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东盟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 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
(摘编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实际含义》
材料二: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责贱、辈分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大多遵循“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的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
阴阳学说有这样的说法,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不论科学与否,都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古人对阴阳的界定。《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栗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观象,则未必皆是。
(摘编自《“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
材料三:
古代的居室坐北朝南,因此东方在左边,西方在右边。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自于此。《礼记》中写道:“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
在古人看来,“左”是十分吉利的,《礼记》中说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道德经》中谈到,遇到吉事凶事,左右尊卑是不同的——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之所以能俘获候赢的心,离不开“让座”这一操作。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甚至到了逾越常理的地步,充分展示了信陵君的惜才与诚意。
(摘编自《古人眼中的“左”与右”,究竟有何区别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二神中,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是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B.封建社会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象征着权力、高贵的“男左女右”之说。
C.“面南而立”为正、为顺,右为东,主生发属阳,就男性而言,为右为东,男性性格为刚暴,属阳。
D.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上将军在左边,意思是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
B.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结构形式,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左右相称现象。
C.将“男左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
D.由于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人们认为东方为阳,坐北朝南的古代居室东面为阳,女子应该坐在东面。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日神、月神是盘古氏的左眼右眼所化的传说,来分析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的产生根源。
B.材料二通过分析封建社会夫权思想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的原因,突出了男性在封建社会地位尊贵的现象。
C.材料三通过分析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历史规律,来解释“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因。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男左女右”现象产生的过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随历史演化而形成的特点。
4.所选三则材料中涉及了哪些古代礼仪 请简要回答。
5.《红楼梦》第三回中是这样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的情形的:“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为什么推让 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1.B
2.A
3.C
4.①形成了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②古代人伦礼法上讲究“男尊女卑”,以男性为尊。③居次长方位上,以东为尊。④宾主之礼上,以左为尊。
5.①让黛玉坐在贾母左边第一个座位,在形成了以左为尊的传统封建时代,左是最尊贵的座位,黛玉觉得应该由舅妈嫂子们坐,所以她十分推让。②林黛玉在进贾府前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初临贾府感觉贾府用度不凡,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必须注意礼节,推让是黛玉注意礼节的表现。③林黛玉深受封建等级、古台代礼仪教育的影响,来到贾府,为了自我保护,讨得大家喜欢,所以待人处事上表现得很有分寸礼节周到。
【知识点】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1)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明确题目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然后精读文本,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之处,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找出各选项与文中不同之处,联系前后文选出正确答案。
(2)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信息,其次回归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概括,最后充分理解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作答时要明确文本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评价,再判断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与题千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问题分析出相关的原因。
1.A.“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选项中“规矩”颠倒了。
C.“右为东”“以右为东”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可知,应是男性应为左为东。
D.“上将军在左边”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原文“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可知,上将军应在右边。
故答案为:B。
2.B.“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作对比”说法错误,此处不是对比,而是“类比”。
C.“将‘男左桥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1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以偏概全,材料二最后一句“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中“则未必皆是”意思是“不一定合适”。
D.“女子应该坐在东面”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原文“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自于此”推测,应该是男子坐在东面。
故答案为:A。
3.C.“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历史规律”说法错误。“古代居室坐北朝南”是自然规律,而不是历史规律。故答案为:C。
4.从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可知,这表明在中国古代形成了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
