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四地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评分标准
1.C 2.C
3.①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 ②这七句诗包含七个意象:“万山”“层林”“碧江”“长空”“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错误。结合“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析,应是艺术家的情感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分析,应是南朝梁代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
B.“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错误。“从文学的创作来看……从文学的欣赏来看……”是作者由王弼的论述引出的观点。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错误。结合“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及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材料二“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可知,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
首先看《沁园春 长沙》中的意象选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意象有“碧江”“百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意象有“长空”“雄鹰”“游鱼”等。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根据材料一“‘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材料二“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可知,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
这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中就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长空”,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既能反映诗人的阔大胸怀,又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革命的激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而“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4.B(“因为被面是丝绸织的,太珍贵,舍不得”表达不准确。奶奶舍不得这条被面,还有
“是奶奶的嫁妆”,是“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姑父“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等原因。)
5.C(父亲“护旗”是正面描写)
6.①丰富人物形象。奶奶舍不得献出丝绸被面,衬托出爷爷做旗子的坚定决心;奶奶的存在使得爷爷表现出对亲人的牵挂,人物形象更见饱满。
②推动情节发展。奶奶是旗子的缝制者和见证者,推动了这一情节的发展。
③凸显小说主题。奶奶对爷爷革命事业的支持,反映出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与拥护。
④使结构更严谨。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与前文爷爷向奶奶承诺形成照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每答对一点给2分。任意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①突出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爷爷、父亲和“我”,一家三代都是旗手;三代旗手展现不同时代旗手的使命和精神风貌。
②串起主要情节。通过旗手的使命,串起爷爷制旗、护旗,父亲护旗,我身为旗手参加国庆阅兵的故事。
③凸显小说主题。“旗手”身份的传承、使命的传承,更是“军旗精神”的传承,革命传统的传承,爱国精神的传承。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 D 9.A 10.C
11.B(原文标点: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12.C(“延之临去”中“临”是“在…时”,“临表涕零”中“临”是“面对”。)
13.B(不是陶渊明“不能胜任职务”,而是他“不能忍受官场约束”)
14.(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译出大意2分,博学、知明,各1分)
(2)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他的心意。
(译出大意2分,蓄、适,各1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和“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15.①本性率真,清高自负;②官场繁琐,不善应酬;③不慕名利,坚守气节。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时便有高雅的志趣,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场的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瘦弱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仰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后来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作为将来隐居生活的资本,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让他担任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朝廷征召陶渊明担任著作郎,他没去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渊明,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先前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天天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到酒家,以便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没有酒,陶渊明走出家门,在宅边的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他的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四年,陶渊明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16.C(“斯人不可闻”中的“斯人”指的是谢尚而非袁宏。)
17.①想象(虚写)手法,诗人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借凄凉寂寥的秋色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寂寞伤感之情。②二、三两联作者借典故抒出心中悲苦,结尾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凄凉秋色中悲苦心境引人深思。(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情感明确具体2分)
18.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4)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5)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9.①峥嵘岁月 ②水深火热 ③字里行间 ④淋漓尽致
20.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
一语序不当。“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数量词应放在最前面,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
二不合逻辑。“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改为“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三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修改为“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故选C。
21.B(A、C、D三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2.①还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已迫在眉睫
③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保障
(每答对一空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
一、【解析】本题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今天的“青春”,主要关键词有:青春、祖辈、父辈、今天;次要关键词有:家庭、国家、民族、人类、力量、信念、生活、奋斗。第一部分引用了百年前,当时的进步杂志《新青年》里的一句话,强调了青年人要以青春的热情,带动家庭、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变革,让他们都如青春般生气勃勃;第二部分选取了五十年前创作的小说《青春万岁》里的一句话,指出青年人有力量、有信念、渴望生活;第三部分注目今天,中国开始强起来,富起来,但是仍需青年人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号召青年人做追梦人,鼓励他们不断奋斗。
