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中学高2023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A. 制造和使用工具 B. 饲养家畜 C. 从事农业耕作 D. 人工钻木取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懂得用火,故选A;“野兽化石”不是北京人饲养的家畜,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北京人从事农业耕作、人工钻木取火,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3. 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A. 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 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 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 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正规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为此“天命”被赋予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尊神转变为周人尊神但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公等部分统治者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结合,而非背离,排除B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图示呈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且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图示无关,排除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并非周代制度,排除C;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并非周代制度,排除D。
5. 西周以前,流行一夫多妻制。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主要影响是( )
A. 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 提高女性地位
C. 削弱贵族特权 D. 增强权力继承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前至西周时期(中国)。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D项正确;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 项;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排除B项;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6.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变革,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提出“仁政”,墨子提出“兼爱”,韩非主张中央集权。这些主张的本质是( )
A. 对自命运的感叹 B.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 对理想社会的构建 D. 对其他学说的批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一时期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些诸子百家提出不同的主张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不同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构建,C项正确;材料中诸子百家的主张不是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他们的主张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他们对社会的思考,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还未实现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不同思想家的不同主张,这些主张不涉及攻击其他学派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改革户籍制度 B. 奖励军功 C. 推行县制 D. 严明法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打击了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损害了贵族利益,B项正确;改革户籍制度、推行县制以及严明法度并不能直接损害贵族利益,排除A、C、D项。故选B项。
8. 有学者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秦朝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 B. 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 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合理性 D. 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意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朝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中国统一的新局面的要求,具有合理性,C项正确;A项并非钱穆主要想说明的观点,排除A项;题目材料不涉及郡县制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没有提及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 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C. 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 “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推恩令。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代,故排除A项;造成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故排除B项;平定诸侯王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越分越小,而且也不能插手政务,由此造成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故选D。
10.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 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 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 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两种途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即修建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即对外交往,关键是“隔”和“通”,即指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项正确;“用制险塞”指的是长城修建,与联络西域、修建驿道无关,排除AC项;‘导途凿空”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与开凿灵渠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11. 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族融合的发展 B.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C.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 政府政策的开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经济得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B项正确;民族融合的发展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重要原因,排除C;政府政策的开明推动江南开发,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如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 )
A. 客观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 B. 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C.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 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洛神赋图》描绘了中国最早的画舫,通过该图可以看出当时木船的结构、规模,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艺具有重要的价值,D项正确;该图勾勒的场景带有虚构成分,并不是写实,排除A项;《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B项;市民阶层形成于宋朝,且《洛神赋图》迎合的是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削弱诸侯国势力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有利于巩固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这都有利于国家统一,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抵御了匈奴侵扰”只是长城的作用,与大运河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唐时期都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促进了南北交流”只是大运河的作用,与长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如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 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 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此类违礼而不违律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的案例;对烈女卫氏此类血亲复仇屈法而伸情,这些案例均反映出唐代司法实践中礼法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明德慎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威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选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的意思,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A.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 宋朝中央的权力强化
C. 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 D. 根本上杜绝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派遣京官出任地方长官,“以文臣知州事”,有效地避免了武将割据称雄之祸,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权力受到压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的相互制衡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杜绝”,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6. 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等级观念的影响
B. 社会管理的需求
C. 征收赋税的需要
D. 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宋代的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出现“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故D正确;等级观念与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无关,排除A;BC都是由D引起的,不是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
17. 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以中原自居。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C. 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减轻 D.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汉族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辽之先,出自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以中原自居”可知,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增强,文化认同增强,A项正确;“因俗而治”指的是对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采取不同的通知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少数民族政权心理上认为自己都是正统政权,有利于其向中原王朝学习,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自身政权,进而加重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辽与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未反映对汉族政治体制的学习,排除D项。
【点睛】
18. 北宋欧阳修等人认为,文人文集中“陈北虏事宜甚多”,一旦“传入虏中”,则“大于朝廷不便”,建议加强对民间刻印文集的管理。于是,皇帝下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加强君主专制 B. 文化影响力增强
C. 强化信息管控 D. 挑动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陈北虏事宜甚多’,一旦‘传入虏中’,则‘大于朝廷不便’”可以看出,北宋政府担心重要信息泄露,威胁国家安全,C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文化影响力增强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挑动民族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9.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
