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7: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了解杂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标题:
齐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少了一个“吗”,我们来读读看,语气有什么不同?
生揣摩着读。
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句话?
悲观的,消沉的,沮丧的。
那我们用这样的语气再读一遍感受一下。
齐读(读出了悲观消沉的情感)
但是鲁迅这篇文章的标题,在这句话后面又加了一个语气词,大家把标题完整地读一读,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齐读:质疑的语气,抗议,否定的语气。
大家对语言的敏感度很高。你看,仅仅是多了一个语气词,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气语调。也暗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作者是要针对哪句话来进行反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出了这样的消极论调呢?谁来说说看?
当时是“九一八”事件三周年,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大公报》社评中直接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书上预习部分和文下注释)
当时,这样的悲观论调蛊惑人心,民族消极情绪如果进一步蔓延,则对抗日前途十分不利。所以,鲁迅先生以笔为枪,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鲁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进行反驳。我们称这样的文章为杂文。那同学们可以自己说说杂文的特点吗?
迅速及时,针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精悍短小,有力量……
杂文是一种以精悍犀利的语言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一绝,堪称刺入敌人胸膛的一把“匕首”,隽永有力,令人震撼。那我们走进这篇文章,看看这把“匕首”的锋利。
二、读深,聚焦论证
请结合背景资料并朗读文章1-8段,展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辩论赛。
完成下表,梳理论证思路。
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凭什么说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据在哪里?
第一小节。
1.读一读第一小节,梳理一下作者的论据。
示例:“因为中国人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所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大家模仿老师的示例说说看。
预设:
因为中国人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不信国联了,所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什么叫“国联”?
“国际联盟”简称。
2)这个国联值得信任吗?
不值得,它袒护日军的侵华行为……文下注释里写得很清楚,所谓的“国联”就是一个摆设。
因为中国人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所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板书: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自信力?
2.请大家聚焦黑板上的“四信”,想想,凭借这些,能不能得出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呢?
提示:想一想“自信力”三个字的含义。
预设:
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因为,自信力是指相信自己,而黑板上的“四信”,都与信自己无关,所以不能。
3.既然不能得出这一结论,那作者是如何酣畅淋漓地反驳的?请同学们默读相关文段,说说你的发现。
3-5小节 生自由读。
1)作者生造了两个词,和“自信力”很相像,是哪两个词?
他信力和自欺力!
他信力”“自欺力”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仿拟。仿拟是一种修辞手法,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讽刺意味。
2)请把黑板上的“四信”分别归归类,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种?
信地、信物、信国联都属于“他信力”;
“信神佛”属于“自欺力”。
师:总之,都不属于自信力。所以,凭借这些论据是不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结论的。作者从论据入手,睿智地发现了对方论据不能论证观点,并毫不留情地反驳了这一论证过程。我们给这种写法取个名字,叫——驳论!顾名思义,就是——反驳对方观点。
4.驳论文,既可以驳论点,驳论据,也可以驳论证。这里,作者正是通过驳论证,推倒了这样的悲观论调,并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鲁迅不仅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据还直接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这种议论文叫做驳论文。
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
驳论点——用确凿事实、道理证实对方观点是谬论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批驳对方观点
驳论证——用对方的论据无法推出对方的观点
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三、回读,总结驳论之思路
驳论文:树—破—立—结
树靶子(第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第3—5段):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立己论(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二课时
四、读透,做中国脊梁
1.所以鲁迅写这篇驳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面对国家、民族灰暗处境下的人们,为了激励他们抗争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全文的表达目的。
2.为了证明自己的新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论据(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未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这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文字中的力量。
本段使用的是排比句,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应读出自豪,赞扬之感。“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朗读时可以在“这”的后面还可以顿一下,起强调作用。读此句时可以辅以手势,举起拳头,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请同学们握紧拳头,举在胸前,齐读一遍。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新观点,也举了不少例子。但作者为什么不具体列举,而都是略说呢?
预设:
因为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没法全部列举。
因为杂文就是要短小精悍。
因为当时处于敏感时期,作者不能一一明说。
3.齐读第9段,我们知道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因为有中国脊梁。
1)作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脊梁”本义是指人的脊柱,坚硬、竖直,支撑着人的身体。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对历史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2)好一个中国的脊梁!请同学们仿例子写句子,列举中国的脊梁,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内涵。
示例:好一个中国的脊梁!我们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身求法的谭嗣同。……
预设:好一个中国的脊梁!我们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拼命硬干的文天祥。我们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民请命的郑板桥……
小结: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论据(2):“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是现代中国人有自信力的证据。
1)看到这样的论述,你又想到了哪些人呢?
我想到了那些被暗杀的革命者。如《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就是被特务暗杀的。
(这是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铿锵有力的讲演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最有力的还击!)
我想到《红岩》里很多被暗杀的革命者,如江姐,许云峰等。
2)这些人和事,无一不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敬意和力量,再次齐读7-8小节,读出中国人的自信,中国人的信念。
齐读,读得富有感情
五、语言解码,再谈“自信”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已经非常有力地驳斥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悲观论调。但鲁迅还不尽兴,在文章最后发出了呼吁。
1.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作者的语言有什么显著特点?
预设:讽刺的手法。(反语)
1)哪里讽刺了?
他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这里“状元宰相”就是在讽刺。
2)这里其实是用了反语。那你知道这些所谓的“状元宰相”是什么人吗?
写《大公报》社评的人!
我们称他为“国民党反动政客,御用文人”,大家记好笔记。
3)最后一句“地底下”是什么意思?
提示: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政治敏感下能够明说吗?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大家记好笔记。
4)“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5)“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2.类似这样或犀利,或含蓄的语言,文章还有好几处,大家再读文章,关注那些语言细节,解码作者的情感。
1)总自夸“地大物博”。
“总”是“全部,全面”的意思,写出了反动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情态,感觉自己国家很富有。
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三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对日本侵略我们满不在乎。这里体现出作者对国民政府的嘲讽。
(师引导学生读出反动政府洋洋自得、炫耀的感觉)
2)不久:只希望“国联”。
“只”是“仅仅有”的意思。“只”写出了对“国联”的完全依赖。从这个“只”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形象,表示只相信洋人,丝毫不相信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国联”。
(师引导学生读出反动政府紧抓救命稻草的情态)
3)一味求神拜佛。
“一味”是“单纯地、一个劲儿地”的意思,体现了国民党政府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心理,把反动政府软弱无能之态揭露的淋漓尽致。
(师引导学生读出反动政府软弱无能的姿态)
小结:以上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陋,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副词极富讽刺意味,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炫耀的、嘲讽的味道。(生齐读该段文字。)
4)“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这里的“一……就……”的句式,看出中国人迷信麻醉的状态。
师:同学们,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医学界虽然少了一位杰出的名医,但文学界却多了一位民主战士!鲁迅一生创造了大量的进步文学作品,他以笔为枪,对抗了无数的黑暗与中伤。毛主席曾赞誉:“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六、作业设计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真希望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鲁迅先生:今天的中国,已如您所愿!当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数不胜数。不过,对现在的中国青年,也产生了质疑,有人说他们担负不起民族的未来,他们要么看重物质享乐,要么不想努力却幻想着一夜成名,要么“躺平、啃老、佛系”。同学们,中国青年担负不起中国的未来吗?你们认同这个观点吗?作为时代青年,你准备做怎样做中国脊梁?
请课后用300字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