二、【立意参考】
①从材料的时间看:祖辈的青春、父辈的青春、当代青年的青春或者三代人的青春传承。
②从材料中形容青春的关键词看:青春的变迁、青春与时代的责任、青春与青年的使命、青春与历史的担当等。
无论怎样立意,“青春”这个核心词都不可或缺,同时,对青春应是赞扬的,青春的形象是正面的,要体现出青春与时代民族、国家的结合,起到鼓舞青年人奋发的效果。
【名人言论】
1、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2、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3、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弗 培根
4、青春是多麽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幻想,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 朗费罗
5、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6、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 赫尔岑
7、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
9、希望你们年青的一代,也能象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拉第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四、【明确文体】
考生可以选择多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评卷员应对考生所选择文体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评分。
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就是选择了一种写作文体后,其文体特征要突出。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五、其他,参看高考评分标准。
六、【例文】
例文1 用爱国之心飞扬青春
青春如大海中的浪花跃出海面,晶莹闪烁,却又匆匆落下;青春如月夜里的昙花,清新素洁,却又匆匆凋零。
青春,来不及遐想,更不敢挥霍,如同白驹过隙,匆匆而逝。古人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今安在 我要说,青春可以永恒,因为青春就像一支纯挚的歌,悠扬的曲调中包含着激越的音符,每个音符中凝满的是对祖国母亲绵延悠长的热爱。它让青春无悔,它让青春熠熠生辉,它让青春永垂史册流传千古。
回眸历史,曾经光华繁盛的民族,顷刻间文明与尊严荡然无存。原本富饶的黄土地在列强铁蹄的践踏下,变得满目疮痍。我们看到母亲的伤口在淌血,我们听到母亲危在旦夕的呻吟。中华儿女的心在痛,怒火在烧。我们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筑成一道保家卫国的长城,把生命献给母亲,把一切献给生我养我的母亲。
有位文人说过:爱国是一种魂,是擎天巨树上的落叶飘向大地母亲怀抱时的那一种殷殷深情,是一种能够使一个饱经沧桑忧患的国家焕发出生命光泽的力量支柱,是一种使自己的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的精神召唤,更是一种流在每个人血管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光照千秋与日月争辉的魂。青春拥有爱国心方才被滋润、被指引;青春失去爱国心只会荒芜、迷茫。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拥有青春也同样拥有爱国心。当中国的主权遭到侵犯时,我们远访国外参加演出的同学毅然放弃了演出;当日本抢占钓鱼岛时,我们的同学坚决抗议;当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时,我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当中国学子在海外学成后,又纷纷回到母亲身边,用自己的知识与汗水报效祖国。我们看到青春的火焰,绚烂迷人;我们看到青春的力量,勇敢无畏;我们看到青春的朝气,奋勇向前。
祖国正在日益强大。香港、澳门的陆续回归,北京申办奥运的成功,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州五号的成功航行,无一不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它国侦察机公然侵入我国领空,部分我国公民在它国频频遭受侮辱歧视。一个泱泱大国的主权一再遭受挑衅,原因何在
二十一世纪,中国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完成复兴大业的伟大历史使命交到我们手中。先辈们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则要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奋斗。在这场没有战火没有销烟的战争中,我们用青春挥写历史篇章,我们用青春谱出千古绝唱,我们怀着一颗赤热的爱国心,用青春升起中国的太阳。
【点评】这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文章,作者把青春与爱国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当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学生普遍反感“假、大、空”的“官样文章”文体的今天,能有兴趣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应该是难能可贵的。
例文2 青春的模样,当以奋斗姿态呈现
日前,新闻因为主人公极不平凡的奋斗经历引发关注:一则是云南小伙崔庆涛收到北大通知书时,正在工地上拌砂浆;一则是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后,写了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众多网友被他们励志的人生所感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为他们俩不放弃、不气馁的青春模样点赞。
虽然说,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但时间赋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如何实现自我成长成才,要看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人生和把握青春。不论是云南小伙崔庆涛,还是河北女孩王心仪,他们都身处逆境,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回然离不开家庭父母的鼓励支持,离不开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困境、现实的迷惘所吓倒,而是选择一种“只争朝夕,奋斗不已”的生命状态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现实境遇,并最终成就个人的青春梦想。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青春的底色离不开个奋斗”两个字,没有哪个人的青春之路是一帆风顺自排版言之奋斗的青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获得、一种缔造。像崔庆涛、王心仪这些人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他们并不拥有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或许他们过早承担了家庭的重负,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更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们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最终呈现出最干脆响亮的青春回答。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坚不可摧的人生毅力,值得每一位年轻人认真学习。
崔庆涛、王心仪们的青春励志传奇,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更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整体所营造的向上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当前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体量日益增大且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其高度的包容性已然成就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创作性。更多人可以创造出贏得青春、实现梦想的机缘与要素,普通人也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人生。“青春梦″对毎位学子而言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在可以奋斗的年龄选择忠于梦想,选择不放弃,并通过个人的奋斗去成就自己,这应当是每个人持有的信念。
当人们还在为“寒门出不了贵子”而长吁短叹时,当人们还在为“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起点”而自怨自艾时,像崔庆涛、王心仪这样的奋斗者早已用个人的努力证明了实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如何落地 其实答案就在每位青年学子的脚下:不妄自菲薄,不孤芳自赏,不自我放弃,用扎实奋进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崔庆涛、王心仪们并不是青春奋斗者成功的个案,无须把这种现象视作例外,而忽视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与成长的社会土壤;当然,这类新闻也不应同那些处心积虑的“招生宣传”等而视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何时,奋斗者都是令人敬佩的,年少的打拼者,尤为打动人心!
