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14: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榆树情
①儿时,我家在村中,与我就读的小学仅一墙之隔。我家在东,学校靠西。
②学校不大,至多有六七亩地。十余间的校舍环操场而建,一律青砖黛瓦。校园里没有好看的花圃,只有两棵在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家常树。一棵长在与我家相邻的院墙边,是棵碗口粗的枣树;另一棵立在校园的正中,是棵 的大榆树。学校上下课敲的钟,就挂在榆树下。
③榆树很粗,我们试过,须有五六个小伙伴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浓密的树荫覆盖了学校的大半个操场。隆起的树根,犹如龙爪,筋骨嶙峋, 。灰褐皲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这棵树树龄几何,连祖父都不知道。祖父说,这棵树在他小的时候好像就这么粗,这么大。
④在燕子呢喃的初春,榆树开花了。翡翠般的花儿一簇簇,一串串,挂满了树的枝枝丫丫。散学后,早已 的我们常常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悠闲地坐在树杈间,美美地捋上一把榆树花,塞进嘴里。女孩子则在树下,咂巴着嘴,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只有等我们吃饱了,玩足了,才从树上折几枝扔下来让她们品尝。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也时常能见到一些婶子、大娘,拿着铁丝制成的钩子到学校里来采摘榆花。伴随玉屑似的榆花飘落,笑声也在树叶间回荡。
⑤母亲很会做榆花饭,她把榆花用面拌拌,放进锅里蒸熟,然后放点油、盐、葱、姜,香喷喷的榆花饭就做成了。我敢说,它比现在的任何美味佳肴都好吃。
⑥我们北方人把榆树花叫“榆钱”。“榆钱”又与“余钱”谐音,可见榆树在我们那儿是一种吉祥的树、幸福的树。过了一段时间,榆树花由绿变黄,由黄变白。风一吹,哗哗作响,从树上摇落,散落到地上,如一枚枚锃亮的银圆。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孩子就在树下边捡边喊:“拾钱喽!拾钱喽!”
⑦盛夏,榆树更加繁茂,榆树下也更加热闹。黄昏,吃饭的时候,叔叔、大爷们就从各自的家里端着碗齐聚到榆树下,坐在隆起的树根上,边吃边聊。大到天南海北,小到村中琐事,娓娓道来,笑声不断。过了一会儿,爷爷、奶奶们也从家里摇着蒲扇走来了。不长时间,姑娘、小媳妇们也手拿纳鞋的针线,边说笑边打闹着走来了。最可爱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扛着凉席,哪儿热闹,就在哪儿躺下,“天空作被,大地为床,树根当枕”。夜半时分,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和着榆树上的蝉鸣,听着大人们的奇闻逸事,不知不觉竟在榆树下睡着了。
⑧秋天,榆叶变黄,枣儿泛红,校园里热闹不减。等稻子收割完毕,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就在榆树下锣鼓喧天地开始演出了。再加上村与村之间你来我往,节目也变得更加丰富精彩。我最喜欢看小品《八个老汉》。演员们头扎白毛巾,手拿旱烟袋,撇着八字胡,说什么,唱什么,我全不记得了,只对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印象很深。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也不常放电影。这些活动,就是村民的精神大餐。榆树下,常常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榆树下,成了人们最期待的场所。
⑨后来,我远离了家乡,离开了那棵大榆树。听说,当初我就读的小学早已撤并,榆树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砍去了。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翠玉般的花开得还是那么灿烂,那么耀眼。
⑩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
1.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句子表达通顺。(填序号)
A.枝繁叶茂 B.饥肠辘辘 C.坚实有力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按照季节顺序,作者回忆了儿时家乡的大榆树的故事。
(2)“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榆树花味道的赞美。
(3)“榆树情”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用波浪线在第②自然段中画出作者直抒“榆树情”的句子,并联系前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抒情的,用小标题概括。
(1)树杈间吃
(2) 听
(3)
课内阅读。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4.选文以“ ”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失望——期待—— 。
5.第①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表现了“我”的 的心理。
6.“我”一心想穿上新雨衣,可因为天不下雨而不能够如愿,于是“我”怪起 和 来,这体现了儿童 的特点。
7.选文第②自然段中,变天时路人的反应是 ,“我”的反应是 。通过对比,写出了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8.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显而易见:
(2)成大器:
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苦恼——( ) 平庸——( ) 传授——( )
10.“渔王”传授了哪些捕鱼的技术给他的儿子们?
