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7: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相和》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璧、蔺”等生字,会写“召、臣”等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特点。
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故事加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生字词,还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历史故事,题目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涉及两位重要的人物――蔺相如和廉颇。他们一个是智慧过人的文臣,一个是勇猛无敌的武将。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们又是如何化解矛盾,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呢?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初步了解。
1.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画下每
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试着用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3.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出示三个小标题,读一读,借用三个小标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详细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各个国家互相争斗,战争频繁。其中,秦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经常对其他国家发动进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的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的一个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被称为“战国”。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能够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其中,秦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看秦国为什么能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的国土广阔,资源丰富,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此外,秦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如修筑水利、推广农业、加强军队等,这些都使得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因此,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由于秦国的强大实力,它经常对其他国家发动进攻。秦国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大,而且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训练。在战争中,秦国往往能够采用灵活的战术和战略,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此外,秦国还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或威胁利诱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战国时期,秦国成为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强国。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争斗的时期,而秦国则是这个时期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强大实力和扩张野心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第2自然段讲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涉及赵王、秦王以及一件被称为“和氏璧”的无价之宝。
首先,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名为“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因其独特的质地、纹理和光泽而被视为稀世珍宝。在那个时代,玉石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尤其是像和氏璧这样的极品玉石,更是被赋予了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然后,秦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给赵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秦王表示他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和氏璧。秦王的这个提议是非常诱人的,因为十五座城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秦王是否真的愿意用这么多城池来换取一块玉石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秦王的政治图谋。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而像和氏璧这样的无价之宝则成为了国家之间争夺的对象。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往往充满了欺诈和阴谋。
此外,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氏璧虽然是无价之宝,但它的价值是否真的值得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呢?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财富、宝物和权力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继续了之前的故事,赵王在接到秦王的信后感到非常着急,并立即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大臣们的意见是秦王只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如果赵王答应交换,就会上当受骗。然而,如果不答应交换,又担心秦王会派兵来进攻赵国。
这个情境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斗争的紧张氛围和复杂情况。每个国家都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同时又要避免引发战争。赵王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策,他需要在保护国宝和避免战争之间做出权衡。
大臣们的意见是基于对秦王意图的猜测和对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理解。他们认为秦王提出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提议过于慷慨,很可能是为了骗取和氏璧而设下的圈套。这种猜测可能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对秦王的性格和行为的了解。
然而,拒绝秦王的提议也会带来风险。如果秦王认为赵王拒绝交换是对他的不敬或挑衅,他可能会采取军事行动来争夺和氏璧或显示自己的力量。在战国时期,战争是一种常见的解决争端的方式,而赵国可能无法承受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带来的后果。
因此,赵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策。他需要在保护国宝、维护国家利益和避免战争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复杂的决策过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当赵王和大臣们陷入困境,无法确定如何应对秦王的提议时,有人提到了一个叫蔺相如的人。据说蔺相如勇敢而机智,也许他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
