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搭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7: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搭石》五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汛、谴”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字,会写“汛期、山洪”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题目是《搭石》。你们是否曾经在农村的小路上,看到过用石头搭成的小桥或者台阶?那就是搭石,它们或许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乡亲们的智慧和深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乡亲们,以及他们如何用搭石传递着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二、介绍背景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四、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五、详细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好的,以下是对该段文字的详细讲解:
你的家乡有一条没有名字的小溪,这条小溪的两岸分布着五六个小村庄。小溪的水流整年都不会断,展示了其持久的活力。每年到了汛期,也就是雨季,山上的洪水会倾泻而下,导致溪水迅速上涨,这是自然界的规律。然而,当山洪退去后,村民们的生活又恢复正常。他们无论是出门工作、收工回家、赶集买东西,还是去拜访朋友,都需要穿越这条小溪。因为溪水可能会比较深,所以他们必须脱鞋挽裤,以便更好地行走。
进入秋天后,天气开始变凉,溪水也会逐渐变冷。为了方便行走并避免直接踩入凉水中,家乡的人们会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他们会按照大约二尺的间隔,将这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成一排。这样,人们就可以直接从石头上行走过小溪,而不需要脱鞋挽裤。这种摆放石头的方式被称为“搭石”。这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体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第2自然段讲解】
搭石不仅方便人们跨越小溪,更是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独特风景。当秋天来临,天气转凉,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好搭石,以确保通行的便利。在这个社区中,摆放搭石被看作是一种公共责任,如果某处没有搭石,人们甚至会谴责那里的人懒惰,这显示出家乡人对于公共利益的重视和对于勤劳的推崇。
对于那些上了点年岁的人,他们无论多么急着赶路,如果发现哪块搭石不稳固,他们一定会停下脚步。他们会放下手中带的东西,耐心寻找合适的石头来替换。在搭好新的石头后,他们还会在上面走上几个来回,确保石头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只有当他们完全满意后,才会继续他们的旅程。这种行为体现了家乡人的细心、负责和对他人的关心,他们愿意为了社区的利益而付出个人的时间和努力。
【第3自然段讲解】
“紧走搭石慢过桥”是家乡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走搭石时要快速通过,以保持平衡,而过桥时则需要慢行以确保安全。这句俗语体现了家乡人民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
搭石原本是由天然石块构成的,所以踩上去难免会有一些活动。为了避免失去平衡,人们走搭石时需要快速通过,这样更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同时,走搭石时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就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落脚而掉进水里。因此,人们走搭石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和协调。
每当上工、下工的时候,一行人走搭石的场景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动作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脚步声像是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一种画一般的美感。这种美感体现了家乡人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总的来说,“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以及人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的场景,都是家乡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这些传统和习俗在家乡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生活乐趣。
【第4自然段讲解】
经常进入山中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时,他们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下。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要争夺先行权,而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表现。他们会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这种谦让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体现了山民们的淳朴和善良。
当对方过河之后,两个人会说上几句家常话。这些话语可能涉及日常琐事、问候家人或是分享一些山中的趣闻。这种简单的交流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得整个社区更加紧密和和谐。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当遇上老人需要走搭石过河时,年轻人总会毫不犹豫地伏下身子,背起老人过河。在山民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他们对于尊老爱幼传统的具体实践。这种行为展示了山民们对于家族和社区中长辈的敬重和关心,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总的来说,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和习惯,实际上蕴含了山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观念。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传递着尊重他人、谦让、互助和尊老爱幼的价值观。这些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使得山中的社区更加和谐、有序,也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融洽。
【第5自然段讲解】
一排排的搭石静静地躺在小溪中,任人走,任人踏。这些搭石并不仅仅是方便人们跨越小溪的工具,它们更是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些搭石代表了家乡人的勤劳和智慧。每年秋天,当溪水变凉,乡亲们会从两岸找来平整方正的石头,精心摆放在小溪里。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乡亲们的勤劳,又展示了他们对公共利益的关心。这些搭石也是乡亲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摆放石头才能确保稳固和安全。
这些搭石还是乡亲们情感的纽带。当两个人面对面走到溪边时,他们会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下,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这种谦让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乡亲们之间的友善和互助精神。当老人需要走搭石过河时,年轻人会毫不犹豫地背起他们过河,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乡亲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此外,这些搭石也承载着乡亲们的记忆和故事。每个人在走搭石的过程中,都会想起那些关于家乡、关于成长的故事。这些记忆和故事让人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故乡。
总的来说,一排排搭石不仅仅是方便人们跨越小溪的工具,它们更是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和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它们是家乡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乡亲们勤劳、智慧、友善和互助精神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搭石》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例如,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寻找类似搭石的平凡事物,并尝试用文字去描绘它们的美好和价值。此外,也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者新闻报道,了解更多关于无私奉献和传递温暖的事迹,以丰富自己的感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