例文3 飞扬的青春
青春是什么 难道只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溫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 难道只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吗 难道只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 有些人一向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就仅仅剩下这些了吗 不,青春应属于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应洋溢着披荆斩棘、举步探索的魄力。
在这阳光灿烂、安宁祥和的幸福时代,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富强而奋不顾身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是他们,在民族崛起之际默默奉献,以满腹才华与辛勤汗水助民族自立自强;是他们,在新时代里,以工匠精神让祖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奋斗中,他们不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且乐于听从祖国和时代的号召,甘于寂寞,欣于奉献。他们成就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凝聚成精神的大炬,点燃了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这种青春是多么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是多么震撼人心啊!
青春是完美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我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这样,我们的青春才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新时代,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残中去,不断成长。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其实,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就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飞扬起自己的青春,就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敌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例文4:
砥砺奋进的步伐,与祖国同向同行
在我们的脑海中,应该怎样定义青春?习总书记曾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青春,是人生中最激昂、最亮丽的时光,青春充满了希望和光明。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年华,应该怎样实现青春价值?
青春的价值在于努力奋斗,勇于拼搏。
奋斗是青春最绚丽的底色。青春之时不应好逸恶劳,而应奋力前行,否则就会丧失的活力与激情。青春应当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有承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决心。在不断的努力与奋斗中磨炼意志品质。更应把握时代契机,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向党和人民展现自己蓬勃向上、开拓创新的风采,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激扬自己的青春。
青春的希望在于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寄予了青年一代。我们青年要做到习总书记所讲的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因此应当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用青春的进步证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止步的前进姿态,去成就精彩辉煌的人生,去走好不一样的新时代长征路。
青春的意义在于立鸿鹄之志,做有为之事。
“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身奋斗。”这是习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反观当下,我发现身边有些同学不用心,不努力。他们在现实多元利益的冲击下丢弃了青年应有的热情,精致利己、热衷实惠、侈谈奉献、逃避责任,囿于一己私利,这绝非我们当代青年人应有的风貌。
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搭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砥砺奋进的步伐,与祖国同向同行,这就是我想拥有的青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借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作品,书写了对青春的吟唱。语段中涉及的相关篇目,他们的主人公或是作者,都正值青年时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的青春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青春或饱含改造社会的壮志豪情,或表达强劲有力的敢于拼搏与征服的勇士情怀,或赞美奉献,深情地向往光明、自由和理想。这些人的青春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价值就在于奋进、担当、追梦……
对此,材料第二段就此展现了祖国对当今青年给予的厚望。青年和祖国的关系,从不是单纯地被裹挟在时代大潮里的一颗石子,而是历史的参与者、奉献者、铸造者。当今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公,我们代表希望,更代表着创造明天。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就在于青春的力量,因此,我们唯有在勇于担当、奋进前行、追求梦想中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方才不负自己、不负祖国。
试题要求任选角度展现自己对青春的思考,对此,可以具体定义你所认可的青春的内涵,如美好的青春在于奉献,在于担当,在于奋斗,在于不断地完善自我,在于助力民族的复兴梦等,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运用引证、例证、喻证等方法展开论证,如可用青年楷模黄文秀、奥运冠谷爱凌军、励志青年江梦南等事例。行文时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可设置分论点,如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青春的希望在于发展和完善自我,青春的意义在于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等。然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突出中心。
立意:
1.责任、担当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
2.勇于砥砺奋进,与祖国同向同行。
3.筑牢理想信念,奉献青春的力量。
4.青春的赛道上我们一往无前。
5.用奋斗书写最美的青春。
答案第1页,共2页三明市四地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 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3.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7题。
旗 手
刘建超
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
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
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
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莱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
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
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曾遇到土匪,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
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
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
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
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
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
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
月亮很圆很亮,山风很野很凉。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
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