11.“渔王”的失误是什么?
1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这句话的。
阅读与理解

夏天到了。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3.作者为什么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
14.试赏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15.写夏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春色和秋色?
16.“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E.以上兼而有之
17.古代的诗人也描写了很多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你还记得其中的哪一首?请默写下来。
阅读《夏日里的成长》选段,回答问题。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跟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儿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8.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事物?
19.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
20.选文中第二段中的两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21.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2.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 ,夏天的特点是 ,冬天的特点是 ,秋天的特点是 , , 。
23.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 , , 。
24.“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25.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
26.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仿照第②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话。
参考答案:
1.ACB 2. √ × √ 3.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
(1)榆树花。
(2)榆树下 奇闻逸事。
(3)榆树下看文艺表演。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结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以及原文的语境进行辨析,填入恰当的词语即可。
枝繁叶茂:形容枝叶繁盛茂密,或比喻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多。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形容十分饥饿。
坚实有力:牢固结实;有力气;有力量。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2)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这句话除了表达了作者对榆树花味道的赞美之外还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理解和辨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一棵长在与我家相邻的院墙边,是棵碗口粗的枣树;另一棵立在校园的正中,是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学校上下课敲的钟,就挂在榆树下。”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合原文的内容,从第四段的内容“悠闲地坐在树杈间,美美地捋上一把榆树花,塞进嘴里。女孩子则在树下,咂巴着嘴,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只有等我们吃饱了,玩足了,才从树上折几枝扔下来让她们品尝。”可以得出小标题是树杈间吃榆树花。结合原文的第七段的内容“夜半时分,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和着榆树上的蝉鸣,听着大人们的奇闻逸事,不知不觉竟在榆树下睡着了。”可以得出此段文字的小标题是榆树下听奇闻异事。根据文段第八段的内容“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也不常放电影。这些活动,就是村民的精神大餐。榆树下,常常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榆树下,成了人们最期待的场所。”可以得出此段文字的小标题是榆树下看文艺表演。
4. 新雨衣 兴奋 5. 心理 埋怨天晴、盼望下雨 6. 太阳 天气预报 天真无邪 7. 加速赶路 放慢脚步 “我”急于求证下雨的事实,体现了“我”对下雨的急切盼望
【分析】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可以得出文章围绕“新雨衣”来展开描写的。
根据原文内容“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可以得出我们情感变化的过程是失望——期待——兴奋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心理是非常不开心的,因为我有了新雨衣但是每天都是晴天,所以我的新雨衣就用不上了。心理是一种埋怨天晴、盼望下雨。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可以得出“我”一心想穿上新雨衣,可因为天不下雨而不能够如愿,于是“我”怪起太阳和天气预报,这体现了儿童天真无邪,非常纯真的特点。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可以得出看到变天的时候路人的反应是加速赶路,而我的反应是放慢脚步,通过对比,写出了我对雨的迫切和盼望。下雨都不着急赶路回家而是放慢脚步,这时我就可以拿出我的新雨衣了。
8.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成为能担当大事业的人。 9. 烦恼 平凡 教授 10.他教儿子们怎样织网、怎样划船、怎样下网、怎样识潮汐、辨鱼汛这些捕鱼技术。 11.他只教儿子们捕鱼的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 1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训和经验一样重要,我们不仅要善于总结经验,而且要善于吸取教训,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分析】8.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1)“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结合文中“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渔王”的错误极容易看清楚。
(2)“成大器”指成为能担当大事业的人。结合文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没有教训和经无法验,成为能担当大事业的人。
9.本题考查写近义词,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苦恼:痛苦烦恼 ;〈方〉可怜。该词的近义词有:烦闷、烦恼、苦闷等。
平庸:寻常,凡庸,不高明。该词的近义词有:凡俗、庸碌、平凡等。
传授:讲解、教授学问、技艺。该词的近义词有:教学、讲授、教授等。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信息提取。
