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8:0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可见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以三寸舌,敌百万师。蔺相如用他的外交说辞,打退了秦王抢夺和氏璧的野心,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击曹军。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军事行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其次是用武力击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方的城池。
学习目标
1.揣摩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师的原因。
3.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活动一:揣摩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勾画并朗读揣摩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和行为,批注人物的形象特点。
游说的促成者
游说者
被游说者
被游说者的同盟者
佚之狐、郑伯
烛之武
秦伯
晋侯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被郑伯召见
似慌乱中发现救命稻草。识人却不早举荐,国家危难方举荐,颇有蹊跷。
态度谦卑恭敬,推测却很明确。流露了一直未被重用,不得志的怨愤和郁闷。
放下个人积怨,勇敢担起纾解国家危局的重任。有大局观。
批注展示
“子”是对对方的敬称。表明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应是认识到错误后的羞愧懊悔,无政治远见、无主见,却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十句话,语气真诚,不卑不亢,将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分析如此透彻,让秦伯心悦诚服。这绝非只是口才,更是智慧,是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国家关系的深刻洞察。
①②谦恭示弱。“敢”是谦卑低调,“执事”是抬高对方。

战,给秦造成困难却让晋获利。



不战,郑给秦以利益。


晋秦联盟的实质(过去,将来)“唯君图之”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深明大义、勇敢无畏、关心国家、有政治远见、能言善辩。
只身赴险。侧面、细节描写,写烛之武的勇敢无畏和智慧。
烛之武夜赴敌营见秦伯
分析烛之武的论辩技巧(言辞、逻辑、站位)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言辞恳切,不卑不亢,抓住一个“利”字,采用攻心战术。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
示弱
谈郑的存亡于秦的利弊
瓦解联盟
人物 言 行 批注
秦穆公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晋文公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游说结果
能权衡利弊、实际、见利忘义
恩怨分明,顾全大局,理智冷静。具有儒家倡导的道德品质“仁”“智”和“武”
烛之武形象:
①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其他人物形象: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
变化难测, 有政治手腕。
晋 侯——恩怨分明,顾全大局,理智冷静的统帅。
1.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你觉得烛之武游说秦伯取得成功有哪些原因?结合历史故事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2.从这个历史记述中,你能看到《左传》的思想特征吗?
独立思考,列出观点和论据,小组内讨论,全部展示。
活动二:探究烛之武游说秦伯成功的原因,体会《左传》的思想
主观原因:烛之武的使命感、胆识与智慧
活动二:探究烛之武游说秦伯成功的原因,体会《左传》的思想
讨论展示:
客观条件: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联军双方的地理位置
被游说者的特点——秦伯好利而轻义——联盟瓦解
《左传》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重视“礼”(包括仁、智、勇、武等),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对有智勇精神的下层人民进行表现和颂扬,有鲜明的 “民本”思想。
被游说者的同盟领袖特点——晋侯的仁、智、武
作为记事类散文,本文是如何叙事的?
1.言说过程中的秦穆公“缺席”,只有最后一句“秦伯说”。为何不写秦穆公的反应?
2.本文作为战争题材的文章有何特点?
3.比较《史记》和《左传》对烛之武退秦师这段历史的记载,二者在章法结构上的异同。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史记·秦本纪》)
活动三:结合文本,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1. 写人物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言说过程中的秦穆公“缺席”,只有最后一句“秦伯说”,中间不写秦穆公的反应,是为了突出烛之武的形象而采取了虚化处理,虚实相映。这也体现了《左传》在叙事上的主次分明,对主要突出的人物浓墨重彩,次要人物则及其简要处理。
活动三:结合文本,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2.写战事巧妙用力
本文虽涉及战事,主战场却不在前线。作者着重描写战争背后的因素,战略战术运用、外交策略的谋划、将帅的个性气质等等,写出了战争的复杂和深刻。这也是《左传》写战争的一大特点。
3.比较《史记》和《左传》对烛之武退秦师这段历史的记载,二者在章法结构上的异同。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史记·秦本纪》)
活动三:结合文本,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思路提示:章法结构包括
①行文结构(内容的顺序,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线索、波澜起伏、设置悬念、卒章显志……)
②剪裁(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
《左传》在材料取舍上、详略安排上有较大区别。
3.比较《史记》和《左传》对烛之武退秦师这段历史的记载,二者在章法结构上的异同。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史记·秦本纪》)
活动三:结合文本,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和《史记》在 行文结构和剪裁上都有较大区别。
比较项 《左传》 《史记》
行 文 结 构 叙述顺序 顺叙 顺叙
过渡 有人物行为自然串联事件,过渡自然:佚之狐……夜缒而出,见秦伯……子犯请击之
照应 晋秦围郑、罢兵 晋秦围郑、罢兵
悬念与波澜 佚之狐的举荐与郑伯召见时的谈话写出波澜 没有刻意写波澜
剪 裁 材料取舍 出兵原因、驻扎地点、佚之狐的举荐、郑伯召见、晋文公的话 舍去前述材料
详略安排 两次谈话详细记述 简略
资料一:
《孙子兵法·谋政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资料二: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阅读下面的两段话,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和你所了解的史实与文学作品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拓展延申
1.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A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D
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
纪传体
编年体
国别体
通史
3.将史书体例名称与相应的文字阐述进行连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课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这段话不过一百多字,却成功说退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并非过誉。
学习论辩艺术,了解中华文化,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1.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2.整理积累文言词句。
3.背诵课文第三段。
4.选做: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与本篇在论辩艺术上的异同。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