蔺相如是一个在战国时期有一定声望的人物,以他的智慧和勇敢而著称。他的声誉可能已经在赵国传开,所以当面临困难时,有人提出了他的名字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案。
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意味着他具备应对复杂和困难情况的能力。勇敢使他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并愿意冒险采取行动。而机智则意味着他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提到蔺相如可能解决这个难题是基于对他过去表现的了解和对他能力的信任。在战国时期,人们普遍重视智慧和勇敢的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应对战争和政治斗争所必需的。因此,当面临困难时,寻找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来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蔺相如的提及为故事引入了一个新的角色和可能的转机。他的出现将为后续的情节发展提供推动力,并展示他的智慧和勇敢如何帮助解决困境。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赵王把蔺相如找来,向他咨询如何应对秦王的提议。这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的认可和对他智慧的信任。
赵王作为一国之君,面临着重大决策的责任。他不希望轻易上当受骗,失去无价之宝和氏璧,同时也不希望因为拒绝交换而引发战争。因此,他需要寻找一个可靠的顾问来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蔺相如作为被推荐的人选,被描述为勇敢而机智的人。这种声誉使他成为赵王寻求帮助的理想对象。赵王把蔺相如找来,意味着他愿意倾听蔺相如的观点,并考虑他的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
在询问蔺相如的意见时,赵王可能期望得到关于如何应对秦王提议的具体建议。蔺相如可能会分析秦王的动机、赵国的实力和利益,以及可能的后果和风险。他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方案,并解释每个方案的优缺点,以便赵王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段描述强调了赵王对蔺相如的倚重和对他能力的认可。它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出了蔺相如将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勇敢来应对这个难题的情节。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蔺相如经过思考后,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他表示愿意亲自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与秦王进行交涉。他的计划是,如果秦王真的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他就会将璧交给秦王;但如果秦王不愿意交出十五座城,他保证一定会将璧安全带回赵国。
蔺相如的提议展示了他对情况的深思熟虑和灵活应对的能力。他认识到赵王既不想失去和氏璧,也不想轻易引发战争。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既能保护国宝又能避免战争的解决方案。
蔺相如愿意亲自前往秦国,这表明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他知道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与强大的秦国进行交涉,但他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他的目标是确保和氏璧的安全,并争取为赵国争取最大的利益。
蔺相如提到如果秦王不愿意交出十五座城,他保证将璧送回来。这表明了他对情况的评估和自信。他认为,如果秦王只是想要骗取和氏璧而不愿意付出真实的代价,那么赵国就有理由拒绝交换并保护国宝。通过送回璧,赵国可以显示自己的坚定立场,并使秦国失去发动战争的借口。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这显示了他们对蔺相如的信任和对他的能力的认可。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任务,但他们相信蔺相如有能力完成它并保护国家的利益。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蔺相如到达秦国后,与秦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他献上了和氏璧,但秦王并没有提及十五座城的事情,只是称赞璧的美丽。蔺相如立刻察觉到秦王并没有真正的交换诚意。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蔺相如巧妙地利用了一个策略。他上前一步,声称璧有一些小毛病,并请求让秦王允许他指出来。这个请求使秦王感到好奇,于是他将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璧后,往后退了几步,紧靠在一根柱子上,表现出他对局势的掌控和自信。
接下来,蔺相如发表了一段理直气壮的演讲。他明确指出,他认为秦王并没有真正打算交出十五座城。他强调现在璧在他的手中,如果秦王强行逼迫他,他就会将璧和自己的脑袋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这个威胁性的举动和言辞使秦王感到震惊和担忧。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撞碎璧,于是赶紧表示一切都可以商量,并派人拿出地图,指出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
然而,蔺相如并没有立即交出璧。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必须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能交出。这个要求是为了确保秦国的承诺得到兑现,并为赵国争取更多的尊重和荣耀。秦王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只好与蔺相如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这段描述展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谈判技巧。他通过察言观色和灵活应对,成功地使秦王陷入了被动局面,并保护了赵国的国宝和利益。他的举动和言辞也展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蔺相如早在与秦王见面时就察觉到秦王并没有真正的交换诚意。因此,他一回到驿馆,便采取了行动,让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行返回赵国,以确保国宝的安全。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再次进宫见了秦王,并毫不隐瞒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被安全送回了赵国。他的这一举动显示了蔺相如对秦王的了解和对局势的掌控。他明确表示,如果秦王真的有诚意进行交换,就应该先交出十五座城,然后赵国会立即派人将璧送回。他强调了赵国的诚信和承诺,并表示决不会失信。
然而,他也明确告诉秦王,如果秦王没有真正的交换诚意,那么即使杀了他也没有用。他的话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显示出他对保护赵国的利益和尊严的决心。他还进一步指出,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是在公开挑战秦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面对蔺相如的坚定态度和明确的要求,秦王感到束手无策。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以客客气气的方式将蔺相如送回赵国。这显示了蔺相如在这次交锋中的胜利和秦王的无奈。
这段描述进一步展示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谈判技巧。他不仅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国宝和利益,还通过这次交锋使秦国认识到了赵国的实力和坚定立场。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来“完璧归赵”的典故,展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第9自然段讲解】
“完璧归赵”是一个典故,来源于蔺相如智勇双全,成功地保护并归还了赵国的国宝和氏璧。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通过他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地使和氏璧安全返回赵国,同时也没有让秦国得到任何好处。