根据文中“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分析可知,“渔王”传授了儿子们怎样织网、怎样划船、怎样下网、怎样识潮汐、辨鱼汛这些捕鱼技术。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分析可知,“渔王”的失误是:他只教儿子们捕鱼的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中“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及“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等内容分析可知,“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训和经验一样重要,我们不仅要善于总结经验,而且要善于吸取教训,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3.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14.“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 15.用“春色”和“秋色”来烘托夏天独有的“金黄”,从而写出了夏天色彩的特点。 16.E 17.示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分析】13.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可知作者认为夏天是金黄色的原因。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第二段画线句描写的是夏季时麦浪翻动的景象,“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中“扑打”作为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而“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中的“涌”字可以看出麦浪翻滚时的动态,好似在随着波浪不断向前翻动,准确生动。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结合文章具体辨析。结合内容可知,把春日、秋日和夏日的对比,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夏给人的苦涩之感,让它极少成为历代文人的描写对象;从“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中可知,把我和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的对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我对夏天独有的热爱。据此回答即可。
16.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等语句中概括答案即可。
17.本题考查了诗歌默写,诗词的默写,要注意在体会诗词的含义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增加知识积累,并能正确书写。
由“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可以联想到《乡村四月》。原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8.选文都提到了山水(草、树木、山、地、河)、铁轨、马路、人(学生)、农作物。 19.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铁轨和柏油路这种没有生命的事物,因天热也会长。 20.第一个俗语是指农历六月初六到处可以看见出穗的谷子,意味着会有好的收成。第二个俗语是指谷子到了处暑还没有出穗,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这两句谚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积极进取,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解析】18.本段具体写了“草、树木、山、稻秧、甘蔗、地、水、瀑布、河、铁轨和泊油路”。可从文中这些语句“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表现出来。
19.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与赏析。在赏析语句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这里主要是通过修辞赏析句子,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铁轨和柏油路这种没有生命的事物,因天热也会长。
20.本题考查谚语的理解。“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观看庄稼抽穗开花。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头,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老牛吃了。
启示:稻谷要在合适的时间播种,才能收获。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自然规律,不遵循这个规律就不会有收获。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
21.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下猜疑和做作。 22. 缠绵 狂热 冷漠 清爽 热情 真诚 23. 骏马 将军 流星 24.“这”指秋天的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 25.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秋的特点。 26.秋天是成熟的。秋是湛蓝深远的天空,秋是迎风怒放的菊花,秋是饱实沉甸的谷穗。
【解析】21.先找到划线句子,可判断划线句子是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学生要通读全文,由第二段“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这一句可知,春夏秋冬的特点;由第三、四、五段第开头一句可知,秋天的特点是清爽、热情、真诚。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二段“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可知,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骏马、将军和流星。
24.本题考查“这”的指代。学生先找到含有“这”的句子,这个句子在文章最后一段。要想知道“这”指的是什么,就得联系这句话的前后文。联系这段话的前一句,便可知,“这”就指的是这一句话的前一句,即:秋天的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
2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并说明理由。学生可以找到文中语句优美,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抄写下来。并分析句子,写出理由即可。如: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秋的特点。
26.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仿照第二段写一写秋天留给学生的印象,那就要先分析第二段。第二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将秋天的特点展现出来。那仿写时,也要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秋天的特点或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