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从意象走入主题---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整本书教学设计
壹·教学构想
《老人与海》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人文主题是“多样的文化”,归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材中出现长篇作品节选,其教学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原典”,经由节选文字的阅读走进整本书的阅读,故而笔者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角度切入。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理念与价值追求,如“冰山理论”“电报式风格”,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激励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突出了“永不言败”的主题。笔者整理学生阅读疑问,发现很多同学的疑问集中在意象寓意上,即学生读懂了故事,也感觉到故事背后的丰富意蕴,但对这丰富意蕴难以清晰描述。笔者认为,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海明威“少即是多”的“冰山原则”,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深度理解的背景资料和分析工具,引导学生从自然性的感悟阅读走向鉴赏性的分析阅读。基于此,笔者以“冰山原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咂摸来分析文中事物的深层象征意,经由象征意的拓展,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积累“冰山理论”、“象征手法”、“迷惘的一代”、“文坛硬汉”等术语;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抓住关键词句、推敲内涵的思维方法;
3.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小说选用意象的象征意,尝试读出“冰山”之下的内容;
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硬汉形象”,传承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小说选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冰山原则”,理解“硬汉形象”。
叁·教学准备
1. 国庆假期作业:阅读《老人与海》整本书,做好摘抄积累,并完成阅读发现笔记。
2. 组织学生观看199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人与海》。
3. 整理学生假期阅读整本书后的疑问并分类:
(1)主题探究类:
①文章主要讲述老人与大鱼、鲨鱼搏斗的故事,为何不叫“老人与鱼”或者“老人与渔”?(鄯林泽)
②小说结局并不美好,鱼骨是否暗示渔夫一无所获?这次打鱼算成功还是失败?老人捕到了巨大的马林鱼,上岸的却只剩下鱼骨,看起来一无所获。那我们读者“捕”到的是什么?
③圣地亚哥“硬汉”形象如何体现?怎样理解“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④狮子、马林鱼、老人、孩子、大海都有何象征意义?老人为何频繁对其“左手”不满?不断涌出的鲨鱼有何象征意义?
(2)手法探究类:
⑤文章大量片段是老人的独白,或者是和动物说话,比如和鸟、和鲨鱼,为什么要这样写?
⑥海明威写作奉行“冰山原则”,这一原则在书中如何体现?冰山“不出水”的那部分是什么?
⑦该作品是否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⑧小说中部分情节的描写和叙述总以第二人称“你”的角度来叙述,而不是选用有较强代入感的第一人称“我”,为何这样设置?
⑨文章大量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细节理解类:
⑩老人为何不愿丢弃那条只剩骨架的马林鱼,为何要把鱼骨头拖回去?
结局时,老人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寓意?
为什么老人认为弄死一条鱼是一桩罪过?
“他做出的选择是留在黑暗的深海,远远的逃离一切罗网,陷阱和诡计”中“黑暗的深海,罗网,陷阱和诡计”指什么?
老人为什么称呼鱼为“兄弟”,却又要“杀死”它?
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预习检测,快问快答:
(1)教材节选部分位于整本书的开头?
(2)老人出海多少天没有捕到鱼?
(3)第85天时,老人捕到一条巨大的鲨鱼?
(4)这条鱼最后被完整地带回了村庄?
(5)老人在文中最经典的话?
(6)书中反复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他叫什么名字?
(7)整本书中描写鲨鱼比描写大马林鱼的内容多?
(8)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捕获大马林鱼的过程,却只用极少的篇幅描写与鲨鱼搏斗的过程?
预设:抢答环节让同学们快速回顾整本书内容,明确书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厘清书中重要细节。问题设置较简单,但第8题略有难度,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得鱼之难”与“失鱼之易”的强烈对比,引发经验性联想,初步感悟老人捕鱼故事的象征意义。
2. 回顾整本书内容:
主人公圣地亚哥出海84天未捕到鱼,“劳而无获”;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搏斗后打败打马林鱼,但大马林鱼最终被鲨鱼分食一光,“得而复失”;在外人眼中,老人出海87天,却只带回一条马林鱼骨,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无功而返”。这样一个老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副失败者的模样,怎么就成了英雄?但老人捕鱼的故事或许也寓意了人生:失败是人生的常态,在永无止境的失败中,人究竟为何而战?
