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2023.11
本试卷共6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共20分)
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琴弦(xián) 炽热(zhì) 慰藉(jiè) 悄然无声(qiāo)
B.皱褶(zhé) 脂肪(zhī) 辗轧(yā) 忸怩不安(ní)
C.包扎(zā) 掇取(duō) 剔除(tī) 挥斥方遒(qiú)
D.草茎(jìng) 罅隙(xià) 山麓(lì) 窸窸窣窣(s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浮躁 振颤 沧茫 磕磕绊绊 B.寥阔 雍容 亦或 出类拔萃
C.蕴藏 愁怅 迟顿 磨磨蹭蹭 D.荫蔽 峥嵘 譬如 戛然而止
3.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4.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 ,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 。
②袁隆平 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心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A.热烈 肆无忌惮 屏气凝神 B.热情 无所顾忌 凝神静气
C.热烈 无所顾忌 屏气凝神 D.热情 肆无忌惮 凝神静气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汉代之前均称为《诗》,其中收录诗歌305篇,故又被称为“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建安时期代表作家有“三曹”和“七子”等,他们创作的诗歌大多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壮,这一特点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C.苏轼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词风雄壮,被视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北宋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D.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主张新格律诗应追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7.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庄重沉稳
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④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应当)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墟里:废墟)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年)
D.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哀愁)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稠:多)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遍布)
C.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洵:诚然,实在)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遗留)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忽然,一下子)
B.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殷勤)
C.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闲适)
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保存)
二、阅读下面《百合花》选段,完成11-13题(每题2分,共6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 ① 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 ② 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 ③ 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 ④ 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11.文中划线处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执拗 ②尴尬 ③斟酌 ④惊慌失措 B.①固执 ②踌躇 ③斟酌 ④惊慌失措
C.①执拗 ②尴尬 ③掂量 ④慌慌张张 D.①固执 ②踌躇 ③掂量 ④慌慌张张
12.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重写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普通得连姓名都不知道,却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严肃主题。
B.本文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审美感受。
C.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也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和纯洁无瑕。
D.“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个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13.下列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沟通不善借不来被子,“我”暗示他拿被子,他假装没看见等等,说明他有比较爱记仇,小心眼的特点。
B.通讯员一听“我”说的关于群众影响的话,就愿意跟着去新媳妇家,说明他是有觉悟的,有大局意识的人。
C.通讯员知道被子是新媳妇唯一嫁妆后就有点儿后悔,甚至建议把被子送回去。说明他理解、关爱群众,知错就改。
D.新媳妇看见通讯员的衣服撕破了,要为他缝补这一情节,体现了她的豁达和热心,也为后文的相关情节做了铺垫。