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信号弹升起,冲锋号吹响。尖刀队、突击队、爆破组、云梯组战士们鱼跃而出,冲锋向前,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
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
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
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妮子,我还欠你十条被面。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蹚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
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
爷爷,父亲,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到我们铿锵有力、排山倒海般的脚步声了吗?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 (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一8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段突出鬼子封锁村子的严密,鬼子的凶恶残暴,渲染了环境的阴森恐怖,更衬托出爷爷为了做旗子而勇敢无畏的精神。
B.爷爷让奶奶用红色被面做旗子,奶奶因为被面是丝绸织的,太珍贵,舍不得。爷爷许诺等抗战胜利还她十条被面,奶奶才答应。
C.为守护旗子,爷爷毫不犹豫跳下悬崖,遍体鳞伤;父亲奋不顾身趟雷,失去了双眼和一条腿。他们的英勇壮举让人肃然起敬。
D.“我”成为军旗手,用建国70周年大阅兵时“铿锵有力、排山倒海的脚步声”,告慰爷爷、父亲,显示传承旗帜精神的坚定决心。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跨越了三个时代,但用旗子一以贯之,主题集中而突出;叙事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有力。
B.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由“我”来讲述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C.小说通过对父亲“护旗”的侧面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信念坚定、勇敢坚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D.小说在叙事安排上重点突出、详略分明,爷爷的故事最详细,但详中亦有略。这样谋篇布局,结构紧凑,独具匠心。
6.小说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以“旗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劝学》,完成8~10题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假如
9.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登高而招 D.蟹六跪而二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可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十驾,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C.“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作者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①,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三径之资:隐居生活的资本。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归”字的含义不同。
B.“于半道要之”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要”的含义相同。
C.“延之临去”与“临表涕零”(《出师表》)两句中“临”字的含义相同。
D.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的“元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少有高志,博学多识,擅写文章,卓尔不群。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创作的《五柳先生传》是他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双亲年老,家里贫穷,无奈之中担任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职务。此后,朝廷和地方多次征召,他辞不就职。
C.陶渊明躬耕自给,贫病交加。檀道济用贤者应在政治清明时入世之理劝导他,并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D.陶渊明清高自赏,率性洒脱。王弘想结交,却请不来他,只好经由庞通之设宴邀请。颜延之留给他的钱,他全部送到酒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4分)
15.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为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在牛渚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吟咏诗句,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青天空阔,开篇便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领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诗人借谢尚泛江遇袁宏一事发出感叹,巧妙用典以抒己怀。
C.颈联作者悲鸣,感慨自己和袁宏一样身负才华,也能月夜高吟,可袁宏已经听不到了。
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自有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17.严云在《李太白诗醇》中评价此诗“一结凄然”,请结合尾联谈一谈这种“凄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10分)
(1)酒是古典诗词的重要意象,它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复杂思绪,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酒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世事感慨的句子是“ , ”。(2分)
(2)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 , ”。(2分)
(3)《沁园春·长沙》中,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 。 ” (2分)
(4)《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究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2分)
(5)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_____①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②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③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④_______。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① ② ③ ④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土壤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生物在养分循环、调节土壤有机质以及改善植物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土壤生物① 不论是解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问题,还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都离不开土壤生物多样性。
随着威胁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不断增多,② 。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的制定完善,一张保护土壤的网络越织越密,为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③ 。从基因测序到人工扩繁,从无人机巡护到种质资源库建设,科学技术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可以预见,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进一步赋能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提供助力。
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来万事东流水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如果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