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 包装盒——《长方体的认识》 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 包装盒——《长方体的认识》 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28 17: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 包装盒——《长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知识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学习过程中,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叠纸成书,动态地引入由面到体的过程:先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再由长方形纸片叠加、累积,过渡到长方体书本的演示。
两个经典的问题:“一张纸片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吗?”“50张、100张、1000张同样大小的纸片叠加起来呢?”很巧妙地完成由面到体的过渡,而且增强了直观性和活动性。切果成形,渐次展示长方体的三要素:切苹果(土豆),切一刀得面——切两刀得棱——切三刀得顶点——再切三刀得长方体,这样以演示动作的“慢镜头”清晰地展示面、棱、顶点,也为下面长方体特征的教学提供了实物展示。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概括定义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长方体的外部构成。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出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定义——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对于顶点的认识,让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指出顶点的含义: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这样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目标,让学生合作学习,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首先,出示课堂研究单,明确研究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课堂研究单面棱顶点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有( )条棱。每组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 )。有( )个顶点。其次,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强调要有序进行思考,可以先想一想(猜测),运用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得出结论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和讨论,教师随时参与讨论,适时给于指导。然后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并动脑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空间。然最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动态显示验证。
第三个纸笔训练,巩固新知练习设计遵循“循序渐进,巩固新知,发展能力”的原则。设计时,力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从面到体的转化,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为学习表面积计算作铺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