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吆喝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吆喝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0 13:0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三·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
编号: 班级: 姓名:
第18课 吆喝
主备: 审核: 时间:2015年 月 第 周
【明确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囿于( ) 铁钹( ) 招徕( ) 铁铉( )
荸荠( ) ( ) 秫秸( ) ( ) 饽饽( ) 山楂( )
荞麦( ) 蘸( ) 隔阂( ) 卤煮(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招徕: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秫秸:
可人:
伶俐:
支棱:
卖弄: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随机应变:
3、走近作者。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3、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4、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赏析。
第二课时
【当堂反馈】
1、早、晚、四季各写了哪些吆喝?重点写的是什么
2、吆喝的具体方法有哪些?音韵节奏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3、这些吆喝,吆喝出了老北京人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4、请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除了表达对老北京吆喝的愉悦与怀念之外,还有什么感触?
5、为什么作者在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6、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7、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拓展提升】
1、请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这篇文章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课后检测】
精读陈江熊的《吆喝》,完成各题。
吆 喝
①日常生活的各种声音中,吆喝大概是最令人回味的一种了。
②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带点凄凉的长调:“抽牌——算命!”或者是有些怪腔调的吆喝:“虽——连——虽(修凉伞)!”听到几声吆喝,那种会心,那种感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③各地吆喝的风格颇不相同。北京人比较华丽,萧乾先生文中记叙了一个卖烧卖的吆喝:“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而北京城最简单的吆喝声,也透着花哨:“萝卜——赛梨儿!”你吃过赛梨儿的萝卜吗?汪曾祺笔下昆明的苗族女孩儿的吆喝就朴实多了:“卖杨梅——”“玉麦粑粑——”;山东人的吆喝最简单:“炊饼!”
④吆喝的言辞虽然相互,但腔调上还是有讲究的,不过也没有什么成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每人有每人的特色。我们住的小区,大清早,叫卖的就来了:“卖糖糕!”是个干瘦男人的吆喝,声音高亢短促,最后一个字说了大半个,便戛然而止,非常怪;他老婆却是漫长的:“卖——糖——糕”,转腔转调的,动听多了。最好听的声音还是属于收破烂的女人喊出来的吆喝,虽然是很简单的两句:“纸板——有卖没?可乐——瓶,易拉——罐有卖没噢!”在她口里变得有板有眼,疾徐相间,抑扬有致,变化万方,加上她的音色嘹亮,简直是一首民歌小调。
⑤吆喝的变化,直接记载了生活的变迁。许多曾广为流传的吆喝,不知不觉中消逝了,偶尔想起一两声来,还怪惆怅的。我尤其不能忘怀的是小时候常听到的卖冰棍儿(我们那儿叫棒冰)的和卖油条的吆喝。
⑥那是个城里的姑娘,背着个木箱子,箱子上写着“冰棒”二字,在门口赛场上大乌桕树下娇怯地吆喝:“白糖棒冰三分,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叫得甜甜的、软软的,村民们一下子被吸引过去了。不过是看的多,买的少。那时候大家穷,便是三分也不大舍得花。妈妈疼我们,给我们姐弟几个各买了一支白糖棒冰,去舍不得立刻吃完,剥了纸,把棒冰在碗里,不多会就化了,瓷碗外面还挂了好些水珠。那时候不懂得这是棒冰的低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了,几个人惋惜不已,后悔不早吃,让棒冰水跑到碗外面来了!现在想起当年那城里姑娘卖的棒冰,还有几分真切的意和甘甜。
⑦而卖油条的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儿,干瘦,但很有精神。每天早饭时分,他用一根木棍挑着两个竹篮子,篮子上盖着油纸,里面大半是油条(我们叫天萝色),不多的几根麻花(我们叫油煎),满村叫卖。他的吆喝是带曲调的,自由而欢快:“天萝色来——油煎来——”那是个开心乐观的老头儿,听说他的生活并不幸福,但他的吆喝,却永远是一副欢快的曲调。后来我们离开了小村,再也没有听到吆喝“天萝色”与“油煎”的声音。二十年过去了,那个卖油条的老人不知还在人世否?
⑧时代在改变,沿街叫卖的交易方式正逐渐退出市场。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这些吆喝,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多留心你身边的这些有时让你心烦的吆喝吧,只要用心去听,你会发觉,它们是那么动人,那么富于回味。
1.第②段与①段中的加点词“回味”相对应的语句是: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所起的结构作用是: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4.吆喝既然让人心烦,但为什么又要去留心呢?
5.你曾听到过日常生活中的吆喝声吗?试着写出一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