻慢。现今所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有人规劝他(这样做)有点过头了,他回答说:“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
皇帝自己任用了裴延龄。陆贽说:“裴延龄邪僻乖张暴躁行为不正,不可任用。”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不久裴延龄因为奸滑谄媚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天下人都憎恨他,但没有人敢说。陆贽上书苦苦进谏,皇帝不高兴,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裴延龄揣摩皇帝对陆贽的恩情已由浓转薄,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指摘陆贽的过失,于是皇帝发怒,想要诛杀陆贽,依靠阳城等人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论说辩护,才被贬作忠州别驾。韦皋多次上表请求让陆贽替代他担任岭南节度使,皇帝依然忌恨陆贽,不肯给他这个职位。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条:条陈。句意: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因为/用。句意: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
B.“之”,取独/代词,它。句意: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把它剖开做瓢。
C.“而”,都表转折。句意: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D.“其”,代词,他/祈使语气,一定。句意: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如果药方已经在世间证明灵验,那么就不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代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
“医手”为偏正结构,“医”修饰“手”,整个做句子的状语,不能断开;且“方”是“药方”,是“多传于古人”的主语,不能与“手”断到一起,排除BC;
“见”的宾语是“陆贽”,而“才”是“本王佐”的主语,应在“才”前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③是六经三史,诸子百家;④侧面表现。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错。由原文“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可知,智慧与西汉的张良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论辩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也没有说远远胜过贾谊。
故答案为:A。
四、(26分)
(2023·天津市模拟)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13. 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答案】12.(我们)认为陛下您是圣哲英明的天子(或“认为您圣哲英明”),一定喜欢陆贽发表的意见。只要让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就好像贤臣和圣君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
13.现在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还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将要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
【知识点】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认为;“但”,只;“同时”,处于同一时代。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病”,担忧;“贵”,使之贵重;“劝”,勉励;“今所病者爵轻也”,判断句。
14.(2023·天津市模拟)《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
赞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
【答案】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
异:①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
②新唐书:①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②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③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内容方面比较作品的异同的能力。
根据《旧唐书》中的“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新唐书》中的“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和“赞曰”中的“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可知,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
根据《旧唐书》“赞曰”中的“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可知,《旧唐书》注意到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
根据“赞曰”中的“(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可知,《新唐书》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
根据“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可知,《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
再根据“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可知,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
故答案为: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
异:①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
②新唐书:①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②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③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从内容方面比较作品的异同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2023·天津市模拟)(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春回大地,暖阳让肥沃的土壤复苏,春水流淌潋滟生辉,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而“胡不归”又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而且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6.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诗表达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5.D
16.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17.①表达自己对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喜爱。
②对回归田园,耕田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
③职务在身,无法归园的无奈。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由“欲”字可知,这两句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生活的憧憬。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欧阳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惬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诗歌从初夏田野的南风写起,再写到小小茅舍在草木丛中掩映,颇有隐居的野趣;再写到农家生活,麦穗初齐,桑叶正肥,一家人正在辛勤的劳作,老翁凭借多年经验知道今年丰收在望,而来送饭的妇人也知道今年时节不错,再加上玩耍的稚子,吃的饱饱的蚕儿,处处呈现出一片和乐而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再加上花朵盛开,鸟鸣婉转,给这幅画面勾勒出一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背景。从中我们能够探查到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羡慕与向往之情。
“我独知之归不早”与“顾我蹉跎已衰老”则表达了历尽沧桑的感慨和自己没有及早归隐的遗憾和懊悔。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我已经在清颍买了田地,希望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耕田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
18.(2023·天津市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加之以师旅,   。(《论语·侍坐》)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5)《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孝”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答案】(1)因之以饥馑
(2)可以横绝峨眉巅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天下归心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馑”“巅”“烦”“乞”。