5.从材料三第二段,“在古人看来,‘左’是十分吉利的”,第三段“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可知,在中国古代,宾主之礼上,以左为尊。让黛玉坐在贾母左边第一个座位,在形成了以左为尊的传统封建时代,左是最尊贵的座位,黛玉是晚辈,她觉得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于理不你合,应该由舅妈嫂子们坐,所以她十分推让。这话也体现了黛玉的受教育情况和心思的细密。林黛玉也是出于官宦之家,父亲林如海还为她请家庭教师,因此她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五岁就开始读“四书”。因此对于各种礼节,她是非常讲究的。且林黛玉在进贾府前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土 家与别家不同”。初临贾府感觉贾府用度不凡,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所以她十分注意礼节,体现出自己的教养,所以,这一推让是黛玉注意礼节的表现。最后,古代的座次也是等级的表现,林黛玉深受封建等级、古代礼仪教育的影响,她知道贾母左边的座位是最尊贵的位置,作为一个新来者,她如果贸然坐这个位置,可能会引起其他平辈姐妹的嫉妒,为了自我保护,讨得大家喜欢,她在待人处事上要表现得很有分寸,礼节周到,所以她要做出推辞的表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别墅
李广四
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体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圈又绕上了一带短垣。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来,农含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 ”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郸助。这时,母亲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肽慰。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子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几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来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次日清展,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微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 ”母亲问。“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
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
次日清展,不等母亲呼唤,我便起床了,出乎意料的喜欢,因为我听到了被买来的那只公鸡的早啼。对这只即使将要被杀,也还尽着这司展的义务的禽,觉得很可感激,但同时又觉得很可哀怜,“让它活下去罢,”就有这样的心思。当散步归来时,看见母亲撒些谷粒给那鸡吃,那鸡也就泰然地啄食,对于那饲养它的人,表示出亲昵的样子。
“听了鸡叫,所以才早起的呢。”“真的吗 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
午饭后,我把这鸡带到榆林间去,因为那里有东西可以啄食,如草叶、草实、野葡萄粒之类,在荒草里也可以找得青色的小虫,这更是很好的鸡的食饵了。当这鸡在那草地上任意啄食时,我也在帮它寻取,每当捉得一只青虫或蚂蚱之类时,便咕咕咕咕地把鸡唤来,并给它吃。它每是绕在我身旁不去。并时常抬起它那带着红冠的头来向我注视,也在喉间发出很轻微的咕咕鸣声。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五天,母亲不曾提起过杀鸡的事,只有时候说,“这鸡更肥了,”并不再说别的。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发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它水是跟在我脚后,坐下来,它伏在我的身旁,有时,竟要飞到我的身上来了,捉到青虫时,便可在我的手心里被它啄食,很是可喜。有时,它失迷在那些榆林的荒草里去了,只要听到咕咕的呼唤,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夜里就宿在屋前的树中,清展便把我从梦中唤醒。
是某日的晚间,天空阴得颇浓,好像就要下雨了。用过晚饭之后,母亲说:“天很冷,早些上床去睡罢。”还不等入睡,便听到窗外洒酒的雨声了。明展醒来,已是早饭时候,外面的雨声还是不停。对于自己的这样懒起,觉得很不高兴,好像在后悔着什么,又好像在怨恨着那雨。仔细想时,原来是我既未听到母亲把我唤醒,又不曾听到鸡声,为什么今天会没有了鸡声呢 觉得很是可疑。当我随便地洗过手脸之后,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
我很久地沉默着,望着那碗上的热气向上蒸腾,眼前只是一片模糊。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 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说着,也坐在一旁沉默着。我们都沉默着,而且沉默了很久。
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只放在清水里煮熟,而所用柴薪,又只限于用谷秸七束,在锅里煮过一夜之后方取食,据说,这样煮法机可以医病。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己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
又过了几日,母亲说:“再去买只来吃罢。”我说:“吃过一次病也不见好,也就不必再买了。”此后,便不再提起关于吃鸡的事。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节选自《画廊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乡下的几间农舍称为“别墅”,并描述了其周围的景色,透露出随遇而安的心境。
B.“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
C.“我”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这既是一种无奈和不安,更是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D.鸡蒸好后,“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我”沉默是因为一个生命因“我”逝去,母亲沉默是为“我”的病而担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我”在镇上的生活场景,虽然烦扰,却感到欣慰,与下文“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形成呼应。
B.公鸡泰然地“任意”“在我的手心里”啄食,这些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图景。
C.文章的主题往往有多元性,本文对“神煮”做出了解释,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
D.作者在行文时,不刻意求工,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全文呈现出朴实、自然、平淡、真挚的语言风格。
8.“我”和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9.本文虽然只写了在乡下养病的简单经历,但其过程却蕴含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B
7.C
8.①母亲把公鸡视为治儿子病的药物,虽然知道儿子喜欢,但最终还是煮了它;②“我”把公鸡视为精神的寄托,享受到了排解寂寞的快乐,但最终不愿违了母亲的好心而吃了它;③总体而言,母亲的态度是因为对儿子的爱,“我”的态度是因为寂寞,对公鸡的同情、怜惜和对母亲的理解、尊重。
9.①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之情,虽然母亲说的做的不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但还是遵从了母亲的安排;②对公鸡的同情、怜惜之情,不忍心杀公鸡;③对寻常生活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觉得镇上的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欣慰;④对生命状态的思索,最后自己不得不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常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古代白话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多读文本,联系前后文分析正误,去文章找到对应圈画。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比较重要情节语段内容情感的能力。学生要细读文章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圈画并概括。注意作答时要结合文本。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B.“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理解错误,原文“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是对“我”养病时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无所事事,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7.C.“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主题,本文对“神煮”做出解释,是为了说明母亲对“我”的用心,选项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8.