(二)作者简介
通过关键词了解作者:
战地记者、传奇军人、诺奖得主、习惯站着写作、热衷捕猎冒险、两次飞机失事、三次自读讣告、晚年健康恶化、选择饮弹自尽
代表作:《海明威短篇小说集》《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
约翰·肯尼迪总统:“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是“文坛硬汉”,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三)展示问题
详见教学准备,肯定学生假期阅读成果,明确本课基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解决学生“主题探究类”问题。
(四)梳理选文,初步感知
梳理教材选文情节---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经过。
张爱玲曾说,老人在搏斗中表现的“可惊的毅力”,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老人不怕失败、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世人与困难、危险,甚至死亡进行不屈的斗争,有着永不过时的哲学意义。
(五)深挖意象,探寻寓意
曾有记者采访海明威:“《老人与海》究竟要讲什么东西?”海明威狡黠一笑:“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够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
曾在作品《死于午后》中提出“冰山理论”:“如果一个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足够了解,他就可以省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的写作足够真诚,读者就会对他所写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感受,仿佛他们想要说的都被作家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时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分析:
八分之一:文学作品中具体可见的文字和形象
八分之七:文学作品中蕴含在前者中的情感和思想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冰山原则”四大要素: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寓意;④深刻的思想。
小组讨论:文章中出现了大马林鱼、老人、大海、鲨鱼、狮子、鱼骨、飞鱼、鸟、马诺林、左手、84天等意象,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每个小组任选5个意象进行讨论,勾画关键词句,从关键词句推敲寓意。
1. 狮子:
原文片段:
①出海前:“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重大事件,不再梦见大鱼、、打架、力量角逐,也不再梦见他的妻子。如今他只梦见一些小地方,还有沙滩上的狮子。狮子在暮色中像小猫般玩耍,他热爱它们,如同他热爱那男孩。”
②捕鱼中:在和大马林鱼的较量中,经历一番搏斗后,他疲惫地进入了梦乡,“后来他开始梦见那长长的海滩,他看见有只狮子在薄暮时分走到沙滩上,随后另外几只狮子也来了。他把下巴抵着船头的木板,船抛下锚停泊在那里。晚风习习吹向海面,他期待着看到更多的狮子。”
③归来后:“路那头,老人在他的茅屋里又睡着了。他仍然是趴着睡的,男孩坐在旁边守着他。老人正在梦见狮子。”
预设:
梦是现实的基础,海明威有非洲狩猎经验,偏爱狮子。
①出海前:雄壮的狮子在老人梦中“像小猫般玩耍”,体现老人的强者心态,有对自身潜在力量的认同,期待和渴望胜利。
②捕鱼时:“一只狮子”唤来了“另外几只狮子”、“他期待看到更多的狮子”,体现出老人与大马林鱼势均力敌的战斗唤醒了自身力量,并期待更多的力量,是海上搏斗的需要,此处有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作用。
③归来后:老人像狮子一样“趴着睡”,男孩“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都反应出老人雄狮般的状态,体现捕鱼归来老人内在的自我认同,并唤醒了老人内在力量,继续与生活搏斗下去。
2. 鱼骨:
原文片段:
①老人上岸的瞬间:“他取下桅杆,卷起船帆捆好,然后扛着桅杆开始往岸上爬。这会儿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累。他停下来站了一会儿,回头望望,借着街灯反射的光亮,他看见那条鱼的大尾巴直竖着,好长一段拖在船尾后面。他看到鱼的脊骨裸露出来,呈一条白线,脑袋漆黑一团,伸出长长的嘴,头尾之间却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②游客与侍者的对话: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游客,有位女士望着下面的海水,发现在空酒瓶罐子和死梭子鱼中间有条又大又长的白色鱼脊骨,末端耸立着一个巨大的尾巴,东风在海港以外不断掀起大浪,那尾巴也随着潮水起伏摇摆。
“那是什么?”她(一名女旅游者)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现在那东西已变成了垃圾,只等潮水冲走了。