故答案为:(1)因之以饥馑
(2)可以横绝峨眉巅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天下归心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五、21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延安交响
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
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
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臃肿(yōng) 笑韵(yùn) 隧道(suí) 摩肩接踵(zhǒng)
B.擎天(qíng) 干瘪(biě) 攫住(jué) 载歌载舞(zài)
C.强劲(jìn) 沟壑(hè) 闭塞(sè) 目眩神迷(xuàn)
D.瞻仰(zhān) 挖窑(yáo) 琴弦(xuán) 蓊蓊郁郁(wěng)
20.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2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
2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
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
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
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
【答案】19.B
20.①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③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21.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
22.①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
②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③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
23.B;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隧道(suí)”的“隧”读音错误,应读为“suì”;
C.“强劲(jìn)”的“劲”读音错误,应读为“jìng”;
D.“琴弦(xuán)”的“弦”读音错误,应读为“xián”;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新时代延安发展气势蓬勃,不可阻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这是过去的延安,“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这是现在的延安,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犹记得”“而现在”“一飞冲天”等是短句,“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是长句,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语言生动活泼,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可知,延安换新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
再结合“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面对延安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可知,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
结合“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延安对的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结合“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可知,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今天的延安,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B.“以质朴的语言……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错误。文章语言优美,对延安的情感从开头到结尾都非常的浓郁。
D.“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错误。作者引用《对月》诗只是想表现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并没有表达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
故答案为:BD。
六、10分
24.(2023·天津市模拟)请任选下面的一幅图画,通过描绘画面内容,表现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图一 图二图三
【答案】示例1:盛夏,一位妇女坐在竹制的小板凳上正在忙着干活,她穿着短袖衫,裤脚高高挽起,可以想见这样热的天气,她一定是满头大汗;一个小男孩,应该是她的儿子,正在拿着大蒲扇给妈妈扇风。画面展现了母慈子孝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示例2:一个书生盘腿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几案上摆着砚台、书籍与笔架。一盏孤灯陪伴他苦读。他眉头紧锁,时而抿紧嘴唇,时而口中念念有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千百代莘莘学子就这样传递着勤奋好学的美德。
示例3:一位老翁双手持称,秤杆平平,秤盘上放着一个元宝,秤砣上写着“信誉”二字。画面展现了为商之道——重信誉、轻钱财。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分析画面内容,然后写出图画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图1画面内容为:妈妈在纳鞋底,孩子双手握着蒲扇给妈妈扇风。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母慈子孝,尊长爱幼等。
图2 画面内容为:书生手中拿着书籍,在灯下苦读。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学刻苦、勤奋好学等。
图3 画面内容为:一老翁双手持称,秤盘上为元宝,秤砣上为“信誉”二字。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商之道——重信誉轻钱财等。
再分析题目要求,“任选下面的一幅图画”,注意只选一幅即可;“描绘画面内容”,要注意观察细节,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再分析其中蕴含的美德,注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比如第一幅,主要人物之一的中年女性坐在竹制的小板凳上,高高挽起的袖子和裤脚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可她不得闲的双手在削着什么,仿佛在为自己的孩子准备餐饭。画面中的另一个人物是一个胖小子,光着屁股的他一看就知道年龄尚小,但他很懂事,心疼母亲,努力地拿着一个大蒲扇给母亲扇风,尝试用自己的努力为母亲带来凉爽。而母亲嘴边噙着的温柔的笑则是孩子孝顺的最好回应。由此可知,这幅图画是表现母慈子孝,尊长爱幼等传统美德。
故答案为:示例1:盛夏,一位妇女坐在竹制的小板凳上正在忙着干活,她穿着短袖衫,裤脚高高挽起,可以想见这样热的天气,她一定是满头大汗;一个小男孩,应该是她的儿子,正在拿着大蒲扇给妈妈扇风。画面展现了母慈子孝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示例2:一个书生盘腿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几案上摆着砚台、书籍与笔架。一盏孤灯陪伴他苦读。他眉头紧锁,时而抿紧嘴唇,时而口中念念有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千百代莘莘学子就这样传递着勤奋好学的美德。
示例3:一位老翁双手持称,秤杆平平,秤盘上放着一个元宝,秤砣上写着“信誉”二字。画面展现了为商之道——重信誉、轻钱财。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概括图画的内容和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画的内容和意义。
25.(2023·天津市模拟)下列有关《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本首判词涉及林黛玉和薛宝钗,赞扬二人才情、品德的同时,也暗合了“钗黛合一”的观念。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说的是贾惜春因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而遁入空门。
C.“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贾探春离别故土、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般远嫁的命运。
D.“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出自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A①"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②"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A正确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是妙玉的判词。B错误。
故答案为:B
C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D"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以及家破的预兆,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需要熟读熟记判词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6.(2023·天津市模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朽名著,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形象,其中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等更被认为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请从上面所列人物中任选一人,每人以一种花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能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林黛玉如袅袅秋风中悄然开放的东篱雅菊,暮露夜霜交相侵,馥郁芬芳难消散。理由:林黛玉有多首咏菊诗歌。诗句中表现出她对陶氏风骨的仰慕,同时寄予着自己寄人篱下的愁苦和高洁傲世的情操。