根据原文“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来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可知,母亲把公鸡视为治儿子病的药物,根据原文“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真的吗?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可知,母亲虽然知道儿子喜欢大公鸡,但最终还是煮了它。从买公鸡、留公鸡到煮公鸡,从始至终,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都是出于对儿子的爱。
根据原文“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友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可知,“我”把公鸡视为精神的寄托,享受到了排解寂寞的快乐,此时“我”对待公鸡的态度是因为寂寞。根据原文“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可知,“我”不忍心杀公鸡,体现了“我”对公鸡的同情、怜惜之情。根据原文“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可知,“我”最终不愿违了母亲的好心而吃了公鸡,对待公鸡态度的变化是出于对母亲的理解、尊重。
9.
根据原文“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据说,这样煮法就可以医病。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可知,虽然母亲说的做的不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但“我”还是遵从了母亲的安排,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之情。
根据原文“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可知,“我”不忍心杀公鸡,体现了“我”对公鸡的同情、怜惜之情。
根据原文“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都会给我以欣慰”“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可知,“我”觉得镇上的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欣慰,体现了“我”对寻常生活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根据原文“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可知,最后“我”自己不得不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常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体现了“我”对生命状态的思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表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运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室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库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宫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注: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陵迟:衰颓。③瓦合:临时凑合。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孔子卒A后B七十子之徒散游C诸侯D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E大夫F或隐而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官,古时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等。
B.“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的“废”指放下、停止、中止,与《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的“废的意思不同。
C.“其辞微而指博”的“微”指精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微”的意思相同。
D.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者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整理修订“五经”,并把《春秋》当作王法。
B.战国时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却深入人心,相沿不废。
C.虽然陈涉的事业微小浅薄,但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追随归顺向他称臣,是因为秦朝焚毁了儒生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
D.汉朝建立后,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但儒生也能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②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14.儒学在秦朝、汉初为什么不受重视 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C
12.D
13.①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②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
14.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集权统治。汉初:天下战乱,统治者尊奉黄老刑名学说。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
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虛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日放下书本而慨叹。说: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有的《关睢》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编订《诗》《书》,整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时只有魏文侯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从此残缺。陈涉起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终于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 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所以)通过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演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 齐鲁一带对文学的爱好,自古以来已成为自然风尚。所以汉朝兴建后,儒生们重新能够研究经学,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但是,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之人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的文士学者。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蚧担任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
10.句意: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
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
“自……后”作时间状语,固定结构之间不能断开,“后”后停顿,即B处断开;
"散游诸侯〞是"散游(于)诸侯”的省略,状中之间不能断开,即口处断开;
“小者友教士大夫”,“土大夫”作“友教~的宾语,其后停顿,即F处断开;
故BDF三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B.正确。放下、停止、中止;废除。句意: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吸。/于是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
C.错误。意思不相同。精微;微小。句意: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徽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故答案为:C。
12.D.“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错误,原文“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可见在汉初“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儒生基本没有受到重用。
故答案为:D。
13.关键词:(1)“列”,众、各;“咸”,都、全;“润色”,发扬光大、发展;“以”,凭借、用。(2)“属”,类、辈;“乡”,通“向”,朝向、相向、向往。
14.秦朝:根据“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从此残缺。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集权统治,秦朝儒学继而不受重视。汉初:根据“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可知天下战乱是汉初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根据“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国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之人没有受到重用。可知统治者尊奉黄老学说也是汉初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相传诸葛亮曾在此筹划伐魏之事。诗人罢梓州幕还京,途经此地有感而作。②降王:指刘禅。③忝: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而惭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眼前之景,猿鸟敬畏当年的军令,风云守护曾经的篱栅,衬托诸葛军威。
B.颔联写历史之事,诸葛亮徒然挥笔运筹,而刘禅终乘驿车投降,实在令人扼腕,