“鲨鱼”,侍者说,“鲨鱼。”他想对她讲一讲事情的经过。
“我还不知道鲨鱼有这么漂亮的、样子这么好看的尾巴呢。”
“我也是。”她的男朋友说。
预设:
①老人上岸的瞬间:对鱼骨客观且详细的描写,烘托老人的心理活动。
②游客与侍者的对话:鱼骨“在空酒瓶罐子和死梭子鱼中间”、“已变成了垃圾”、别人将鱼骨误认为是“鲨鱼”鱼骨,可以看出海上搏斗的辉煌是属于英雄个人内心的体验,外人无从知晓,也不愿知晓。鱼骨深刻体现了老人的双重悲剧---现实世界的失败,精神世界的孤独。
拓展1:狮子与鱼骨的对比
狮子和鱼骨的强烈对比是老人内心世界和外部认同之间的巨大矛盾。狮子象征内在价值,即老人不惧风浪、与命运对抗的硬汉精神,是表现内心深处人格力量的工具;鱼骨象征外部认同,即得而复失、无功而返的现实结果,是表现外部现实世界态度的工具。
3. 大马林鱼:
原文片段:
①“凭它的举止风度以及它的尊严,任何人都不配吃它。”
②“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
③“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者更崇高的东西。”
④“鱼啊,你可是我兄弟,可今天天黑之前,我要杀死你。”
预设:
大马林鱼象征了一份苦苦追寻的理想、一份非凡的荣光、一个可敬的对手。
4. 鲨鱼:
①“那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天生的游泳高手,能和海里速度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除了嘴以外,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
②“这两条可恶的鲨鱼,臭气熏人,他们既是食腐动物,也是杀手,一旦饿极了,连船桨和船舵都会咬。”
③“它那架势像是一头猪直奔食槽。”
预设:
鲨鱼象征了难以预测的危险、胜利果实的抢夺者、与人对立的邪恶力量。同时,鲨鱼也有不同。“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体现老人对灰鲭鲨极尽赞美,“臭气熏人”“食腐动物”“像头猪直奔食槽”等词体现老人对其他鲨鱼的痛恨。原因在于灰鲭鲨追逐的是新鲜的鱼,而其他鲨鱼都是闻着腐臭的东西来的,追逐活物的灰鲭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到远海追逐大马林鱼的老人,他们都是强者,都敢于挑战困难、挑战自我。
5. 大海:
原文片段:
“大海仁慈而美丽,可它也会变得如此残暴,而且在突然之间改变。”
预设:
大海象征既施恩于人、又捉弄人的神秘莫测的命运。
6. 飞鱼、鸟儿:
原文片段:
①“他非常喜爱飞鱼,那是他在海上最重要的朋友。他为鸟儿感到惋惜,尤其是那纤弱的黑色小燕鸥,它们始终在飞翔、觅食,却几乎从来都是一无所获。”
②“他想,除了那些掠夺成性的猛禽和健硕有力的鸟儿,鸟类的生活比我们还要艰辛。既然海洋如此残酷,造物主为什么还要让海燕一类的鸟儿生得如此柔弱纤巧?那些飞翔的鸟儿,落到海面上觅食,发出细微的哀鸣,在大海的映衬下显得如此脆弱。”
预设:
飞鱼是老人“在海上最重要的朋友”,象征老人的孤独。鸟儿(尤其是燕鸥)“惋惜”“纤弱”“始终在飞翔、觅食”“却一无所获”“艰辛”等词是在感叹鸟儿,对鸟儿的感叹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哀叹,老人在鸟儿的身上找到了共鸣,在自然界找到了共鸣,同时也体现了出海的孤独。
7. 马诺林:
片段一: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从他。”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该如此的。”
片段二:
“好渔夫很多,还有些很了不起的,不过顶呱呱的只有你。”
片段三:
老人说:“我们吃什么?”
“黑豆饭、油炸香蕉,还有些莼菜。”
孩子是把这些饭菜放在双层饭匣里从露台饭店拿来的。他口袋里有两副刀又和汤匙,每一副都用纸餐巾包着。
“他还送了两瓶啤酒。……不过这是瓶装的,阿图埃牌啤酒,我还得把瓶子送回去。”
“你真周到”,老人说。
片段四:
然后他说出声来:“但愿孩子在就好了。可以帮我一手,让他见识见识这种光景。”
片段五: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预设:
①马诺林是老人的追随者与崇拜者。从片段一、片段二“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是爸爸叫我走的”“顶呱呱的只有你”等句子能看出,老人教会了马诺林打鱼,他们有多次难忘的合作经历;马诺林对老人从未失望过,他向老人解释自己离开的原因,对老人永远充满信心、崇拜。
②马诺林是老人的照料者与陪伴者。
③马诺林是老人的慰藉者与见证者。老人捕鱼的时候多次内心独白“但愿孩子在就好了”,文中多次出现“老人睡觉时孩子坐在旁边守着他”,这种坐守,实际是一种见证。他真正理解了老人内心深处的尊严和骄傲,看到了老人令人敬畏的伟大力量。
拓展2:马诺林的象征意义
工业文明下,传统的捕鱼方式注定被淘汰,越发显得老人的精神和努力毫无价值。而小孩则代表着希望和将来,他亲眼见证和深刻理解到这种精神的伟大,意味着一种传承和延续。
结合高考题“有鱼吃还要抓老鼠”?结合第一单元追问“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还要不要发扬‘长征精神’”?启发学生思考精神的传承。
拓展3:迷惘的一代
