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0 13: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三·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
编号: 班级: 姓名:
第12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主备: 审核: 时间:2015年 月 日
【明确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情感,丰富语言积累。
3、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态问题。
4、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 戈( )壁滩 无垠( ) 边缘( )
鹭鸶( ) (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萧瑟:
和煦:
干涸:
裸露:
戈壁:
饶有兴趣:
沧海桑田:
广阔无垠:
浑然一体:
3、了解作者和文体。
【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2、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是怎样一番景象?
4、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5、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6、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当堂反馈】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既有真实性又有形象性,请到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进赏析。
1、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困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6、“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拓展提升】
1、如果你是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300字左右)
2、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逝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80字左右)
【课后检测】
精读《“沙漠明珠”珠光渐暗》,完成各题。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为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1.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方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明,水位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对本文的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2.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从全文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第⑦段中“约5公里”、“数十米”、“40毫米左右”、“2480多毫米”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4.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