C.尾联“恨有余”是诗眼,诗人进谒武侯祠,吟哦《梁父吟》,怨恨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咏怀古迹,写人烘云托月,写史虚实结合,议论抑扬交替,可谓别具一格。
16.近人王文濡评价本诗:“通用故事,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曲折表达了对诸葛亮才高功败的遗憾之情。②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而终因关羽、张飞命丧而大业未成,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③以虚衬实,情感含蓄。虚写历史,实衬现实,借写管仲、乐毅、武侯、关羽、张飞,含蓄表达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④问而不答,蕴藉无穷。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句设问而不答,遗憾之情蕴藉其中。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15.C.“怨恨之情”错误,“恨”是遗憾之意,是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C
16.〝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意思是: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千。关公张飞己死他
又怎能力挽狂澜?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曲折表达了对诸葛亮才高功败的遗憾之情。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乐,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而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大业未成,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以虛耐实,情感含蓄。诗人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虛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
每自比于管伸、乐毅”,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星”古"犹"今”,虽’虚”犹”实”。诗人写管乐武侯、关张,以历史来衬现实,借用历史来写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问而不答,蕴藉无穷。诗人设问“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文〞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遗憾之情蕴藉其中。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两句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 , ”,一路唱着歌回家。
【答案】(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浴乎沂,风乎舞雩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注意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 戎 , 涕 , 佛 , 祠 , 雩
故答案为:(1)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浴乎沂,风乎舞雩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考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①____
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
首先,水果被梓成果汁以后②____ ,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液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
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棉汁后细胞壁被破坏,③____,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方法,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不当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18.①结合回答“二者并不等同”可推知此处问二者是相等的吗,应填“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结合后文榨果汁后维生素减少了可知,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营养价值变小了,应填“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此处对应“糖都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壁被破坏后,糖会出来,应填“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胡同里,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歌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不同于钟楼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①____。登上鼓楼,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② ,四合院在大街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其中。阳光射入二层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③ 。
继续向前漫步,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树木向北仰望,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与立于道路尽头的数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矗立在胡同之中的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登楼而望,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一群信鸽围绕着钟楼飞行,凉爽的风吹动着繁茂的槐树,将朵朵槐花洒满屋顶。
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城市的繁华,那么站在钟楼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韵。灰砖白栏黑瓦绿琉璃剪边,朴素筒洁,又有着砖石建筑独特的沉淀之感。钟楼,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①相得益彰;②车水马龙;③熠熠生辉
21.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也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
22.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钟楼比拟成人,“饱经沧桑”“静静守护”“忠实地履行者职责”等使之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楼历史悠久、与人相融(有烟火气)的特点。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然后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找出长句的主千部分,把长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提取出来。其次,抽出修饰语独立成句。最后,整合。将复杂的定语和状语所含信息逐一梳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以合理的顺序将分解、梳理出的短句进行组合,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使前后句街接流畅,逻辑关系科学合理。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同学们要熟知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20.第一空,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问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指正红与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在颜色上互相映衬,效果更好,可填“相得益彰”。第二空,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语境陈述对象是地安门内大街,指街道繁华,可填“车水马龙”。第三空,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语境指地砖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发亮,可填“熠熠生辉”。
21.首先提取出句子主干: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再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矗立在胡同之中”修饰的是钟楼,可改为“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修饰主体是钟楼,可改为“钟楼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钟楼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整合以上信息,相同的主语可以省略或者合并,按照叙述的逻辑顺序可改为: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也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
22.以“饱经沧桑”“静静守护”“忠实地履行着职贵”词语修饰钟楼,赋予了它以人的特点,使之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情感,此为把钟楼比拟成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饱经沧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楼经历岁月的漫长,历史悠久;“守护”与“履行着职责”表明钟楼对人的作用,它与人相融,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写作(60分)