薛宝钗似国色天香的牡丹,人情练达中有着雍容闲雅的端庄,诗词歌赋中蕴含着理智与簪缨世族的风范。理由:薛宝钗出身高贵,容貌具有雍容典雅之美,学问上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又能博才众家,其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其高远的志向。
【知识点】《红楼梦》;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根据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命运等多方面特点,选择一个理解最充分的人物来写。选择用哪一种花来喻人,要充分调动阅读积累,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将花的某种特点与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依据作品内容,结合人物经历、命运等陈述,要明确具体,不可脱离作品内容,泛泛而谈。
林黛玉身处纵横交错的污流之中,却能置身事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她清高孤傲,不被世人理解,正如菊花一样,纤纤而立,高昂着头颅傲然俯视着众生,再大的狂风暴雨,也别想让她低头。用菊花比喻林黛玉,将菊花的特点与黛玉的品质一一联系,二者相得益彰。
薛宝钗,我们可以把她比作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之时雍容华贵的牡丹。论美貌,她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有雍容娴雅之美;论才情,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论人情练达,她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
故答案为:示例:林黛玉如袅袅秋风中悄然开放的东篱雅菊,暮露夜霜交相侵,馥郁芬芳难消散。理由:林黛玉有多首咏菊诗歌。诗句中表现出她对陶氏风骨的仰慕,同时寄予着自己寄人篱下的愁苦和高洁傲世的情操。
薛宝钗似国色天香的牡丹,人情练达中有着雍容闲雅的端庄,诗词歌赋中蕴含着理智与簪缨世族的风范。理由:薛宝钗出身高贵,容貌具有雍容典雅之美,学问上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又能博才众家,其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其高远的志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七、60分
27.(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直线行、隔子吃”的走法决定了炮在不同行动目标策略中游走,平常时放对位置,进攻时聚焦找“炮架子”发挥叫吃威胁。炮的价值在棋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星罗遍布,炮能找到的“搭档”多,时不时可以瞄准进攻目标开火。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数量少,炮的“朋友”少,价值也随之缩水。
“双炮笨如牛”“单炮难成局”“势成方动炮”“残棋炮归家”等棋局口诀,道出了炮的生存哲学要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 在中国象棋中,炮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棋子,需要中间隔一个棋子才能吃子。中间那个棋子,被称为“炮架子”。没有“炮架子”,炮就没有任何杀伤力,变成了摆设。炮想在复杂的棋局中生存下来,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选好“炮架子”至关重要。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借助的外物,就相当于炮的“炮架子”。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也要选好“炮架子”,因为单炮难以成局,会借力才是智者。
以己为“架”,是艰难的无奈之举。且不说剩下一个炮只能被动挨打,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就算是两炮俱在,也是“双炮笨如牛”,想发动一次有效的进攻难之又难。炮本为威力巨大的主力棋子,不是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让棋盘上无炮架可用,或者自己给自己当炮架。在生活中,我们崇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尽最大可能借助外力。
以友为“架”,是最正确的行事方式。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炮想要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还需要“友军”帮助。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最终实现共赢。就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要刘、关、张的鼎力配合,借助他们的力量,才能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如果没刘、关、张,诸葛亮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施展。
以敌为“架”,是高超的斗争智慧。会下棋的人都知道,不仅我方的棋子可以做“炮架子”,敌方的棋子也可以为做“炮架子”。还是说诸葛亮,他在兵力不足时唱了一出空城计,吓退敌军,取得了胜利,就是把司马懿当成了“炮架子”。因为他知己知彼,了解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如果对面是莽撞的李逵,反倒不起作用。当然,司马懿深知,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和诸葛亮相抗衡,真的把诸葛亮灭了,可能自己也会鸟尽弓藏,所以才放了诸葛亮一马。从这个意义上讲,司马懿也是把诸葛亮当成了“炮架子”,回了一手妙棋。只有最高明的棋手,才能下出这样最高明的对局。
无敌亦无友,自身也将变得无用,只要用得好,哪怕是敌人也可以为我所用。这是炮的生存智慧,也是人的生存智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智慧。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无非是拥有两大绝招,一是能够广交朋友,二是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正是世界上诸多朋友的支持,才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才有了“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正是我们抓住了大国争霸的历史机遇,才“小球推动大球”,让世界从两极走向多极。我们的一代代领导人,都是最高明的棋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其实支点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自己找的。能找到支点的人,自然能撬起地球。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寻找能够让我们发力的“炮架子”,找到我们人生的支点,方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炮的生存哲学要义”,中国象棋中,炮要想发挥威力,需要“炮架子”,所以在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多,“炮架子”多,这个阶段炮的威力巨大;而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少了,“炮架子”少了,炮的价值大大缩水。引申理解一下,“炮架子”,可以理解为“搭档”“朋友”,否则自身再厉害也难以施展才华、发挥价值。而材料要求我们思考材料的启示意义,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炮”就是我们自己,而“炮架子”就是我们的搭档、朋友,搭档多、朋友多、合作者多,再加上自身能力,就能够发挥威力,无往而不胜。
写作时要从学会寻找搭档、懂得合作的角度思考。这对于今天的青年尤为重要,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做成一件事需要诸多条件和能力,单凭个人难以成事。学会寻找合作者,搭起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是一种主动进取的可贵品质。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寻找合作者,条件是什么;在合作中该如何对待合作伙伴,从而让合作的凝聚力更强,这些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深度思考内容。
立意:
1.寻找搭档,合作双赢。
2.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
3.寻找合作伙伴,搭建成功舞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天津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
一、(9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西安大唐不夜城出了新玩法——盛唐密盒。有多火爆?几乎场场爆满!历史人物“房玄龄”“杜如晦”带着游客花样互动,热闹非凡。甚至有人整理并背了题库专程来挑战,流连忘返。盛唐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今天的西安,把大唐文化这个超级网红IP推向了新的高度,把文化自信诠释得(  )。
盛唐密盒中的“房玄龄”“杜如晦”,身着唐装与游客攀谈,在头脑碰撞中抛出一个个有趣的“梗”,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超越了看风景、拍照片的层次,盛唐密盒转而探索历史、文化与游戏、互动的结合,____。
盛唐密盒(  )脱口秀表演形式,突出人物特点,在互动中普及中国文化。无彩排表演,充满了惊喜和意外。有的游客“过五关斩六将”才胜出,答不出问题的游客,多会获得与演员合影的安慰奖。现在,“来,拍照”已经成为吐槽没文化的热词。
