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时间:6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共 35 小题,1~10 题每小题 1 分,11~35 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请将所
选答案用 2B 铅笔涂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左右深度的地下城中,在不久的将来
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
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
根据材料,完成 1~3 题。
1.“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 安全的宇宙环境 B. 适宜的温度条件 C. 适中的日地距离 D. 稳定的太阳光照
2. 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B. 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C.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 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3. 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 位于莫霍界面以下的上地幔上部
C. 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D. 主要由熔融状态的物质组成
太阳系八大行星以地球为基点可分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两大类。地内行星的运动有下
合,上合、东大距和西大距四个特殊位相。地外行星的运动有合、冲、东方照和西方照四
个特殊位相。下合时可能发生凌日现象,冲日时是观测地外行星最好的时机。下图示意太
阳系特殊位相。据此完成 4~5 题。
高一地理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4. 下列会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 金星 B. 土星 C. 火星 D. 木星
5. 我国空间站上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可能观测到( )
A. 水星冲日 B. 土星凌日 C. 火星西方照 D. 木星东大距
地球上的极光是太阳风被磁场捕获,轰击大气层,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金星
是我们观测到的除日、月之外的最亮天体,金星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浓密,导致只有少量
的太阳辐射能到达金星地表。据此完成 6~8 题。
6. 太阳风主要发生在太阳(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内部
7. 金星上没有极光现象,其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距太阳远 B. 大气稀薄 C. 太阳风无法到达 D. 没有磁场
8. 关于金星亮度大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身能够发光 B. 大气反射作用强 C. 大气逆辐射强 D. 地面反射作用强
2022 年,中国某村庄发现的一种生活在 5 亿年前海洋中的多毛、有盔甲蠕虫,填补了
地球生命进化树的一个重大空白。下图示意该生物的形态特征。据此完成 9~11 题。
9. 该生物生存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0. 与该生物产生在同一地质年代的生物是( )
A. 亚洲象 B. 蓝藻 C. 霸王龙 D. 鹦鹉螺
11. 关于该生物所处地质时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原始大气形成 B. 被子植物繁盛 C. 联合古陆形成 D. 爬行动物盛行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线。据此完成 12~14 题。
高一地理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12. ③地的地壳厚度接近( )
A. 35km B. 35.4km C. 35.8km D. 36km
13. 图示区域总体地势特点为( )
A. 东北低,西南高 B. 西北高,东南高 C. 东北高,西南低 D. 西北低,西南高
14. 关于图中四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地表距地幔最远 B. ②地地壳厚度最厚
C. ③地地壳厚度最薄 D. ④地地表距地幔最近
大气对流层与上面的平流层被对流层顶部分开。对流层顶的海拔由赤道至极地逐渐下
降。国外某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北半球对流层顶的海拔从 1980 年至 2020 年间逐渐上升,
2001 年至 2020 年上升速度加快。完成 15~17题。
15.该科研团队研究对流层顶海拔的上升,需要的对流层信息有( )
①气压数据 ②温度数据 ③湿度数据 ④氧离子数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对流层顶海拔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对流层温室气体的增多 B.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
C.海一气相互作用增强 D.高层大气的厚度变薄
17.研究发现,北半球对流层顶的变化比南半球大,可能由于(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占绝对优势 B.北半球人口与经济规模较大
C.南半球原始森林茂盛辽阔 D.南半球地震火山频繁发生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 18~19 题。
高一地理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18.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使( )
A.①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⑤増强
《齐民要术》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
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据此 20~22 题。
20.“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此时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风吹拂使地面温度快速下降 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21.“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 )
A.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
B.放火能增加地面温度,避免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
C.烟雾可以反射太阳光,减少晴天强烈的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的灼伤
D.生火能使霜快速融化,减少霜对农作物的冻害
22.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与“此时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原理最相似的是( )
A.玻璃温室防冻 B.培土深埋防冻 C.燃煤供热防冻 D.夜晚灌水防冻
我国东部平原区某特大城市与周边山地间常形成较为稳定的山谷风转换,下表为该城
市边缘某气象监测点测得的秋、冬季山谷风随时间的变化。下表为秋季和冬季山谷风随时