23.(2023·佛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指出“生活在当代的你要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第二句,指出当代青年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审题的关键句子为“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关键词是“当代”“过去”“未来”“心胸”,写作者要立足“当代”,勾连“过去”,胸怀“未来”。
人的心胸即常人所说的度量,度量大小就是胸怀宽广和狭隘的衡量。胸怀宽广的人大多能成就未来,决胜千里,在人际关系中能获得人缘和地位;胸怀狭隘的人往往相反,不是计较这就是计较那,从不让步,甚至要占上风才能息事宁人。
心胸宽广的人做事能容忍,也能从大角度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所运用的方法那也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所做出决定是易被人接受和拥护的。结果就自然惠于他人、利干自己,有时是失小利而得大利。而心胸狭隘的人则做事处处为自己想,所处角度就是自己的角度,私心很重,不易让人接受,常常陷于被动或偏面,只看眼前小利,不看未来大益,于是就失去了掌握未来,决胜长远的机会和立场,本事再大也易被上级和同事、部属看透,赢得不了支持。这就是品德缺陷、素质弱项、人格漏洞,所以,心胸虽在个人,但决定于全局,更决胜于将来。
参考立意:
(1)鉴往知来,以梦为马。
(2)错过落日余晖,还有满天星辰。
(3)鉴古思今创未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东盟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 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
(摘编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实际含义》
材料二: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责贱、辈分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大多遵循“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的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
阴阳学说有这样的说法,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不论科学与否,都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古人对阴阳的界定。《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栗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观象,则未必皆是。
(摘编自《“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
材料三:
古代的居室坐北朝南,因此东方在左边,西方在右边。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自于此。《礼记》中写道:“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
在古人看来,“左”是十分吉利的,《礼记》中说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道德经》中谈到,遇到吉事凶事,左右尊卑是不同的——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之所以能俘获候赢的心,离不开“让座”这一操作。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甚至到了逾越常理的地步,充分展示了信陵君的惜才与诚意。
(摘编自《古人眼中的“左”与右”,究竟有何区别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二神中,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是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B.封建社会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象征着权力、高贵的“男左女右”之说。
C.“面南而立”为正、为顺,右为东,主生发属阳,就男性而言,为右为东,男性性格为刚暴,属阳。
D.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上将军在左边,意思是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
B.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结构形式,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左右相称现象。
C.将“男左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
D.由于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人们认为东方为阳,坐北朝南的古代居室东面为阳,女子应该坐在东面。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日神、月神是盘古氏的左眼右眼所化的传说,来分析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的产生根源。
B.材料二通过分析封建社会夫权思想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的原因,突出了男性在封建社会地位尊贵的现象。
C.材料三通过分析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历史规律,来解释“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因。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男左女右”现象产生的过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随历史演化而形成的特点。
4.所选三则材料中涉及了哪些古代礼仪 请简要回答。
5.《红楼梦》第三回中是这样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的情形的:“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为什么推让 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别墅
李广四
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体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圈又绕上了一带短垣。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来,农含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 ”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郸助。这时,母亲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肽慰。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子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几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来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次日清展,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微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 ”母亲问。“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
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
次日清展,不等母亲呼唤,我便起床了,出乎意料的喜欢,因为我听到了被买来的那只公鸡的早啼。对这只即使将要被杀,也还尽着这司展的义务的禽,觉得很可感激,但同时又觉得很可哀怜,“让它活下去罢,”就有这样的心思。当散步归来时,看见母亲撒些谷粒给那鸡吃,那鸡也就泰然地啄食,对于那饲养它的人,表示出亲昵的样子。
“听了鸡叫,所以才早起的呢。”“真的吗 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
午饭后,我把这鸡带到榆林间去,因为那里有东西可以啄食,如草叶、草实、野葡萄粒之类,在荒草里也可以找得青色的小虫,这更是很好的鸡的食饵了。当这鸡在那草地上任意啄食时,我也在帮它寻取,每当捉得一只青虫或蚂蚱之类时,便咕咕咕咕地把鸡唤来,并给它吃。它每是绕在我身旁不去。并时常抬起它那带着红冠的头来向我注视,也在喉间发出很轻微的咕咕鸣声。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五天,母亲不曾提起过杀鸡的事,只有时候说,“这鸡更肥了,”并不再说别的。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发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它水是跟在我脚后,坐下来,它伏在我的身旁,有时,竟要飞到我的身上来了,捉到青虫时,便可在我的手心里被它啄食,很是可喜。有时,它失迷在那些榆林的荒草里去了,只要听到咕咕的呼唤,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夜里就宿在屋前的树中,清展便把我从梦中唤醒。
是某日的晚间,天空阴得颇浓,好像就要下雨了。用过晚饭之后,母亲说:“天很冷,早些上床去睡罢。”还不等入睡,便听到窗外洒酒的雨声了。明展醒来,已是早饭时候,外面的雨声还是不停。对于自己的这样懒起,觉得很不高兴,好像在后悔着什么,又好像在怨恨着那雨。仔细想时,原来是我既未听到母亲把我唤醒,又不曾听到鸡声,为什么今天会没有了鸡声呢 觉得很是可疑。当我随便地洗过手脸之后,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
我很久地沉默着,望着那碗上的热气向上蒸腾,眼前只是一片模糊。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 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说着,也坐在一旁沉默着。我们都沉默着,而且沉默了很久。
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只放在清水里煮熟,而所用柴薪,又只限于用谷秸七束,在锅里煮过一夜之后方取食,据说,这样煮法机可以医病。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己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
又过了几日,母亲说:“再去买只来吃罢。”我说:“吃过一次病也不见好,也就不必再买了。”此后,便不再提起关于吃鸡的事。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节选自《画廊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乡下的几间农舍称为“别墅”,并描述了其周围的景色,透露出随遇而安的心境。