蔺相如的这次行动被赵王看作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和贡献。赵王认为,蔺相如不仅保护了国家的宝物,也展示了赵国的实力和智慧,提升了赵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因此,为了表彰蔺相如的功绩,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上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负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这个职位在赵国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是蔺相如所得到的极高的荣誉。
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意味着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认可和对他未来职责的期待。这个事件展示了在古代社会,对于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社会会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地位。
这个故事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智慧和勇气是无价的。蔺相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赵国面临的难题,并为国家赢得了尊重和荣誉。这个故事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问题。
【第10自然段讲解】
几年后,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这个地方进行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开始商议是否应该前往。他们面临着一个困境:如果去,可能会面临危险;如果不去,又可能被视为胆怯。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决定,因为与秦王的会见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蔺相如在这个时刻再次发挥了他的智慧。他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为示弱可能会被秦王视为软弱可欺,从而损害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他主张赵王应该勇敢地前往会见,展示赵国的坚定立场和实力。
赵王在考虑了蔺相如的意见后,决定动身前往渑池。他让蔺相如随行,作为他的主要顾问和代表。这个决定显示了赵王对蔺相如的信任和对他能力的认可。
为了确保赵王的安全,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护送他们到边界上。廉颇是赵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带领的军队是赵国的精锐力量。廉颇的职责是确保赵王的安全,并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以防万一发生任何不测事件。
这次会见是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关系背景下进行的。每个国家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赵王和蔺相如的行动展示了赵国在这个复杂环境中的坚定立场和智慧。他们不仅关注国家的利益,也关注国家的形象和声誉。这个故事进一步强调了智慧和勇气在应对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第11自然段讲解】
赵王按照约定到达了渑池,并与秦王进行了会见。在会见的过程中,秦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要赵王为他鼓瑟。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常常用于宫廷和宴会的演奏。
赵王面对这个要求时,感到有些为难。作为一国之君,他通常不会为其他国家的君主演奏乐器。然而,他也意识到在这个场合下,拒绝秦王的要求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失礼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赵王决定顺从秦王的要求,为他鼓瑟。
赵王鼓了一段瑟,展示了他的才艺和修养。虽然这个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屈辱,但赵王通过他的演奏展示了赵国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秦王在赵王演奏完毕后,立即命令手下人记录下来。他说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这个记录成为了一种历史文献,用于记录两国之间的交往和事件。
这个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赵王可能感到不情愿,但他还是选择了顺从秦王的要求,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冲突或误解。这也反映了在古代社会,君主们需要在外交场合下谨慎行事,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尽管赵王可能感到为难,但他还是通过他的行动和智慧展示了赵国的实力和尊严。他的决定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赵国的开放和包容性,有助于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12自然段讲解】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这样侮辱赵王,要求他鼓瑟并记录下来,他感到非常生气。作为赵国的代表,蔺相如认为这是一种对赵国的侮辱和对赵王的不尊重。他决定采取行动,以维护赵国的尊严和赵王的荣誉。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要求他击缶。缶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常常用于宴会和庆祝场合。蔺相如的要求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秦王之前对赵王的要求,试图恢复一种平衡和尊重。
然而,秦王拒绝了蔺相如的要求。他可能是觉得这样做有损他的尊严,或者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一个其他国家的君主演奏乐器。蔺相如并没有放弃,他再次要求秦王击缶。但是,秦王仍然坚决拒绝。
面对秦王的拒绝,蔺相如采取了更加坚决的态度。他说:“您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是一种强硬的立场,显示了蔺相如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他不能允许秦王继续侮辱赵国和赵王,即使这意味着采取激烈的行动。
秦王面对蔺相如的坚决态度,感到被逼迫得没有退路。他不愿意与一个准备与他拼命的人对峙,因此只好妥协。他敲了一下缶,满足了蔺相如的要求。
蔺相如立即命令手下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个记录成为了一种历史文献,用于记录两国之间的交往和事件。
这个事件显示了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他不仅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赵王的荣誉,还通过他的行动展示了赵国的实力和坚定立场。他的决定和行动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赵国不容被侮辱的态度,有助于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13自然段讲解】
秦王在这次渑池之会上并没有占到便宜。他原本可能是想通过要求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展示秦国的权威和实力,但是蔺相如的行动使他的计划落空。相反,蔺相如通过要求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赵王的荣誉,展示了赵国的实力和坚定立场。
秦王也意识到,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廉颇是赵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带领的军队是赵国的精锐力量。如果秦王试图采取任何强硬的行动或扣留赵王,廉颇和他的军队很可能会进行反击,引发两国之间的冲突。
因此,秦王在权衡利弊后,决定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因为他知道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相反,他选择了妥协和让步,让赵王安全地返回赵国。