间的变化。据此完成 23~25 题。
山风 谷风
季节
平均开始 平均结束 平均开始 平均结束
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
时刻 时刻 时刻 时刻
秋季 21:00 10:00 正北 11:00 20:00 正南
冬季 20:00 12:00 正北、东北 13:00 19:00 正南、西南
23. 根据表中信息推测,该山地位于该城市气象监测点的( )
A. 偏北方 B. 偏西方 C. 偏南方 D. 偏东方
24. 秋、冬季节该气象监测点山谷风持续时间长度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冬夏季风 B. 植被覆盖 C. 昼夜长短 D. 山坡坡度
25. 若该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则城区与山地间( )
A. 谷风增强,山风减弱 B. 谷风减弱,山风减弱
C. 谷风减弱,山风增强 D. 谷风增强,山风增强
气温递减率是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的幅度,其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湿度等
呈负相关。下图示意 2013—2018 年藏东南色季拉山多年平均气温递减率季节变化。据此
完成 26~28 题。
高一地理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26. 色季拉山平均气温递减率( )
A. 春秋高,夏冬高 B. 冬春高,夏秋低 C. 春秋低,夏冬低 D. 冬春低,夏秋高
27. 推测色季拉山西坡气温递减率比东坡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被覆盖率高 B. 太阳辐射强 C. 降水量较少 D. 空气湿度大
28. 假设色季拉山平均气温递减率持续减小,可能( )
A. 出现逆温现象 B. 大气环境质量更好 C. 阴雨天气增多 D. 大气能见度变高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湖泊。读图,
完成 29~30 题。
29.此时( )
A.湖泊为低压 B.陆地为高压 C.可能为白天 D.湖泊气温高
30.此时甲处的风向可能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其风力符号通常用带尾羽的风向杆表示(符号类似字母 F,“风羽”
表示风力的大小)。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
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冬季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 31~33 题。
31. 此时( )
高一地理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A.①处风向为偏南风 B.②处为下沉气流 C.③处比①处风力小 D.④处为上升气流
32. 能正确表示该时刻图中城市近地面风向和等压面的是( )
A. B. C. D.
33. 此刻最可能为当地时间( )
A.0~2 时 B.5~7 时 C.13~15 时 D.19~21 时
下图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ISALSCS)”,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长
安区。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 60m、直径达 10m)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
集热棚顶部采用单双层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据此完成 34~
35 题。
34. 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高一地理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35. “除霾塔”除霾工作效率最高的是( )
A. 晴朗无风的夜晚 B. 晴朗无风的白天 C. 阴雨无风的白天 D. 阴雨多风的夜晚
二、综合题(3 道大题,共 4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处,答在试卷上无效)
3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每空 1 分,共 14 分)
(1)图中 A 为 ,从下到上分为 、 和高层大气。低层大
气主要成分为 、 和杂质。 为平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2)图中 B为 ,C为 ,D 为 ,G
为 。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 A、B、C、D 为地球外部圈层。( )
② 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成。( )
③ 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
④ 地震波在 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 0。( )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图 1 为某时刻北半球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图 2 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
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
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
高一地理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
(1)图 1 中表示__________(白天/夜晚)的热力环流图,②地风向为__________,且风
力较__________(大/小)。(3分)
(2)读图 1,比较图 1中①②③④四地数值大小并排序。
气温:__________ ;气压:_____ _____。(4分)
(3)比较①②两地的降水概率:__________,两地昼夜温差:__________。(4 分)
(4)四川传统民居 (a/b)地面铺设石子、 (a/b)地面种植林木,这样可以
可以明显增强屋前屋后的 ,增强夏季穿堂风。(3分)
(5)请绘制出图 2 中穿堂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图。(2 分)
3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 材料二 我国局部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1)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是西部 ,东部 。(填“多”或“少”)
(2)全球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总体变化是从 向 递减。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影
响某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主要因素有 、 等因素。
(3)列举两项生活中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
、
(4)青藏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分析其原因。
、