三、阅读《乡土中国》选段,完成14—17题(共12分)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4.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于历世不移,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大多相熟。
B.由于历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环境都大体相似。
C.由于历世不移,祖先的有效经验可以世代重复。
D.由于历世不移,个人要为家族去经营各种事业。
15.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家族可以担负的社会功能,不仅限于生育。
B.家族的结构,可以从亲子扩大到邻里乡亲。
C.家族的大小,取决于它担负的事业的大小。
D.家族无论大小,原则上是差序格局的结构。
材料二
“聚落”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书·沟洫志》,最初是“村落”的意思。而现代广义的“聚落”,指人类各种聚居方式,且涵盖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每个聚落空间一般都有一个中心。以浙江省楠溪江地区的乡村聚落为例,周宅村的中心由土地庙和一个长方形广场组成;塘湾村的中心由郑氏宗祠、五桂祠及松房祠组成,宗祠也兼做戏台;芙蓉村的中心由主街南侧的芙蓉池和芙蓉亭组成,芙蓉池西邻宗族子弟读书的芙蓉书院。这些聚落中心体现了乡土社会农耕文明的特点。
聚落中的家家户户,不仅体现为空间上的紧密相邻,更体现为文化、制度、血缘等因素的共同联结。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人数最多的聚居地。诸葛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村中很多人从事中医药业,如今四代以上的中药世家就有十四家。地处八座小山合抱中的诸葛村,以“钟池”为聚落中心,从“钟池”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八条主巷。主巷间的住户星罗棋布,并派生出许多连环交错的窄弄堂,外人进村犹如走迷宫。有趣的是,数百年来,诸葛后人浑然不觉身在“八阵图”,直到有人揭出“八卦阵”布局的奥秘。有学者认为,这种聚落空间布局,有利于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打击来犯之敌,这既是对祖先的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
世界其他地区也曾出现过许多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组成的聚落。比如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城市聚落佛罗伦萨,曾聚居了四百多个家族派别。这些家族派别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相互敌对,于是,强势家族修筑塔楼,聚族而居,追随者则聚居于塔楼周围,以增强各自家族派别的势力,彼此防御抗衡,因此当时的佛罗伦萨塔楼林立。
工业革命以后,很多乡村聚落发展为城市聚落;城市聚落则从以血缘为基础的身份社会,发展为以法理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取材于倪震宇等作者的文章)
16.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聚落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聚居关系,同时也包含了文化、血缘等社会关系。
B.楠溪江地区的乡村聚落中心,体现出农耕文明重视礼制、耕读传家等特点。
C.佛罗伦萨曾塔楼林立,有利于聚居的四百多个家族派别一呼百应共同迎敌。
D.很多现代城市聚落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并形成以法理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17.兰溪的诸葛村体现出乡土社会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四、阅读下面《论语》中的语录,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共10分)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③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⑦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9.翻译划线的句子(每个句子1分,共6分)
①无友不如己者
②劳而不怨
③愿无伐善,无施劳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迁怒,不贰过
⑥暴虎冯河
五、背诵默写。(每空1分,共13分)
20.根据内容提示,在相应处写出正确的诗句。
①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④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
⑦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爱而不见,
⑨ ”刻画男子等待心上人时独自徘徊,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
“⑩ ,天下归心”展现出曹操欲广纳贤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 ,池鱼思故渊”抒写着陶渊明对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
“ ,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白居易对自己和琵琶女相似的不幸人生际遇的感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六、诗歌鉴赏。(共13分)
(一)阅读现代诗歌,完成21题(5分)
我爱这土地【注】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1938年,中国军民与日军在武汉外围长江沿线展开了长达四个半月的浴血奋战。十月武汉失守,诗人艾青和其他文艺界人士从武汉撤到桂林,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同年发表。
21.从诗人的歌唱中你体会出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2—23题。(共8分)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3.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七、现代文阅读。(共16分)
父亲