盛唐密盒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或许无法与上海迪士尼“沉浸式文旅”(  ),但其沉浸式科普学习与大唐场景游览兼具的欢快氛围,却是前者所不具备的。“唐文化”的(  )是独一无二的,“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这就是每一个旅客在这场沉浸式旅游中的最完美的体验和最大的收获。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酣畅淋漓 汲取 同日而语 特点
B.淋漓尽致 借鉴 相提并论 标签
C.淋漓尽致 汲取 同日而语 特点
D.酣畅淋漓 借鉴 相提并论 标签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客不仅能体验游园的乐趣,而且能梦回大唐,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
B.游客既能体验游园的乐趣,也能梦回大唐,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
C.游客不仅能体验游园的乐趣,而且能梦回大唐,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
D.游客既能体验游园的乐趣,也能梦回大唐,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著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B.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著作《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奇譬诡喻来说明道理。《庄子》共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都为庄周所作。
C.《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雷雨》是我国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共四折。
D.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二、(9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原则、总方针,它关系着文艺创作为了谁、要写谁、如何写以及文艺作品最终由谁来鉴赏、谁来评判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文艺不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而是“为人民的”。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习近平在其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新时代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2021年4月)
材料二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京津冀三地共同举办,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一次崭新尝试。活动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开幕式在北京举办,是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首届、1989年第二届以后,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闭幕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在多方努力下,本届艺术节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中国美术报2022年9月20日)
材料三
本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文化共享,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云剧场”,举办“云展览”,构建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大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评奖全过程,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信息,观看参赛作品精彩视频,各平台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与演员的互动随意而亲密。据统计,群星奖相关话题的网民评论关注度持续走高。其中,对参赛作品和演员的表演形式与效果的认可评论占比21.73%。“很棒的舞蹈,情、律、图三元素完美演绎,赞!”“编排的很好很大气!”网友留言体现出观众审美的提升。对群星奖的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达17.85%。“一起走进中国艺术节、享受群众文艺成果。”“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吧。”上述网友留言具有代表性。此外,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34.94%。“家乡话,真亲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太震撼了。”这些留言透露着浓浓的乡情。不难看出,大众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数字科技的革新,正在为传统演出拓展线上新赛道“保驾护航”,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2.63亿!看“云端”如何助力艺术节》《河北日报》2022年9月15日)
材料四
图: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徽
4.下列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众对群星奖持续关注,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最高,是对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的近2倍。
B.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基本上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C.两则留言“编排的很好很大气”“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分别体现了观众审美的提升和对群星奖群众性的认可。
D.艺术节节微“中国艺术节”主题图案是手捧花束的人,但又像展翅欲飞的鸟,象征着中国艺术向新的高度腾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于不同形势背景下,但其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本届艺术节舞台形式发生了转变,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
C.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举办,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
D.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引领下,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必将极大地拓展群众基础。
6.下面不属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取得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于文化共享,三地协同合办艺术节,集中展现京津冀的优势,共同发展国家战略。
B.借助云端助力艺术节,创新传播方式,“云端艺术节”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C.艺术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展现了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的群众文化,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D.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活动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
三、(15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①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②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③之对,则孝宣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
材料二: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以格君心之非 格:纠正 B.魏相条晁董之对 条:条理
C.庶叛者革心 革:改变 D.帝不怿 怿:高兴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自愧 以无厚入有间
B.譬如医者之用药 剖之以为瓢
C.心欲言而口不逮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
①论深切于事情 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⑤事有可否,必言之 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
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四、(26分)
(2023·天津市模拟)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13. 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14.(2023·天津市模拟)《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
赞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
(2023·天津市模拟)(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春回大地,暖阳让肥沃的土壤复苏,春水流淌潋滟生辉,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而“胡不归”又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而且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6.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诗表达作者哪些情感?
