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温故而知新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
都德(法国)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巩固基础
完成学案第一节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龚古尔学
院院士。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成为爱国主义名篇。他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
30岁时,都德遭遇了普法战争。战争爆发后不久,他应征入伍直到战争结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捂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咽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duó hǎo sǒu ào wǔ chéng yào shi qí d?o g?ng yèdū xī fú láng旷课 督学 赚钱
溜冰 气氛 诧异 惨白kuàng dū zhuànliū fēn chà cǎn多音多义字:( )宁可( )安宁nìngníng( )字帖( )请帖( )妥帖( )强迫( )强劲( )倔强tiètiětiēqiángqi?ngjiàng咽( )咽喉( )细嚼慢咽( )呜咽yānyànyè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征发:
喧闹:觉得意外和奇怪。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哽,声气阻塞。 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解释词语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喧哗热闹。小说常识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在什么情境下)(一个怎样的人)(做了哪些事)按情节给文章分层,复述课文
完成学案第二节
一、(1~6)序幕。
二、(7~10)开端。
三、(11~23)发展。
四、(24~29)高潮和结局。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上学路上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心理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原因: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心理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描写在全篇有什么作用?思考: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小弗朗士的形象概括
一个调皮淘气、天真烂漫、懂事、能辨别是非、有着不断增长的爱国思想感情、在变化中成长的法国儿童形象。 独特的视角设身处地:找出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假如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怎样说出这些话?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一个恪尽职守、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给予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热爱母语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很远吗? 伪满政权成立伊始,日本关东军便在1932年5月制定了《对满蒙方案(第四次方案)》,规定教育方针为:“必须彻底普及王道主义、民族协和的建国精神和日满融合之观念,倾注日本文化,排挤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弹压赤化的侵略……”。
在华北、华东沦陷区,1937年8月31日,伪北平市维持会就要求,所有各小学教科书中,凡有关爱国教育的内容都要删除。 为大力普及日语,伪满文教部于1937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校教育上彻底普及日语”的训令。
1937年5月伪满又颁布《学校教育纲要》规定:“任何学校,均须列日语为必修的国语科之一;而将来‘满洲国’的共通语言,决限用日语。“
1937年5月,汉语由每周6学时减为3学时,日语则每周增加到6学时。
我们该怎么做?“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