(1)相当漫长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住在家里。那时候,我对书特别感兴趣。就是有故事的书,尤其是战争故事,我们称为打仗的故事。我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父亲打过仗,他有一肚子打仗的故事。我只注意父亲的身体,因为,要是我出了错——我在外边调皮捣蛋,回到家,父亲不说,仅仅用他长着老茧的手,随便拍我一家伙,就够我受的了。
(2)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父亲早出晚归,像一台农场里顶大梁的拖拉机,而且是履带式拖拉机,是那种老式的斯大林80号,开进开出,我能感到他的力气通过脚传到地里,整个土坯屋微微震动。还有他粗重的喘息,像在耕耘芦苇根密集的土地。我特别关注他的表情。
(3)父亲起床,就像拖拉机发动,我就醒,可我故意装睡。有一天早晨,他穿雨披。雨披的声音我听得出。他说:今天要下雨。我装睡,瞒不住父亲。他一声不吭地往出走,去上工。我相信农场广播的权威——连队大院里接了个大喇叭,我终于有了挑战的机会。我说:爸,喇叭昨天预报晴天。
(4)我在作文里喜欢用“阳光灿烂”,可是,我到学校,军体课(那时体育课的叫法),突然下起暴雨。我为父亲自豪,说:我爸果然预料到下雨了。
(5)我父亲的身体实在神奇,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身体与农场的广播有好几次相反,每一回,都是父亲准确。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报,都跟他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
(6)父母对话,我听出了些名堂:父亲的脑袋里还留着弹片,腰部挨过刺刀。父亲的身体里藏着过去的战争。战争——打仗,对我们男孩来说,就是好玩。我们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我也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有一天,我说:爸,你教教我,怎么预报天气?父亲说:别烦我,小孩懂个啥,天气有那么容易预报的吗?我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可我还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那是能活动的气象站。
(7)一天夜里,我听母亲数叨父亲:突击队是年轻人的事,你咋跟一帮小伙子凑热闹?春耕春播——突击平地,农场的生产,总是习惯用战争术语。父亲说:他们两个人也比不过我一个。
(8)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
(9)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
(10)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
(11)父亲说:我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还在家放羊呢。
(12)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13)父亲说:我现在正式报名。
(14)我弄不懂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为什么还要“摆老资格”?结果,不也还是突击队队员吗?不过,我知道了,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跟日本鬼子打过仗。我听说战争年代,父亲也是突击队队员。父亲一身土和汗。傍晚收工回家,他对母亲说这里疼那里酸,早早睡下。母亲念叨: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父亲丢出一句“烦什么烦”,呼噜就响起,仿佛拖拉机又发动起来。父亲一累就打呼噜。
(15)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我念高中住校,他明显地衰弱了,似乎力气不如以前,转移到土地上边,收不回来。我考入师范后,他离休。我和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坐着交谈过。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唯一的情况是,他再也不会挥动巴掌对待我了。我匆匆来,匆匆走。就像他当年早出晚归,他跟土地打交道,我与学生打交道。
(16)回来,父亲卧床不起,已经用不着住院了。每一次,我回家,他伸出手,仿佛有话要说,却已说不出话。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我时不时地替他翻转身体,似乎什么姿势都制止不住疼痛,只不过,他的身体不再是气象站,仅能反应疼痛,又确定不了哪里疼。过去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同时爆发,但跟气象无关。
(17)后来,火化,我捧着骨灰盒。骨灰里有一枚弹片,小手指甲盖那么小一片,它在父亲的身体里待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了身体的组成部分,像拖拉机里一个小小的垫片,却起过作用。那么魁伟的身体就化为盒中的骨灰,像沙尘,那么轻那么轻。从遗物中,我发现一本五十年代初发给他的残疾军人证。
(18)在农场里,像父亲这样的老兵,多了去了。突然,我想到,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的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总不给他创造机会。我还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唯有我有遗憾。
(19)有一次,我遇上父亲老首长的儿子,我问:你父亲给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吗?他摇头: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
(20)我心里紧了一下。那些老兵,似乎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我已失去机会。骨灰盒,默默无声。父亲的身体,像拖拉机,熄火,永远熄火了。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来的故事。
(取材自谢志强作品)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名堂:鲜为人知的内容 B.凑热闹:加入进去以增添喜庆气氛
C.太平:平静无扰 D.吃老本:只凭已有的资历、功劳过日子
2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开篇写到“我”对打仗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却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也从侧面说明父亲很少跟“我”谈及他过去的事情。
