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慢慢走,欣赏啊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 体会作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境,品味文中精妙比喻、叠词、通感等语言描写。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之情。
3.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情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课文字词
生字词:
xiè wěng niǎo nuó
煤屑路 蓊郁 袅 娜
zhào liǎn jū
櫂 敛 裾
fàn hān
梵婀玲 酣眠
文中哪两段在集中写月下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
赏析第四段
看看:本段主要描写了月下荷塘哪些景物?
荷叶 荷花
探究:在月色辉映下,这荷叶 、荷花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相关语句或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要具体---围绕所用手法或精彩词汇进行具体分析)。
荷叶(1、2大组)
荷花(3、4大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叶
①运用叠词和比喻表现了荷叶多而繁密的特点。
②运用叠词“亭亭”写出了荷叶的 挺拔之姿 ;采用比喻,借“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圆润、舒展之美。
③运用衬托,以水衬托出荷叶的美丽风姿。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花
①袅娜(本指女子体态柔美轻盈):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盛开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风姿绰约的形态,给读者以美好的联想。
②羞涩: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含苞待放的荷花将开未开的可爱形态,令人倍感亲切 。
③明珠:运用比喻,形象表现了荷花在月色辉映下洁白、晶莹剔透的特质。
④星星:运用比喻,形象表现了荷花在月色下、绿叶间忽明忽暗、闪烁其间的情态。
⑤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比喻,形象表现出月下荷花纤尘不染、美丽洁净的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
采用通感手法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清幽淡雅的特点。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相通
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通感
举例:
(1)风来花底鸟语香。(听觉转为嗅觉)
(2)鸟抛软语丸丸落。(听觉转为视觉)
(3)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4)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小结手法: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月下荷塘之景色?
微观:巧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宏观:视嗅结合,动静结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
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赏析第五段
本段主要描写了塘中月色的什么特点?找出揭示塘中月色总体特点的关键词。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赏析第五段
本段主要描写了塘中月色的什么特点?找出揭示塘中月色总体特点的关键词。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为了表现这光影和谐的景象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通感,既能形象地表现出塘中月色和谐到极致的美感,又能激发读者想象,将读者带入聆听小夜曲的幻境之中,给读者更多的审美享受。
赏析第五段
到底是怎样的光和影,让读者产生了这么美妙的联想呢?请找出描写月光、月影的相关语句或词语具体分析其特点。
找出本段中的正面描写月光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运用比喻,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辉映于荷叶、荷花之上的动态美,使得画面既有静谧之美又不乏灵动之感。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了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洗”写出了荷叶、荷花在月色笼罩中更显洁净的特点,侧面衬托出了月光的皎洁;
“梦”则写出了荷叶、荷花在月色中朦胧隐约的特点,侧面衬托出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写出了荷叶、荷花的什么特点?对描写月色有用吗?
找出本段中的描写月影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寂然无声直立着)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此处描写写出了月影的什么特点?
或参差斑驳如鬼,或稀疏美丽如画,形态各异。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 可否换用“映”字?
“画”——与“倩影”搭配很好,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生动地写出了柳影逼真而美好的形象。(“映”显得呆板,不能写出影之美丽。)
小结手法:本段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塘中月色?
本段主要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塘中月色皎洁而又淡雅朦胧的优美景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
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
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描写景物的常用手法:
1.从修辞角度考虑:比喻、拟人、通感、夸张… …
2.从观察角度考虑: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
3.从感官角度考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听结合、视嗅结合、多感官结合;
4.从常用技法考虑: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写、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
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
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
(2)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
(3)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行为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
(5)神态描写:以人物细微面部表情变化来折射人物心理,进而展现人物特征。
(6)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覆盖上述五种描写的细节。
侧面烘托:
(1)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包括正衬和反衬。
(2)用环境描写衬托主要人物(即环境烘托)。
(3)用作者的议论或旁人的评价来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分析景物描写手法答题规范:
手法+手法阐释(举例)+效果分析(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及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一个手法分析为一条答案。
赏析词语的答题规范:
词类+举例+效果分析(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及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重点赏析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色彩词、个别副词。
探究:课文第6段写了哪些景色,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荷塘的四面
树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
树梢上的远山
只有大意
树缝里的路灯光
没精打采
是瞌睡人的眼
树上蝉声
水里蛙声
热闹
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比喻、拟人
朦胧、宁静
杨柳
丰姿在烟雾里
也辨得出
4----6段所绘景物总体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荷月相映、优美宁静
素淡朦胧
再读课文
1、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然后拟出作者游踪。
2、同时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梳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双线 、圆形结构)
出门
不静
得静
得静
得静
踱步小径
归途(联想)
驻足荷塘
“这几天心里颇不 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失静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浙江绍兴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著名诗人、作家、民主战士。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和7月,由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了“四 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布结束,许多革命人士遭受迫害,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国内两大政治力量斗争异常尖锐,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不满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局的骚动和情感的颓丧使得他惶惶然不知所措。
“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忧愁从何而来?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动荡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投射。
总结:本文反映了作者面对残酷现实,苦闷彷徨,不知所措,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文章既有其暂得宁静的淡淡喜悦,又有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淡淡哀愁。
每一种景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胎记!
每一片风景都可以寄托我们的情怀!
片段训练:仔细观察特定时间,如朝霞中、夕阳中、秋雨中、烈日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以“那一片风景”为题目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1.至少运用三种以上艺术手法。
2.400字以上。
试着与自然耳语,
试着借自然释怀!
拓展阅读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