B.“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
C.“我”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这既是一种无奈和不安,更是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D.鸡蒸好后,“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我”沉默是因为一个生命因“我”逝去,母亲沉默是为“我”的病而担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我”在镇上的生活场景,虽然烦扰,却感到欣慰,与下文“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形成呼应。
B.公鸡泰然地“任意”“在我的手心里”啄食,这些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图景。
C.文章的主题往往有多元性,本文对“神煮”做出了解释,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
D.作者在行文时,不刻意求工,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全文呈现出朴实、自然、平淡、真挚的语言风格。
8.“我”和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9.本文虽然只写了在乡下养病的简单经历,但其过程却蕴含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表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运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室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库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宫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注: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陵迟:衰颓。③瓦合:临时凑合。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孔子卒A后B七十子之徒散游C诸侯D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E大夫F或隐而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官,古时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等。
B.“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的“废”指放下、停止、中止,与《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的“废的意思不同。
C.“其辞微而指博”的“微”指精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微”的意思相同。
D.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者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整理修订“五经”,并把《春秋》当作王法。
B.战国时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却深入人心,相沿不废。
C.虽然陈涉的事业微小浅薄,但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追随归顺向他称臣,是因为秦朝焚毁了儒生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
D.汉朝建立后,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但儒生也能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②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14.儒学在秦朝、汉初为什么不受重视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相传诸葛亮曾在此筹划伐魏之事。诗人罢梓州幕还京,途经此地有感而作。②降王:指刘禅。③忝: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而惭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眼前之景,猿鸟敬畏当年的军令,风云守护曾经的篱栅,衬托诸葛军威。
B.颔联写历史之事,诸葛亮徒然挥笔运筹,而刘禅终乘驿车投降,实在令人扼腕,
C.尾联“恨有余”是诗眼,诗人进谒武侯祠,吟哦《梁父吟》,怨恨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咏怀古迹,写人烘云托月,写史虚实结合,议论抑扬交替,可谓别具一格。
16.近人王文濡评价本诗:“通用故事,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两句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 , ”,一路唱着歌回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①____
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
首先,水果被梓成果汁以后②____ ,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液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
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棉汁后细胞壁被破坏,③____,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胡同里,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歌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不同于钟楼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①____。登上鼓楼,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② ,四合院在大街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其中。阳光射入二层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③ 。
继续向前漫步,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树木向北仰望,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与立于道路尽头的数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矗立在胡同之中的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登楼而望,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一群信鸽围绕着钟楼飞行,凉爽的风吹动着繁茂的槐树,将朵朵槐花洒满屋顶。
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城市的繁华,那么站在钟楼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韵。灰砖白栏黑瓦绿琉璃剪边,朴素筒洁,又有着砖石建筑独特的沉淀之感。钟楼,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佛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4.①形成了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②古代人伦礼法上讲究“男尊女卑”,以男性为尊。③居次长方位上,以东为尊。④宾主之礼上,以左为尊。
5.①让黛玉坐在贾母左边第一个座位,在形成了以左为尊的传统封建时代,左是最尊贵的座位,黛玉觉得应该由舅妈嫂子们坐,所以她十分推让。②林黛玉在进贾府前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初临贾府感觉贾府用度不凡,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必须注意礼节,推让是黛玉注意礼节的表现。③林黛玉深受封建等级、古台代礼仪教育的影响,来到贾府,为了自我保护,讨得大家喜欢,所以待人处事上表现得很有分寸礼节周到。
【知识点】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1)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明确题目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然后精读文本,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之处,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找出各选项与文中不同之处,联系前后文选出正确答案。
(2)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信息,其次回归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概括,最后充分理解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作答时要明确文本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评价,再判断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与题千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问题分析出相关的原因。
1.A.“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选项中“规矩”颠倒了。
C.“右为东”“以右为东”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可知,应是男性应为左为东。
D.“上将军在左边”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原文“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可知,上将军应在右边。
故答案为:B。
2.B.“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作对比”说法错误,此处不是对比,而是“类比”。
C.“将‘男左桥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1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以偏概全,材料二最后一句“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中“则未必皆是”意思是“不一定合适”。