18.(2023·天津市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加之以师旅,   。(《论语·侍坐》)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5)《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孝”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五、21分
(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延安交响
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
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
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臃肿(yōng) 笑韵(yùn) 隧道(suí) 摩肩接踵(zhǒng)
B.擎天(qíng) 干瘪(biě) 攫住(jué) 载歌载舞(zài)
C.强劲(jìn) 沟壑(hè) 闭塞(sè) 目眩神迷(xuàn)
D.瞻仰(zhān) 挖窑(yáo) 琴弦(xuán) 蓊蓊郁郁(wěng)
20.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2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
2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
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
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
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
六、10分
24.(2023·天津市模拟)请任选下面的一幅图画,通过描绘画面内容,表现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图一 图二图三
25.(2023·天津市模拟)下列有关《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本首判词涉及林黛玉和薛宝钗,赞扬二人才情、品德的同时,也暗合了“钗黛合一”的观念。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说的是贾惜春因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而遁入空门。
C.“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贾探春离别故土、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般远嫁的命运。
D.“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出自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26.(2023·天津市模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朽名著,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形象,其中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等更被认为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请从上面所列人物中任选一人,每人以一种花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能自圆其说。
七、60分
27.(2023·天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直线行、隔子吃”的走法决定了炮在不同行动目标策略中游走,平常时放对位置,进攻时聚焦找“炮架子”发挥叫吃威胁。炮的价值在棋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星罗遍布,炮能找到的“搭档”多,时不时可以瞄准进攻目标开火。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数量少,炮的“朋友”少,价值也随之缩水。
“双炮笨如牛”“单炮难成局”“势成方动炮”“残棋炮归家”等棋局口诀,道出了炮的生存哲学要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句子的衔接;称谓;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语境是说能够充分诠释文化自信,应选“淋漓尽致”。汲取:意思是吸取、吸收。借鉴:意思是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语境侧重借助脱口秀表演形式,从中吸取经验,应选“借鉴”。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同日而语”一般要与“不可”搭配,语境跟“无法”搭配,应选“相提并论”。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标签: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比喻给人留下的固定印象。语境指“唐文化”是盛唐密盒的固定特点,选“标签”。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应先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再说“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排除AB;“体验游园的乐趣”和“梦回大唐”之间应是并列关系,用关联词“既能……也能”衔接,排除C。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著作”错误,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B.“都为庄周所作”错误,《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C.“《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错误,《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剧作品。故答案为:D。
【答案】4.B
5.B
6.D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基本上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错,原文材料三是说“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完全相同”错误,原文的说法是“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可见“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说法绝对。
C.“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是说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的闭幕式,不是开幕式,选项张冠李戴。
D.“必将极大地拓展群众基础”错,材料三是说“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选项时态错误。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选项说的是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情况和结果,没有涉及取得成功的原因。
故答案为:D。
【答案】7.B
8.C
9.D
10.B
11.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多方面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留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爵位、宝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这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使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那就像圣君和贤臣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当初冯唐高度赞扬战国时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则为不能使用他们而深深叹息;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汉宣帝就按这些言语施政而成就了汉室中兴的业绩。如果陛下能自己寻求老师,就不如从近一点的唐朝选取陆贽。再说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不是没有可以效法的,而且依照这些史籍所阐述的道理都足以治理好国家。然而《六经》当中的圣贤言论精深奥秘,而史书、子书中存留的圣贤学说却颇不完整,犹如高山大海那样崇高深远,很难从中选择出多少可以直接推广运用的东西。而陆贽的议论,一打开书本就非常明了清楚,汇聚了古往今来的学说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一面镜子。臣等想把他向皇帝的进言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材料二:
陆贽任翰林学士时,年纪还很轻,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跟随皇帝在奉天避乱的时候,白天晚上进朝面见,皇帝亲信倚重,官位相当的人都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陆贽曾经对皇帝说:“如今叛贼遍布天下,陛下您应该深切地责备自己,反省悔过,来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过失,用辞章向天下认错,让我无所顾忌地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书,即使是武人悍卒读了也没有不感动流泪的。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路上有向皇帝进献瓜果的人,皇帝赞许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试官(未经正式任命的官职)的职位。陆贽说:“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轻易地授予。”皇帝说:“试官只是一个虚名,而且这件事我已经与宰相商量过了,你就不必疑虑了。”陆贽上奏说:“没有功劳却能获取爵位,那么爵位就被人看轻,没有犯罪却滥用刑罚那么法律就为人所轻慢。现今所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有人规劝他(这样做)有点过头了,他回答说:“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
皇帝自己任用了裴延龄。陆贽说:“裴延龄邪僻乖张暴躁行为不正,不可任用。”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不久裴延龄因为奸滑谄媚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天下人都憎恨他,但没有人敢说。陆贽上书苦苦进谏,皇帝不高兴,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裴延龄揣摩皇帝对陆贽的恩情已由浓转薄,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指摘陆贽的过失,于是皇帝发怒,想要诛杀陆贽,依靠阳城等人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论说辩护,才被贬作忠州别驾。韦皋多次上表请求让陆贽替代他担任岭南节度使,皇帝依然忌恨陆贽,不肯给他这个职位。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条:条陈。句意: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因为/用。句意: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
B.“之”,取独/代词,它。句意: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把它剖开做瓢。
C.“而”,都表转折。句意: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D.“其”,代词,他/祈使语气,一定。句意: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如果药方已经在世间证明灵验,那么就不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代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
“医手”为偏正结构,“医”修饰“手”,整个做句子的状语,不能断开;且“方”是“药方”,是“多传于古人”的主语,不能与“手”断到一起,排除BC;
“见”的宾语是“陆贽”,而“才”是“本王佐”的主语,应在“才”前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③是六经三史,诸子百家;④侧面表现。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错。由原文“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可知,智慧与西汉的张良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论辩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也没有说远远胜过贾谊。
故答案为:A。
【答案】12.(我们)认为陛下您是圣哲英明的天子(或“认为您圣哲英明”),一定喜欢陆贽发表的意见。只要让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就好像贤臣和圣君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
13.现在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还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将要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
【知识点】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认为;“但”,只;“同时”,处于同一时代。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病”,担忧;“贵”,使之贵重;“劝”,勉励;“今所病者爵轻也”,判断句。
14.【答案】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
异:①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
②新唐书:①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②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③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内容方面比较作品的异同的能力。
根据《旧唐书》中的“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新唐书》中的“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和“赞曰”中的“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可知,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
根据《旧唐书》“赞曰”中的“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可知,《旧唐书》注意到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
根据“赞曰”中的“(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可知,《新唐书》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
根据“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可知,《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
再根据“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可知,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
故答案为: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
异:①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
②新唐书:①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②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③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从内容方面比较作品的异同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答案】15.D
16.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17.①表达自己对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喜爱。
②对回归田园,耕田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
