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8: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故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寻找课文中闰土,杨二嫂的变化,“我”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理解作者一颗不变的寻求民族出路的初心。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理解作者一颗不变的寻求民族出路的初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故乡最大的写作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比,对比突出的那就是变化。这节课让我们关注人物的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二、寻找变化,赏读人物
(一)少年到中年:闰土
师:故乡最大的写作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比,对比突出的那就是变化。这节课让我们关注人物的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师:来看第一个典型人物,闰土。
师:从少年到中年,闰土变了。
师:他始终不变的身份是?
生:农民。
师: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请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进行事件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首先来看少年闰土。
生1:我从第12段看到了一个有勇有智的闰土。我从第1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看到了一个怕羞的闰土。
生2:我从第15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看到了一个健康可爱的闰土。我从第17到28段的语言描写,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闰土。
师:同学们刚才的归纳找的既准确又到位。来看老师的小结,少年闰土读。
生:少年闰土健康可爱,热情纯真,活泼机智,无忧无虑,友好热情,自信果敢,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说话脱口而出,不受传统打压的活泼。
师:再来看中年闰土。
生1:我从第55自然段读到一个苍老贫困、饱经风霜的中年闰土。我从59~61自然段读到一个客气拘谨,小心翼翼的中年闰土。
生2:我从第72自然段仿佛石像一般读到一个麻木、苦不堪言的中年闰土。我从第75自然段闰土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看到了一个寄希望于神明的中年闰土。
师:同学们基本能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来看老师的小结,中年闰土,读。
生:中年闰土苍老贫困,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客气拘谨,恪守规矩,生疏木讷,无话可说,容易满足,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明。
师:从少年到中年,闰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看PPT上这两处细节描写,让我们再次深入体会中年闰土的形象。
师:读第一部分,你从加颜色部分读出了什么?
生1:我从“欢喜”中读到了闰土见到老朋友的开心,从“凄凉”中读出了如今身份的差距,读出了封建等级的差距。
生2:我从“终于”读出了他内心的矛盾挣扎,从这一复杂的心理,读出了他精神的痛苦。从“老爷”这个称呼读出了如今他们之间这种身份的差异。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这里“可悲的厚障壁”实际上指的是由于观念、身份、经历遭遇、社会的变化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精神的隔膜,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
师:再次朗读这句“老爷”,读出闰土的挣扎与矛盾,读“老……”。
生读。
师:读第二部分,你从加颜色字体还读出了什么?
生:“木偶人”就像是提线木偶。我读出了闰土的麻木、任人摆布、逆来顺受、苦不堪言。
师:闰土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闰土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少年闰土叫我?
生:迅哥儿。
师:中年闰土叫我?
生:老爷。
师:闰土与我的关系也变了。曾经我们是?
生:朋友。
师:现在我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主仆。
师: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隔膜。
师:我心目中的闰土也变了。从曾经的?变到了如今的?
生:从小英雄变成木偶人。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闰土的这些变化?首先是表层原因,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读出来。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你从这个句子读出了怎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生:我从“苛税、兵、匪、官、绅”读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其腐败。
师:这里的“多子”其实是一种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我们刚从“木偶人”中读出了闰土的麻木,逆来顺受,任人摆布,也就是说,闰土无力抗争,也没有抗争过自身的命运。可以说这是闰土身上的局限性、劣根性,也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民的局限性和劣根性。闰土就是封建社会农民的缩影。
(二)青年到中年:杨二嫂
师:来看第二个典型人物,杨二嫂。
师:杨二嫂始终不变的身份是?
生:卖豆腐的。
师:卖豆腐的其实也就是商人。而她生活的环境是在镇上,我们可以说她始终不变的身份是城镇小市民。
师:从青年到中年,杨二嫂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根据PPT提示对比分析过去的杨二嫂和现在的杨二嫂。首先来看过去的杨二嫂。
生:我从我45段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读出了一个年轻美丽的杨二嫂
师:这处细节描写可以说找的非常的准确。来读老师的小结。过去的杨二嫂,读。
生:过去的杨二嫂年轻美丽,靠姿色招来顾客,但安分守己……
师:再来看现在的杨二嫂。
生:我从第40段的外貌描写读出了一个苍老穷困、尖酸刻薄的杨二嫂。
生2:我从46段到52段的语言描写,读出了一个尖酸刻薄、阴阳怪气的杨二嫂。
师:同学们对现在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归纳找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来读老师的小结。现在的杨二嫂读。
生:现在的杨二嫂生活贫困,尖酸刻薄,爱搬弄是非,“能说会道”,唯利是图,爱占小便宜,自私贪婪,市侩不堪,内在堕落。
师:让我们抓住这几处细节描写,再次深入体会杨二嫂形象。读第一部分。
生: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师: 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向大家展示一下杨二嫂的形象。
生1表演。
生2表演。
师:你从凸颧骨、薄嘴唇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一个尖酸刻薄的杨二嫂。
师:作者把杨二嫂比作圆规,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比喻的?