D.“女子应该坐在东面”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原文“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自于此”推测,应该是男子坐在东面。
故答案为:A。
3.C.“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历史规律”说法错误。“古代居室坐北朝南”是自然规律,而不是历史规律。故答案为:C。
4.从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可知,这表明在中国古代形成了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
5.从材料三第二段,“在古人看来,‘左’是十分吉利的”,第三段“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可知,在中国古代,宾主之礼上,以左为尊。让黛玉坐在贾母左边第一个座位,在形成了以左为尊的传统封建时代,左是最尊贵的座位,黛玉是晚辈,她觉得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于理不你合,应该由舅妈嫂子们坐,所以她十分推让。这话也体现了黛玉的受教育情况和心思的细密。林黛玉也是出于官宦之家,父亲林如海还为她请家庭教师,因此她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五岁就开始读“四书”。因此对于各种礼节,她是非常讲究的。且林黛玉在进贾府前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土 家与别家不同”。初临贾府感觉贾府用度不凡,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所以她十分注意礼节,体现出自己的教养,所以,这一推让是黛玉注意礼节的表现。最后,古代的座次也是等级的表现,林黛玉深受封建等级、古代礼仪教育的影响,她知道贾母左边的座位是最尊贵的位置,作为一个新来者,她如果贸然坐这个位置,可能会引起其他平辈姐妹的嫉妒,为了自我保护,讨得大家喜欢,她在待人处事上要表现得很有分寸,礼节周到,所以她要做出推辞的表示。
【答案】6.B
7.C
8.①母亲把公鸡视为治儿子病的药物,虽然知道儿子喜欢,但最终还是煮了它;②“我”把公鸡视为精神的寄托,享受到了排解寂寞的快乐,但最终不愿违了母亲的好心而吃了它;③总体而言,母亲的态度是因为对儿子的爱,“我”的态度是因为寂寞,对公鸡的同情、怜惜和对母亲的理解、尊重。
9.①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之情,虽然母亲说的做的不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但还是遵从了母亲的安排;②对公鸡的同情、怜惜之情,不忍心杀公鸡;③对寻常生活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觉得镇上的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欣慰;④对生命状态的思索,最后自己不得不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常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古代白话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多读文本,联系前后文分析正误,去文章找到对应圈画。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比较重要情节语段内容情感的能力。学生要细读文章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圈画并概括。注意作答时要结合文本。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B.“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理解错误,原文“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是对“我”养病时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无所事事,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7.C.“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主题,本文对“神煮”做出解释,是为了说明母亲对“我”的用心,选项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8.
根据原文“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来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可知,母亲把公鸡视为治儿子病的药物,根据原文“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真的吗?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可知,母亲虽然知道儿子喜欢大公鸡,但最终还是煮了它。从买公鸡、留公鸡到煮公鸡,从始至终,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都是出于对儿子的爱。
根据原文“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友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可知,“我”把公鸡视为精神的寄托,享受到了排解寂寞的快乐,此时“我”对待公鸡的态度是因为寂寞。根据原文“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可知,“我”不忍心杀公鸡,体现了“我”对公鸡的同情、怜惜之情。根据原文“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可知,“我”最终不愿违了母亲的好心而吃了公鸡,对待公鸡态度的变化是出于对母亲的理解、尊重。
9.
根据原文“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据说,这样煮法就可以医病。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可知,虽然母亲说的做的不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但“我”还是遵从了母亲的安排,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之情。
根据原文“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可知,“我”不忍心杀公鸡,体现了“我”对公鸡的同情、怜惜之情。
根据原文“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都会给我以欣慰”“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可知,“我”觉得镇上的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欣慰,体现了“我”对寻常生活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根据原文“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可知,最后“我”自己不得不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常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体现了“我”对生命状态的思索。
【答案】10.BDF
11.C
12.D
13.①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②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
14.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集权统治。汉初:天下战乱,统治者尊奉黄老刑名学说。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
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虛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日放下书本而慨叹。说: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有的《关睢》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编订《诗》《书》,整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时只有魏文侯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从此残缺。陈涉起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终于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 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所以)通过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演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 齐鲁一带对文学的爱好,自古以来已成为自然风尚。所以汉朝兴建后,儒生们重新能够研究经学,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但是,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之人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的文士学者。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蚧担任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
10.句意: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
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
“自……后”作时间状语,固定结构之间不能断开,“后”后停顿,即B处断开;
"散游诸侯〞是"散游(于)诸侯”的省略,状中之间不能断开,即口处断开;
“小者友教士大夫”,“土大夫”作“友教~的宾语,其后停顿,即F处断开;
故BDF三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B.正确。放下、停止、中止;废除。句意: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吸。/于是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
C.错误。意思不相同。精微;微小。句意: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徽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故答案为:C。
