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9 10:13:26

文档简介

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 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 D.“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2.《荀子·王制》中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这主要体现出荀子主张
A.平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 B.执政要以人为本
C.重视人民群众利益 D.尚贤是治国之本
3.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4.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宋朝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孟子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开展古文运动的需要 B.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C.迎合政治统治的诉求 D.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
5.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A.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 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
7.《申报》曾发表时评指出:“驻扎日本之法德俄三国公使行文日廷,不准中国土地让与日本。中国若依此拒绝割地,中日必将重新开战。面对中日再动干戈,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
A.法德俄积极维护中国利益 B.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
C.列强间既有勾结又有斗争 D.各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
8.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9.胡适在1918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主张
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新 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 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
10.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11.1919年,有作者去函天津《益世报》,批判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192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多次通令实业厅和各地政府,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这都说明
A.群众爱国运动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转型 B.社会政治变化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
C.民主共和观念普及促进民族国家复兴 D.实业救国思潮发展冲破传统经商理念
12.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强调:“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这说明大生产运动开展的依据是
A.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
C.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 D.日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
13.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党中央一份重要报告,其中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基于此,我国随即
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 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 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
A.部署实施三线建设 B.编定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C.决定调整国民经济 D.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
14.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已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
15.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就钱学森回国问题进行会谈,中方代表用钱学森的亲笔信揭穿美国政府否认的扣留中国公民的事实,美国政府被迫无奈才准许被扣押长达5年之久的钱学森和家人离开美国。钱学森能回到祖国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冷战政策的失败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中方代表的证据确凿 D.钱学森爱国热情强烈
16.对于宋朝的行政体制改革,宋仁宗时期的文臣司马光曾说:“节度使之权归于州,镇将之权归于县。又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节度使成为地方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B.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C.转运使主要负责对地方精锐部队的管理 D.路州县体制设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17.《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西式期刊,其中一期记载英国某一事件:“若翰(注:若翰即约翰,1199—1216年在位)乃暴虐,先被教师(注:教师指教士)迫甚,后被诸侯围绕,不得已立法,赐民自专,至今犹存。”这部“不得已”所立的“法”
A.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英国成功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D.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1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表反映了
年份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1978年 94.8% 5.2%
1990年 86.9% 13.1%
2000年 71.5% 28.5%
①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
②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汉代太学创立之初即“设科射策”,对学生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的按成绩的高低除授不同的官职。“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据此可知,西汉太学
A.是西汉官员选拔的唯一来源 B.以分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
C.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D.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
21.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提出:“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据此可知
A.该报告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B.建立文官制度意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C.英国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官晋升制度 D.政府工作质量不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
22.1894—1897年,湖南学政江标重视时务与算学,取士颇能“通达权变”。湖南士子“乃相率尽弃俗学,虚其心以勉为精实,冀投学政之所好”,“遂取广学会译著各书, 视为枕中鸿宝”。这说明,当时
A.戊戌变法深受士子欢迎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C.取士变革促进西学东渐 D.儒家伦理遭到士子摒弃
23.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了“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
A.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
24.西方思想史专家赛班称中世纪日耳曼人的法律是“发现”(Discover)的而不是“制定”(Make)的。他的主要依据是日耳曼法
A.以习惯法为基础 B.不承认判例效力
C.保障个人的权利 D.体现基督教伦理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唐玄宗时期,宠信个别宰相如姚崇、宋璟,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前期的姚崇、宋璟德才兼备,他们的专权促成了开元之治。此后只知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皇帝不亲理朝政,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之名虽存,实际亡,已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变相恢复专职宰相,标志着三省长官合议制被宰相专权取代,政事堂制度由此瓦解。
——摘编自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政事堂的实质及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书门下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政策,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法可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突然落伍,受刺激的优秀民族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
28.(12分)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选取三个角度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答案】C【解析】《诗经》内容关于西周的文化,春秋时期各国在不同场合以引用《诗经》为荣,不知《诗经》者往往被鄙夷,这说明当时周文化得到了认同,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诗经》并不能维系秩序,排除A;B表述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君王要想获得安宁,就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君王要想获得繁荣,就得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君王要想获得功名,就得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这三个方面做得好,其他方面就不会有不恰当的;这三方面做得不好,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处。这反映出荀子主张执政要重视平政爱民、要选贤任能、隆礼敬士,体现出执政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平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故A项成错误;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尚贤是治国之本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故选B。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孟子的地位提升,结合所学是因为宋明理学抬升了孟子的地位,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孟子地位的提升与古文运动无关,故A排除;孟子地位的提升是因为思孟学派变得重要,与文化政策调整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故D错误。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这一做法使官员的权力不断被分化,这种分化事权的举措,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管控,故A项正确;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是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守内虚外”等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宋初职官制度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这一制度中很多官员有俸禄、无具体职务,所以对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没有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宋太祖实行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而材料只是涉及职官制度,不能得出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6.【答案】D【解析】元朝行省长官由只掌民政事务,到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有利于加强行省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仅仅从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不能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是否完善,排除A;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