③职务在身,无法归园的无奈。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由“欲”字可知,这两句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生活的憧憬。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欧阳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惬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诗歌从初夏田野的南风写起,再写到小小茅舍在草木丛中掩映,颇有隐居的野趣;再写到农家生活,麦穗初齐,桑叶正肥,一家人正在辛勤的劳作,老翁凭借多年经验知道今年丰收在望,而来送饭的妇人也知道今年时节不错,再加上玩耍的稚子,吃的饱饱的蚕儿,处处呈现出一片和乐而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再加上花朵盛开,鸟鸣婉转,给这幅画面勾勒出一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背景。从中我们能够探查到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羡慕与向往之情。
“我独知之归不早”与“顾我蹉跎已衰老”则表达了历尽沧桑的感慨和自己没有及早归隐的遗憾和懊悔。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我已经在清颍买了田地,希望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耕田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
18.【答案】(1)因之以饥馑
(2)可以横绝峨眉巅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天下归心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馑”“巅”“烦”“乞”。
故答案为:(1)因之以饥馑
(2)可以横绝峨眉巅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天下归心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9.B
20.①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③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21.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
22.①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
②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③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
23.B;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隧道(suí)”的“隧”读音错误,应读为“suì”;
C.“强劲(jìn)”的“劲”读音错误,应读为“jìng”;
D.“琴弦(xuán)”的“弦”读音错误,应读为“xián”;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新时代延安发展气势蓬勃,不可阻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这是过去的延安,“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这是现在的延安,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犹记得”“而现在”“一飞冲天”等是短句,“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是长句,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语言生动活泼,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可知,延安换新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
再结合“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面对延安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可知,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
结合“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延安对的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结合“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可知,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今天的延安,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B.“以质朴的语言……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错误。文章语言优美,对延安的情感从开头到结尾都非常的浓郁。
D.“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错误。作者引用《对月》诗只是想表现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并没有表达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
故答案为:BD。
24.【答案】示例1:盛夏,一位妇女坐在竹制的小板凳上正在忙着干活,她穿着短袖衫,裤脚高高挽起,可以想见这样热的天气,她一定是满头大汗;一个小男孩,应该是她的儿子,正在拿着大蒲扇给妈妈扇风。画面展现了母慈子孝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示例2:一个书生盘腿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几案上摆着砚台、书籍与笔架。一盏孤灯陪伴他苦读。他眉头紧锁,时而抿紧嘴唇,时而口中念念有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千百代莘莘学子就这样传递着勤奋好学的美德。
示例3:一位老翁双手持称,秤杆平平,秤盘上放着一个元宝,秤砣上写着“信誉”二字。画面展现了为商之道——重信誉、轻钱财。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分析画面内容,然后写出图画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图1画面内容为:妈妈在纳鞋底,孩子双手握着蒲扇给妈妈扇风。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母慈子孝,尊长爱幼等。
图2 画面内容为:书生手中拿着书籍,在灯下苦读。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学刻苦、勤奋好学等。
图3 画面内容为:一老翁双手持称,秤盘上为元宝,秤砣上为“信誉”二字。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商之道——重信誉轻钱财等。
再分析题目要求,“任选下面的一幅图画”,注意只选一幅即可;“描绘画面内容”,要注意观察细节,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再分析其中蕴含的美德,注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比如第一幅,主要人物之一的中年女性坐在竹制的小板凳上,高高挽起的袖子和裤脚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可她不得闲的双手在削着什么,仿佛在为自己的孩子准备餐饭。画面中的另一个人物是一个胖小子,光着屁股的他一看就知道年龄尚小,但他很懂事,心疼母亲,努力地拿着一个大蒲扇给母亲扇风,尝试用自己的努力为母亲带来凉爽。而母亲嘴边噙着的温柔的笑则是孩子孝顺的最好回应。由此可知,这幅图画是表现母慈子孝,尊长爱幼等传统美德。
故答案为:示例1:盛夏,一位妇女坐在竹制的小板凳上正在忙着干活,她穿着短袖衫,裤脚高高挽起,可以想见这样热的天气,她一定是满头大汗;一个小男孩,应该是她的儿子,正在拿着大蒲扇给妈妈扇风。画面展现了母慈子孝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示例2:一个书生盘腿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几案上摆着砚台、书籍与笔架。一盏孤灯陪伴他苦读。他眉头紧锁,时而抿紧嘴唇,时而口中念念有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千百代莘莘学子就这样传递着勤奋好学的美德。
示例3:一位老翁双手持称,秤杆平平,秤盘上放着一个元宝,秤砣上写着“信誉”二字。画面展现了为商之道——重信誉、轻钱财。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概括图画的内容和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画的内容和意义。
25.【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A①"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②"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A正确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是妙玉的判词。B错误。