12.D.“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错误,原文“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可见在汉初“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儒生基本没有受到重用。
故答案为:D。
13.关键词:(1)“列”,众、各;“咸”,都、全;“润色”,发扬光大、发展;“以”,凭借、用。(2)“属”,类、辈;“乡”,通“向”,朝向、相向、向往。
14.秦朝:根据“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从此残缺。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集权统治,秦朝儒学继而不受重视。汉初:根据“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可知天下战乱是汉初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根据“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国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之人没有受到重用。可知统治者尊奉黄老学说也是汉初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答案】15.C
16.①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曲折表达了对诸葛亮才高功败的遗憾之情。②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而终因关羽、张飞命丧而大业未成,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③以虚衬实,情感含蓄。虚写历史,实衬现实,借写管仲、乐毅、武侯、关羽、张飞,含蓄表达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④问而不答,蕴藉无穷。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句设问而不答,遗憾之情蕴藉其中。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15.C.“怨恨之情”错误,“恨”是遗憾之意,是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C
16.〝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意思是: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千。关公张飞己死他
又怎能力挽狂澜?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曲折表达了对诸葛亮才高功败的遗憾之情。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乐,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而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大业未成,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以虛耐实,情感含蓄。诗人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虛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
每自比于管伸、乐毅”,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星”古"犹"今”,虽’虚”犹”实”。诗人写管乐武侯、关张,以历史来衬现实,借用历史来写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问而不答,蕴藉无穷。诗人设问“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文〞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遗憾之情蕴藉其中。
17.【答案】(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浴乎沂,风乎舞雩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注意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 戎 , 涕 , 佛 , 祠 , 雩
故答案为:(1)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浴乎沂,风乎舞雩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考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答案】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方法,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不当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18.①结合回答“二者并不等同”可推知此处问二者是相等的吗,应填“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结合后文榨果汁后维生素减少了可知,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营养价值变小了,应填“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此处对应“糖都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壁被破坏后,糖会出来,应填“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答案】20.①相得益彰;②车水马龙;③熠熠生辉
21.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也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
22.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钟楼比拟成人,“饱经沧桑”“静静守护”“忠实地履行者职责”等使之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楼历史悠久、与人相融(有烟火气)的特点。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然后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找出长句的主千部分,把长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提取出来。其次,抽出修饰语独立成句。最后,整合。将复杂的定语和状语所含信息逐一梳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以合理的顺序将分解、梳理出的短句进行组合,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使前后句街接流畅,逻辑关系科学合理。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同学们要熟知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20.第一空,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问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指正红与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在颜色上互相映衬,效果更好,可填“相得益彰”。第二空,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语境陈述对象是地安门内大街,指街道繁华,可填“车水马龙”。第三空,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语境指地砖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发亮,可填“熠熠生辉”。
21.首先提取出句子主干: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再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矗立在胡同之中”修饰的是钟楼,可改为“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修饰主体是钟楼,可改为“钟楼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钟楼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整合以上信息,相同的主语可以省略或者合并,按照叙述的逻辑顺序可改为: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也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
22.以“饱经沧桑”“静静守护”“忠实地履行着职贵”词语修饰钟楼,赋予了它以人的特点,使之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情感,此为把钟楼比拟成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饱经沧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楼经历岁月的漫长,历史悠久;“守护”与“履行着职责”表明钟楼对人的作用,它与人相融,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指出“生活在当代的你要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第二句,指出当代青年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审题的关键句子为“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关键词是“当代”“过去”“未来”“心胸”,写作者要立足“当代”,勾连“过去”,胸怀“未来”。
人的心胸即常人所说的度量,度量大小就是胸怀宽广和狭隘的衡量。胸怀宽广的人大多能成就未来,决胜千里,在人际关系中能获得人缘和地位;胸怀狭隘的人往往相反,不是计较这就是计较那,从不让步,甚至要占上风才能息事宁人。
心胸宽广的人做事能容忍,也能从大角度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所运用的方法那也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所做出决定是易被人接受和拥护的。结果就自然惠于他人、利干自己,有时是失小利而得大利。而心胸狭隘的人则做事处处为自己想,所处角度就是自己的角度,私心很重,不易让人接受,常常陷于被动或偏面,只看眼前小利,不看未来大益,于是就失去了掌握未来,决胜长远的机会和立场,本事再大也易被上级和同事、部属看透,赢得不了支持。这就是品德缺陷、素质弱项、人格漏洞,所以,心胸虽在个人,但决定于全局,更决胜于将来。
参考立意:
(1)鉴往知来,以梦为马。
(2)错过落日余晖,还有满天星辰。
(3)鉴古思今创未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