高一地理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JQaAggiAAhBAARgCAQFaCEEQkBCAAIoGxBAAoAAAQBFABAA=}#}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共10分;11~35题每题2分,共50分;一共60分)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是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实现的,A错误;适宜的温度条件是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适中的前提下实现的,B错误;适中的日地距离是地球处在太阳系第三轨道,排在水星、金星之后客观存在的距离,和地球停止自转关系不大,C错误;地球停止自转之后,会导致迎着太阳一面光照充足,温度较高,而背对太阳一面由于长期得不到光照,温度较低,无法保障地球各地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D正确。故选D。
2.根据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可知,木星排在地球之后,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地球和小行星带之间是火星,B错误;地球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是在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条件下实现的,不仅仅是木星和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导致的,故不能用来解释木星是“地球的盾牌”,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对宇宙中的可能撞向地球的部分天体存在吸引、阻挡的效果,像盾牌一样保护地球,因此在某些层面可以认为木星是“地球的盾牌”,D正确。故选D。
3.根据所学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相关知识和图文信息可判断,地下城在地下5km处,属于地壳圈层,在莫霍界面以上位置,B错误;纵波可以穿透固态、液态、气态等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故横波、纵波均可穿过,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地壳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C正确;D错误。故选C
【答案】4. A 5. C
【解析】4.根据题意,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为地内行星,地内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当其在下合时(日水星或金星、地球三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水星或金星位于日地之间)可能发生凌日现象,故金星会发生凌日现象,A正确;火星、土星、木星是地外行星。故选A。
5.结合材料和图中的相对位置,水星属于地内行星,不可能冲日,A错误;土星、木星属于地外行星,不可能出现凌日、东大距,BD错误;火星为地外行星,可以出现西方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可能观察到火星西方照。C正确。
【答案】6. C 7. D 8. B
【解析】6.熟悉教材所讲内容,太阳风主要发生在太阳日冕层。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不是在太阳内部,故选C。
7.极光是出现于地球的高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地球的极光是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使极地高层大气发光而形成,而金星没有磁场,D对;金星在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第二远,距离太阳近,太阳风可以到达,A、C错;金星有大气浓度高且与极光产生没有关系,B错。故选D。
8.金星是行星,本身不会发光,A错;金星大气浓度高,大气反射作用强,能将更多的太阳光反射出去,B对;大气逆辐射是指向金星地面的,C错;地面反射的地面辐射最多会被金星大气吸收,D错。故选B。
【答案】9. B 10. D 11. C
【解析】9.古生代是距今5.4亿年--2.5亿年,海洋中的多毛、有盔甲蠕虫生存的地质历史时期是5亿年前,应该是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多细胞生物,A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爬行类→鸟类),裸子植物迅速发展,C错误。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D错误。故选B。
10.亚洲象生活在新生代,A错误。蓝藻出现在前寒武纪,B错误。霸王龙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三叶虫、鹦鹉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海洋生物,是古生代生物,D正确。故选D。
11.原始大气形成于前寒武纪,A错误。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盛的年代,B错误;古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形成,C正确;爬行动物盛行的时期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C。
【答案】12. B 13. C 14. A
【解析】12.读图可知,图示等深距为0.5km;结合图中莫霍界面等深线的分布规律可知,③地的地壳厚度在35~35.5km之间,接近35.5千米,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35.4km,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莫霍界面以上至地面为地壳。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厚,又因为地壳厚度与地面海拔高低呈正相关,故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面海拔越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北高,西南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读图可知,①地莫霍界面深度约为39km,②地为33~33.5km,③地为35~35.5km,④地为34~34.5km,①地地表距莫霍界面最远,离莫霍界面下方的地幔最远,地壳厚度最厚,A正确,B错误;②地地表距莫霍界面最近,离莫霍界面下方的地幔最近,地壳厚度最薄,CD错误。故选A。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大气垂直分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其中大气运动状况与气压、气温关系密切空气湿度与密度相关性强,与氧离子关系不大。故选C。
16.由于对流层温室气体的增多,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大气对流运动更为旺盛,使对流层顶海拔上升,A正确;厄尔尼诺、海气相互作用对对流层气温影响较小,BC错误;高层大气厚度对对流层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A。
17.与南半球相比,北半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较大,化石燃料的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气温上升幅度大,使北半球对流运动更强烈,北半球对流层顶的变化比南半球大,B正确;北半球陆地面积、南半球原始森林对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大影响不大,AC错误;南半球火山地震频发不会导致北半球升温,D错误。故选B。
【答案】18.C 19.C
【解析】18.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C。