7.【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等信息可以看出,该评论认为俄德法会支持中国维护主权,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故答案为B项;法德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维护中国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俄德法三国与日本的勾结,排除C项;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1899年提出的,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故答案为D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C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答案】D【解析】根据“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可得出胡适认为现在的文学创造和思想启蒙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民大众纳入其范围,因此他的主张是对思想启蒙进行的反思,D项正确;材料与文学形式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说要加强新旧间的结合,排除B;材料中除了工人农民外,还有小商贩,人力车夫等,故C项错误。
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共中央制定《目前农运计划》,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持北伐,说明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B项错误;中共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D项错误。
11.【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强调要维护国旗的地位与权威,结合当时的背景可得出,这反映了社会政治变化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B项正确;现代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潮与传统经商观念之间的冲突,排除D。
12.【答案】C【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强调开展大生产运动是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长期经济竞赛,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持久抗战这一战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故选C项;1938年秋抗战就已进入到相持阶段,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B项;日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与设问要求不吻合,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中给定的时间“1964年”,以及当时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上面临的困境,可以判断基于此开展的措施为三线建设,故选A;“二五计划”是1958—196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故排除B;“八字方针”是1961年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提出的,故排除C;“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故排除D。
14.【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这一变化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选A;“一五”计划的完成才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铁路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就钱学森回国问题进行会谈,在中方提供的事实面前,美国政府被迫准许钱学森回国,这得益于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当时美国正在推行冷战政策,故A项错误;“中方代表的证据确凿”只是表面原因,不是钱学森能回到祖国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钱学森爱国热情强烈”不是主要原因,美国让步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力的提升,故D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据题干“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与所学宋朝的“路”的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相吻合,故选B项;“节度使”错误,宋代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知州,排除A项;转运使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排除C项;“极大地提高了”不合史实,宋朝三冗局面严重,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据材料“若翰(注:若翰即约翰,1199—1216年在位)……赐民自专,至今犹”可知,1215年,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被迫签署《大宪章》,肯定了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B项;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围场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故①正确;据材料“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故②正确;据材料“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故③正确;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9.【答案】B【解析】21世纪初,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故①错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故②错误;据材料中的公有制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可知,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③正确;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上升,说明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考试合格的按成绩的高低除授不同的官职”“其不事学……辄罢之”可知,汉代太学,每年都要考试太学生的学问和才能,并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授予相应官职或除名,说明西汉太学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故选C项;“唯一”说法错误,西汉官员选拔的方式还有察举制、征辟制等,排除A项;“设科射策”指汉代太学的考试方法,相当今之抽签考试,“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而非科目,排除B项;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据材料“成绩突……工作态度和进取心”可知,通过对成绩突出和能够胜任工作的公共服务人员的晋升及奖励,提升工作态度和进取心,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故选B项;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 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完整”说法错误,单是成绩突出的晋升不能说是“一套完整的文官晋升制度”,晋升制度包括晋升程序、原则、方法等,排除C项;19世纪初,常务次官的设立,政府工作不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江标任湖南学政期间,重视时务和算学,士子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阅读“译著”的现象,将译著视为“枕中鸿宝”,即取士变革促进西学东渐,故选C项;戊戌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共识”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范围是湖南,而且只是士子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士子对时务和算学的态度,无法判断其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者参与律令更定,说明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律令更定,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道德和法律的地位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儒学士人投身于律令的更定,而非投身基层的教化,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发现’的而不是‘制定’的”可知,塞班是在强调日耳曼法已经存在,据所学日耳曼法律相关知识可知,日耳曼法是日耳曼各部落在侵入西罗马帝国、建立“蛮族”国家的过程中,在罗马法和基督教教会法的影响下,由原有的氏族部落习惯发展形成的,故选A项;不承认判例效力是指不承认典型案例的审判标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保障个人权利强调的是对个人权利的重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体现基督教伦理是指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25.(14分)
(1)实质:三省长官合议,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构。(2分)
作用: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4分)
(2)原因:政事堂已不适应唐玄宗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分)
评价:顺应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有助于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破坏了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局面。(4分)
26.(12分)
(1)品质:诚信、重义轻利。(2分)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经济兴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2)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4分)
27.(14分)
(1)背景:清政府顽固坚持专制统治,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步传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6分)
(2)特点:仿洋改制;托古改制。(2分)
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其托古改制理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6)
28.(12分)
①在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并被后世沿用。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②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唐及后世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加深,户口分布南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也逐步成为文化发展重地,逐渐形成了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的局面。③对外经贸往来在安史之乱后海上贸易活动得到新发展,交往地区扩大,中国和一个新生世界经济体系相连接,这一贸易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延续。④唐朝中后期以来,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后世宋明理学兴起产生重要影响。唐朝后期文学艺术出现新流派、新形式(如词、古文运动等)、新内容等,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发展,如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等,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每点4分,答出3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