生:圆规的脚特别的尖,他的身子特别的长。我从这里读出了杨二嫂的瘦,也读出其实她生活贫困。
师:非常好。首先杨二嫂这个动作、她自身的体态与圆规可以说是造型相似;其次,杨二嫂的身份是卖豆腐的。从她这个豆腐西施的家庭出身和文章当中提到杨二嫂顺走手套这样的顺手牵羊的为人处世,我们可以读出她的贪小便宜。而且圆规是数学当中的一个术语。数学讲究精确、计算,从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算计、精相的杨二嫂。
师:来读第二部分。你从这里的语言描写当中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里的语言描写,读出了杨二嫂的尖酸刻薄。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里杨二嫂称呼我为贵人的?
生:这里与文章中提到的我的身份形成照应和对比。
师:很好,文章中此时“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是一个要搬家到异地的人。
师:在杨二嫂的心中“我”是一个贵人,而实际上我并不是贵人,我是即将搬迁异地的谋食之人。也就是说她对“我”身份的认知与“我”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里同样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很深的隔膜。
师:而且这里的语言描写其实也是杨二嫂与我之间邻里关系交往的一种反映。还可以读出邻里之间的人际交往。
师:文章关于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让我们一起找出第39自然段到52自然段中的语言描写,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语言描写,读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阴阳怪气。读。
生读。
师:来看第三部分,你从加颜色部分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每日必到”读出杨二嫂爱贪小便宜。我从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定说是闰土埋着的”这里读出杨二嫂为了贪小便宜便冤枉别人,读出了她的自私自利。
生:我还从“狗气杀”这样的生活用品读出当时他们可以说生活贫困。
师:杨二嫂的性格变了。我对杨二嫂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由曾经的?
生:陌生。
师:到如今的?
生:厌恶。
师:杨二嫂的形象也发生了改变。由曾经的?
生:豆腐西施。
师:到如今的?
生:圆规。
师:杨二嫂的变化同样与封建社会有关,她是为适应那个社会的生存不得已的变化。她既可鄙、可恨,又很可怜、可悲,她就是城镇小市民的缩影。
(三)少年到中年:“我”
师:再看文章着墨最少,但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我”。
师:少年的“我”的身份是?
生:少爷。
师:从少年的“我”与少年闰土的相处中可见少年的“我”,读。
生:少年的“我”,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爷。
师:中年的“我”是?
生:即将搬迁异地的人。
师:从“我”回乡的目的,即将再次离乡的经历可见,中年的“我”,读。
生:中年的“我”,家道中落,经济窘迫,辛苦辗转,颠沛流离的谋食之人。
师:再来说一说“我”对故乡的感情。少年的“我”对故乡?
生:热爱依恋。
师:中年的“我”对故乡?
生:失望悲凉。
(四)透视人物形象,你读出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三组人物之别,有辛苦辗转如我,有辛苦麻木如闰土,也有辛苦自虽如颜二嫂。那么这三组人物,你分别从对人物形象的体会中又读出更深层次的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读他们,我们看到,读他们,我们感受到,读他们,我们思考到,组织语言发言。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的精彩,让我们齐读。
师:看到闰土,我是失落的,看到杨二嫂,我是失望的,但看到水生和宏儿,我又新生出了希望。
三、新的生活——希望之路
师:读加颜色字体。
师:如今,我和闰土已然隔膜到一定地步,但水生和宏儿依旧亲密无间。看到他们,我又心生希望,我希望他们……从文章找出句子,读出来。
生: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又害怕起来?
生:因为我和闰土如今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而水生和宏儿很有可能将来踏上和我们同样的路。
师:“我”因为前途迢远迷茫,闰土则是崇拜切近的偶像,但都彰显了应对痛苦的无奈和无效。“我”希望后辈们过上新的生活,不再像我和闰土因为种种原因产生隔膜,但现实实在是太难了。我对故乡人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现状和命运同样感到痛苦和悲哀。
师:看资料助读。作者鲁迅曾在《呐喊 自序》中提到,希望是不能抹杀的。在《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又提到做小说的目的是为人生,揭出病苦。疗救。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不乏像文中闰土、杨二嫂、我这样的人。作者救民,救人,乃至最终救国。;鲁迅在绝望中发出呐喊,在失望中寻找希望。
师:“我想…”读。
生读。
师: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生: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
师:非常好。“希望之路”意象可以说是直接从“厚障壁”意象中生长出来的,“走”是行动的象征。“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改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师:最后让我们再读关于“路”的这段话,并尝试背诵。
生背诵。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