1926年,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彷徨、失望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在这种整体的文学态势里,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却表现出向英雄与环境抗争主题和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8. 圣地亚哥:
①“老人瘦骨嶙峋,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他的两颊有着褐色的斑块是阳光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射造成的良性皮肤病变。褐斑从上到下布满面颊的两侧。他的双手由于常用钓线拖拽大鱼,勒出了很深的疤痕。可是这些伤疤没有一处是新的,和没有鱼的沙漠里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一样古老。”
②“老人的头颅非常苍老,闭上眼睛的时候,面庞上没有一丝生气。那份报纸摊在他膝盖上,靠他一条胳膊压着,才没有被晚风吹走。”
③“他赤着双脚。”
④“他的衬衫打过好多次补丁,弄得像他那张船帆一样,被太阳晒得褪了颜色,深浅不一。”
⑤“他们从船上拿下捕鱼的家什。老人肩上扛着桅杆,男孩提着木盒,里面装着一卷卷编织得很紧密的褐色钓线,还有手钩和带柄的鱼叉。盛鱼饵的盒子放在船尾,边上有根木棍,用来制服被拖到船边的大鱼。没人会偷老人这些家什。”
预设:
文章开篇就把老人置于绝境之中,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老人。
①②“瘦骨嶙峋”“深深皱纹”“伤疤没有一处是新的”“苍老”等词能看出老人之老,垂暮之年,衰老疲惫。
③④⑤“赤着双脚”“衬衫的补丁像帆船一样被太阳晒后褪色深浅不一”“没人会偷老人的家什”等词能看出老人之穷,家徒四壁,工具原始。
出海84天未捕到一条鱼能看出老人之背,倒霉透顶,打不到鱼。
从文中节选部分,能看出老人和鲨鱼战斗时的状态:年老体衰,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伤;左手抽筋,食物缺乏;武器原始,孤立无援。
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圣地亚哥就是“硬汉”的代表,有一种英雄气概,象征了完美的人格,一切有信仰的人们都将经受多灾多难的坎坷命运,最终在精神上获得胜利和永生。
“硬汉精神”包含了坚强的意志、狮性的尊严、高贵的自信、不败的生命准则、直面未来的勇气。
9. 在意象的象征性外,故事主题是否有象征性?
(1)不幸:小男孩被迫离开老人、大鱼被吞噬只剩下骨架。
(2)幸运:战胜大鱼、击退鲨鱼、小男孩决心追随老人。
(3)不可抗力:连续84天空手而归、大鱼的血吸引鲨鱼、奋战依旧无法保全鱼肉。
(4)对抗命运:孤身一人去大海的深处、制服大马林鱼、不懈地与鲨鱼搏斗。
象征:敢于挑战,永不屈服、永不言败的人生。
(六)学以致用,自主答疑
小组讨论,根据本课所学,针对学生“主题探究类”剩余问题尝试解答。
1. 文章主要讲述老人与大鱼、鲨鱼搏斗的故事,为何不叫“老人与鱼”或者“老人与渔”?(鄯林泽)
以“海”作为背景,通过极弱的老人与极强的大海之间根本无法对抗的实力悬殊对比,通过老人一次次的选择和行动,展示老人内心世界的顽强,突出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
2. 小说结局并不美好,鱼骨是否暗示渔夫一无所获?这次打鱼算成功还是失败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圣地亚哥可能是一个失败者,他得而复失,无功而返。
从精神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个胜利者。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多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捍卫了人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3. 怎样理解“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毁灭是肉体的死亡,打败是精神的屈服。
(七)课堂小结
海明威不只是一个作家的名字,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代名词。海明威的墓志铭上只有一句话“恕我不站起来了”,不能站起来,是因为他已去世,而活着就要站着。站着,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是一种执着的宣言,是一种战斗的姿态。这种不屈的姿态,不仅是老人的,也是海明威的,更是全人类的。
在人生的航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像圣地亚哥那样连续84天劳而无功的至暗时刻,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每个人也都有可能遇到得而复失、无功而返的时候。
当你周围的人们讥笑你千辛万苦带回来的一副鱼骨架,或者对此不闻不问时,你会像圣地亚哥一样,依旧梦到非洲草原上的雄狮吗?
(八)作业布置
1. 阅读海明威《雨中的猫》《越野滑雪》。
2. 解答“主题探究”版块最后一个问题:老人捕到了巨大的马林鱼,上岸的却只剩下鱼骨,看起来一无所获。那我们读者“捕”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