这个决定显示了秦王对实际情况的清醒认识和明智的判断。他知道在当前的形势下,与赵国发生冲突并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通过让步和妥协,他可以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和稳定,为未来的交往和合作留下可能性。
这个事件也进一步强调了智慧和勇气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通过运用智慧和采取勇敢的行动,赵国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避免了可能的冲突。同时,这也提醒其他国家,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需要谨慎行事,尊重彼此的利益和尊严。
【第14自然段讲解】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赵王的荣誉。他的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又一次立功,因此赵王封他为上卿,这是赵国最高的官职之一,职位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
上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被封为上卿是蔺相如所得到的极高的荣誉,也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认可和对他未来职责的期待。
蔺相如之所以被封为上卿,是因为他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他不仅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赵王的荣誉,还通过要求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展示了赵国的实力和坚定立场。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勇敢而智慧的。
此外,蔺相如在处理与秦王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知道秦王是一个权力至上的人,因此他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让秦王意识到赵国不容被侮辱。但同时,他也知道如何权衡利弊,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这种智慧使得蔺相如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够游刃有余。
总的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是无价的。他的这一举动不仅为赵国赢得了尊重和荣誉,也提升了他在赵国国内的地位和声望。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运用智慧和勇气去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15自然段讲解】
当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超过了大将军廉颇,廉颇感到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皮子就爬到了他的头上。他认为蔺相如没有实际的战功和才能,只是凭借外交手腕和口才得到了高位。因此,他决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然而,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话,并没有与他争执或挑衅。相反,他选择了退让和妥协,以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请病假不上朝,以免与廉颇见面,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
蔺相如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宽容。他知道与廉颇发生冲突不仅会破坏赵国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也会给外部敌人提供可乘之机。相反,通过退让和妥协,他可以维护赵国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为赵国的长远利益着想。
此外,蔺相如也意识到在外交和政治领域,有时候需要运用智慧和口才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和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战功,还包括在外交和政治领域中的智慧和贡献。因此,他并不在意廉颇的挑衅和不满,而是继续专注于为赵国谋利益。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和智慧同样重要。通过退让和妥协,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才能和贡献都是不同的,不应该仅仅以战功或口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第16自然段讲解】
蔺相如的这番话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他并不怕廉颇,但他选择避免与他发生冲突,原因是为了赵国的整体利益。
首先,蔺相如通过提问,让他的手下思考廉颇和秦王谁更厉害。他们回答是秦王更厉害。然后蔺相如明确表示,他连秦王都不怕,当然也不会怕廉颇。这显示了蔺相如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他的退让并不是因为胆小或害怕。
接着,蔺相如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避开廉颇的真正原因。他指出,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意味着他和廉颇都是赵国的重要支柱,如果他们之间发生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国提供可乘之机。因此,他选择避开廉颇,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团结和稳定,防止秦国趁机进攻。
蔺相如的这番话显示了他的大局观和牺牲精神。他愿意放下个人的尊严和地位,以赵国的整体利益为重。这种行为是真正的智者所为,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人深感敬佩。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有全局观,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应该考虑到整体的利益。
【第17自然段讲解】
蔺相如的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引发了廉颇的深思。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是过于冲动和自私了。他承认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这种反思显示了廉颇的成熟和明智,他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改正。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廉颇采取了一个极为谦卑和诚恳的行动: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个举动在古代是一种表示悔过和请求宽恕的仪式,被称为“负荆请罪”。它意味着廉颇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惩罚。这种行为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廉颇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这样做。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感到非常高兴和敬佩。他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表示他对廉颇的尊重和欢迎。这种行为显示了蔺相如的宽容和大度,他不计前嫌,愿意与廉颇和解并共同为赵国的利益而努力。
从此以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种友谊和合作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共同追求和对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它使得赵国在面临外部威胁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更大的利益和目标,我们需要放下个人的恩怨和争执,与他人和解并共同合作。这种宽容和大度的精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五、总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重要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