19.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使大气逆辐射减弱。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答案】20.B 21.A 22.A
【解析】20.本题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雨过天晴后,大气中云层较少,大风也会吹散云层,使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地面降温快,空气中水汽易凝结成霜,B正确D错误;雨后的夜晚气温不一定很低,A错误;霜冻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逆辐射弱,北风吹拂使地面降温不是霜冻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B。
21.本题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放火做煴”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A正确;“放火做煴”只能使周围小区域增温,不能达到大面积去霜的效果,BD错误;烟雾主要是为了防止产生霜,不是为了防止农作物灼伤,C错误。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此时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理是烟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了保温的作用。玻璃温室防冻是通过增强温室内的大气逆辐射来防冻,A正确;培土深埋防冻是用土壤隔绝外界冷空气而保温,B错误;燃煤供热防冻是增加热源以达到防冻目的,C错误;夜晚灌水防冻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的原理防冻的,D错误。故选A。
【答案】23. A 24. C 25. C
【解析】23.结合图中可知,山风是由山地吹响谷地的风向,而根据材料可知,应为北风,故山地位于偏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结合所学可知,山谷风是由于热力差异造成的,故应是昼夜长短的不同造成山地和谷底气温不同,C正确;季风对于山谷风的影响极小,A错误;植被覆盖对于山谷风没有影响,B错误;山坡坡度不会因为季节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
25.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应分布在谷地,地势平坦;因此随着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夜晚山地和谷底温差变大,山风变强;而白天,山地为热源,因此城市热岛会导致温差变小,谷风变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26. B 27. C 28. A
【解析】26.根据图中信息,色季拉山平均气温递减率冬春高,夏秋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7.色季拉山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空气湿度小,植被覆盖率低,气温递减率“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湿度等呈负相关”,AD错误,C正确;太阳辐射与气温递减率关系不大,B错误。所以选C。
28.色季拉山平均气温递减率持续减小,说明气温随着海拔的长高而降低的幅度减小,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正确;大气环境质量更好,不利于逆温现象出现,气温递减率不会持续减小,B错误;出现阴雨天气时,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会使气温递减率减小,但不会使平均气温递减率持续减小,C错误;大气能见度变高不利于逆温现象出现,气温递减率不会持续减小,D错误,所以选A。
【答案】29.C 30.A
【解析】29.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可判断湖泊为高压,气温低;陆地为低压,气温高,可能为白天。故选C。
30.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甲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A。
【答案】31. A 32. B 33. C
【解析】31.读图,结合指向标判断可知,①风向杆表示偏南风4级,说明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海洋,所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运动,A正确;②处为上升气流,④处为下沉气流,BD错误;③处表示北风6级,比①处风力大,C错误。故选A。
32.①风向杆表示偏南风4级,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海洋,陆地上方气流上升,海洋上方气流下沉,说明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陆地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近地面形成低压,根据等压面高高低低原则,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3.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为白天,13~15时为白天,也是一天中气温较高时段,C正确;冬季0~2时、 5~7时、19~21时不是白天,ABD错误。故选C。
【答案】34. B 35. A
【解析】34.除霾塔利用空气热升冷降原理,集热棚吸收太阳能增温,热空气上升,经过净化后,清洁的空气从高空再下沉循环。故空气进入集热棚,通过导流塔使得气流上升,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5.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降温剧烈,易造成逆温现象,近地面空气上升遇阻,受污染空气集聚,除霾塔利用白天收集的热量,在夜间主动散热,从而实现对近地面受污染空气的净化;晴朗无风的白天,空气对流旺盛,空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稀释。白天空气对流强,多风的夜晚,空气中的污染物也容易扩散稀释,此时这三种情况“除霾塔”工作效率较低,故晴朗无风的夜晚“除霾塔”除霾工作效率最高,A正确,排除BCD,故选A。
二、综合题(3道大题,共40分)
36.(每空1分,共14分)
(1)大气圈 对流层 平流层 干洁空气 水汽 臭氧层
(2)生物圈 水圈 地壳 地核
(3)× × √ ×
【解析】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特征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上地幔顶部,F为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为A、B、C;内部圈层为D、F、G;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而图中A、B、C、D+E分别表示这四大圈层。图中F和G交界面为古登堡面,地震波到达这一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传播速度不是都减为0。
37.(16分)
(1)夜晚 西北风 大 (每空1分)
(2)①>②>③>④ ②>①>③>④(每空2分)
(3)①>② ①<②(每空2分)
(4)b a 温差(气压差)(每空1分)
(5)(画图全对2分,有一个箭头错误不得分)
38.(每空1分,10分)
(1)多 少
(2)低纬 高纬 纬度 天气状况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灶等
(4)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洁净,杂质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因而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