故答案为:B
C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D"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以及家破的预兆,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需要熟读熟记判词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6.【答案】示例:林黛玉如袅袅秋风中悄然开放的东篱雅菊,暮露夜霜交相侵,馥郁芬芳难消散。理由:林黛玉有多首咏菊诗歌。诗句中表现出她对陶氏风骨的仰慕,同时寄予着自己寄人篱下的愁苦和高洁傲世的情操。
薛宝钗似国色天香的牡丹,人情练达中有着雍容闲雅的端庄,诗词歌赋中蕴含着理智与簪缨世族的风范。理由:薛宝钗出身高贵,容貌具有雍容典雅之美,学问上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又能博才众家,其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其高远的志向。
【知识点】《红楼梦》;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根据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命运等多方面特点,选择一个理解最充分的人物来写。选择用哪一种花来喻人,要充分调动阅读积累,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将花的某种特点与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依据作品内容,结合人物经历、命运等陈述,要明确具体,不可脱离作品内容,泛泛而谈。
林黛玉身处纵横交错的污流之中,却能置身事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她清高孤傲,不被世人理解,正如菊花一样,纤纤而立,高昂着头颅傲然俯视着众生,再大的狂风暴雨,也别想让她低头。用菊花比喻林黛玉,将菊花的特点与黛玉的品质一一联系,二者相得益彰。
薛宝钗,我们可以把她比作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之时雍容华贵的牡丹。论美貌,她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有雍容娴雅之美;论才情,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论人情练达,她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
故答案为:示例:林黛玉如袅袅秋风中悄然开放的东篱雅菊,暮露夜霜交相侵,馥郁芬芳难消散。理由:林黛玉有多首咏菊诗歌。诗句中表现出她对陶氏风骨的仰慕,同时寄予着自己寄人篱下的愁苦和高洁傲世的情操。
薛宝钗似国色天香的牡丹,人情练达中有着雍容闲雅的端庄,诗词歌赋中蕴含着理智与簪缨世族的风范。理由:薛宝钗出身高贵,容貌具有雍容典雅之美,学问上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又能博才众家,其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其高远的志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7.【答案】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 在中国象棋中,炮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棋子,需要中间隔一个棋子才能吃子。中间那个棋子,被称为“炮架子”。没有“炮架子”,炮就没有任何杀伤力,变成了摆设。炮想在复杂的棋局中生存下来,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选好“炮架子”至关重要。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借助的外物,就相当于炮的“炮架子”。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也要选好“炮架子”,因为单炮难以成局,会借力才是智者。
以己为“架”,是艰难的无奈之举。且不说剩下一个炮只能被动挨打,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就算是两炮俱在,也是“双炮笨如牛”,想发动一次有效的进攻难之又难。炮本为威力巨大的主力棋子,不是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让棋盘上无炮架可用,或者自己给自己当炮架。在生活中,我们崇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尽最大可能借助外力。
以友为“架”,是最正确的行事方式。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炮想要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还需要“友军”帮助。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最终实现共赢。就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要刘、关、张的鼎力配合,借助他们的力量,才能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如果没刘、关、张,诸葛亮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施展。
以敌为“架”,是高超的斗争智慧。会下棋的人都知道,不仅我方的棋子可以做“炮架子”,敌方的棋子也可以为做“炮架子”。还是说诸葛亮,他在兵力不足时唱了一出空城计,吓退敌军,取得了胜利,就是把司马懿当成了“炮架子”。因为他知己知彼,了解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如果对面是莽撞的李逵,反倒不起作用。当然,司马懿深知,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和诸葛亮相抗衡,真的把诸葛亮灭了,可能自己也会鸟尽弓藏,所以才放了诸葛亮一马。从这个意义上讲,司马懿也是把诸葛亮当成了“炮架子”,回了一手妙棋。只有最高明的棋手,才能下出这样最高明的对局。
无敌亦无友,自身也将变得无用,只要用得好,哪怕是敌人也可以为我所用。这是炮的生存智慧,也是人的生存智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智慧。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无非是拥有两大绝招,一是能够广交朋友,二是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正是世界上诸多朋友的支持,才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才有了“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正是我们抓住了大国争霸的历史机遇,才“小球推动大球”,让世界从两极走向多极。我们的一代代领导人,都是最高明的棋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其实支点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自己找的。能找到支点的人,自然能撬起地球。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寻找能够让我们发力的“炮架子”,找到我们人生的支点,方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炮的生存哲学要义”,中国象棋中,炮要想发挥威力,需要“炮架子”,所以在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多,“炮架子”多,这个阶段炮的威力巨大;而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少了,“炮架子”少了,炮的价值大大缩水。引申理解一下,“炮架子”,可以理解为“搭档”“朋友”,否则自身再厉害也难以施展才华、发挥价值。而材料要求我们思考材料的启示意义,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炮”就是我们自己,而“炮架子”就是我们的搭档、朋友,搭档多、朋友多、合作者多,再加上自身能力,就能够发挥威力,无往而不胜。
写作时要从学会寻找搭档、懂得合作的角度思考。这对于今天的青年尤为重要,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做成一件事需要诸多条件和能力,单凭个人难以成事。学会寻找合作者,搭起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是一种主动进取的可贵品质。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寻找合作者,条件是什么;在合作中该如何对待合作伙伴,从而让合作的凝聚力更强,这些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深度思考内容。
立意:
1.寻找搭档,合作双赢。
2.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
3.寻找合作伙伴,搭建成功舞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