B.“我”跟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地交谈过,我们之间的状态总是“沉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只知辛苦劳作,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人。
C.结尾部分,“我”和“首长儿子”的对话使小说探讨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将一个人的遗憾扩展到一代人的遗憾,引人深思。
D.整篇小说没有紧凑连贯、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选取了二三个情境,就将“父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让读者掩卷难忘。
26.文中多次将父亲比作拖拉机,分别说说它们有何意味。(6分)
27.对父亲的“故事”,“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条概括。(6分)
八、写作(60分)
28.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1)学校想要组织一场语文学习专题讲座,需要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请根据实际,简要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笔下湘江之畔橘子洲头壮美的秋景,在你眼中首都北京的秋景又是怎样的?请描写一处能体现北京秋天之美的景致。要求:语言生动,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29.作文(50分)
在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极为普通却又独具风采的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虽是凡人,但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就如微光般闪烁在我们的生命中,这些微光聚集在一起也会将整个世界照亮。
请选择身边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写一篇题为“凡人微光”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A炽热(chì)悄然无声(qiǎo);B皱褶(zhě)辗轧(yà);D草茎(jīng)山麓(lù)
2.DA震颤苍茫。B寥廓抑或。C惆怅,迟钝
3.C(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4.B ACD均为比喻修辞;B为夸张和借代修辞。
5.C肆无忌惮:恣意妄行,毫无顾忌,是贬义词。凝神静气:精神凝聚,心气平和。
6.C辛弃疾是南宋词人
7.B④句中“最最”的提示效果以及隶楷行草字体的特点顺序。
8.D A当:对着B墟里:村落C百年:晚年。
9.D遗:赠送
10.A B殷:震动C等闲:平常,随随便便D存:问候,探望
11.C
12.D.理解不当,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13.A 14.(2分)D 15.(2分)B 16.(2分)C
17.(6分)答题要点:①诸葛亮后裔聚居于诸葛村,体现出乡土社会往往以血缘为纽带家族聚居的特点。②诸葛村历史悠久,体现出乡土社会聚村而居历世不移的特点。③诸葛村有许多中医药世家,体现出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往往是事业组织,并具有绵续性的特点。④诸葛村民浑然不觉身在“八阵图”,体现出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在熟悉的环境里长大,世代保存传递祖先经验智慧的特点。【评分说明】四个要点,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满分。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重:庄重威:威严处约:居于穷困几:轻微婉转
19.翻译划线的句子(每个句子1分,共6分)①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或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②劳而不怨:虽然忧愁但不怨恨③愿无伐善,无施劳: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⑤不迁怒,不贰过: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⑥暴虎冯河: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
20.根据内容提示,在相应处写出正确的诗句。①迷花倚石忽已暝②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④一尊还酹江月⑤赢得仓皇北顾⑥所思在远道⑦梧桐更兼细雨⑧两情若是久长时⑨搔首踟蹰⑩周公吐哺 羁鸟恋旧林 同是天涯沦落人 粪土当年万户侯
21.(5分)【参考答案】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哪怕喉咙嘶哑,也应该像杜鹃啼血那样不知疲倦的歌唱(1分),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感,歌唱中饱含着对土地河流遭受侵略践踏的汹涌的悲愤(1分),对侵略者无止息的怒火(1分),对黎明的期盼以及腐烂在泥土里面的无怨无悔的爱(1分),歌唱中处处洋溢着对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1分)。
22.(2分)C
23.(6分)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24.(2分)B 25.(2分)B
26.(6分)【答案示例】儿时,父亲走进走出,像拖拉机开进开出(1分),表现出父亲充满力量(1分);参加突击平地回来后的父亲打呼噜,像拖拉机发动,(1分)表现出不再年轻的父亲辛苦劳作后的疲惫(1分);父亲去世,就像拖拉机永远熄火(1分),流露出“我”对父亲去世深深地哀伤(1分)。【评分参考】第一问6分:对三处比喻的分析,各2分;每一处中明确本体喻体,给1分;明确意味(作者意图或人物情感),给1分。
27.(6分)【答案示例】1儿时我渴望知道父亲是如何预报天气,对父亲的故事充满好奇、崇敬,却不敢多问父亲(2分);2工作后,父亲想跟我谈话,我却忙于工作,对父亲的故事不再热心(2分);3父亲去世后,我永远也无法知道父亲的故事了,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悲伤(2分)。【评分参考】本题6分,3个要点各2分:“故事的存在状态”与“‘我’的心理”,各1分。
八、写作。(共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