A. 三省六部 B. 郡县
C 宣政院 D. 行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元代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答案选D项。A项开始于隋唐时期,B项出现于先秦时期,C项开始于唐朝,D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0. 唐朝象棋中的“砲”,从宋代开始改为“炮”或“砲”与“炮”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 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B. 宋代出现火药
C. 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唐朝象棋中的‘砲’,从宋代开始改为‘炮’或‘砲’与‘炮’并用”可知,宋朝的“砲”增加了火的属性。结合唐宋之际的时代背景可知,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五代十国到宋元时期战火不断,火药在战争中应用更广泛,所以有了“砲”到“炮”的变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唐朝象棋中的‘砲’”可知,唐代已经有了象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已经发明了火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洋炮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君主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即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四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产生科举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答案】21. 原因:下层士人崛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2. 选官制度:汉朝察举制,晋朝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以考试成绩作为任官标准,有利于公平公正。
23. 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4.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中“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君主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即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可知,下层士人崛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小问2详解】
选官制度: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中“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晋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中“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根据材料二中“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任官依据,有利于公平公正。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中“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可知,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三中“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小问4详解】
废除原因: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四中“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可知,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以来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束缚思想;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点睛】
22.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学的地位几经变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 儒学地位演变示意图
材料三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学梁录》卷十八
(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2)儒学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儒学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著名学者。指出材料二中“b”和“d”段的代表人物。结合材料三指出儒学新发展的原因。
【答案】22. 评价方面:思想;教育;政治。举例:思想方面,提出了“仁”“礼”学说;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政治方面,提出“德治”(或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23. 代表人物:b是董仲舒;d是朱熹。原因: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评价方面: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 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可得出思想方面,根据材料一“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可得出教育方面,根据材料一“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可得出政治方面;举例:本题是说明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思想方面,提出了“仁”“礼”学说;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政治方面,提出“德治”(或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小问2详解】
代表人物: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折线图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b段的人物是董仲舒,d段的人物是朱熹。原因: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中“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可知,宋以来奢靡之风及僭越礼制的现象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点睛】资阳中学高2023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A. 制造和使用工具 B. 饲养家畜 C. 从事农业耕作 D. 人工钻木取火
2.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3. 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A. 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 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 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 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4. 如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5. 西周以前,流行一夫多妻制。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 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 提高女性地位
C. 削弱贵族特权 D. 增强权力继承的稳定性
6.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变革,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提出“仁政”,墨子提出“兼爱”,韩非主张中央集权。这些主张的本质是( )
A. 对自命运的感叹 B.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 对理想社会的构建 D. 对其他学说的批判
7.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改革户籍制度 B. 奖励军功 C. 推行县制 D. 严明法度
8. 有学者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秦朝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 B. 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 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合理性 D. 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9.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 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C. 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 “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10.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 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 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 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1. 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族融合的发展 B.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C.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 政府政策的开明
12. 如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 )
A. 客观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 B. 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C.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 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
13.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削弱诸侯国势力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有利于巩固统一
14. 如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 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特点 B. 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15.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的意思,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A.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 宋朝中央的权力强化
C. 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 D. 根本上杜绝割据隐患
16. 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等级观念的影响
B. 社会管理的需求
C. 征收赋税的需要
D. 城市经济的发展
17. 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以中原自居。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C. 北宋政权边境压力减轻 D.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汉族政治体制
18. 北宋欧阳修等人认为,文人文集中“陈北虏事宜甚多”,一旦“传入虏中”,则“大于朝廷不便”,建议加强对民间刻印文集的管理。于是,皇帝下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加强君主专制 B. 文化影响力增强
C. 强化信息管控 D. 挑动民族矛盾
19.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
A. 三省六部 B. 郡县
C. 宣政院 D. 行省
20. 唐朝象棋中的“砲”,从宋代开始改为“炮”或“砲”与“炮”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 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B. 宋代出现火药
C. 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君主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即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四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产生科举制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2.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学地位几经变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 儒学地位演变示意图
材料三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学梁录》卷十八
(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2)儒学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儒学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著名学者。指出材料二中“b”和“d”段的代表人物。结合材料三指出儒学新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