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
编号: 班级: 姓名:
第23课 马 说
主备: 审核: 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写作背景——韩愈不仅是千里马,而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25岁中进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称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马说》、《师说》等经典诗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
粟( ) 邪( ) 奴隶( ) 执策( )
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说”古代一种_________,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____________,写法灵活,讲究文采。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_______相似。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并填空。
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做“食马者”,将__________比做“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_______的原因,对统治者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内容探究
(1)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
(2)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
示例:
这是一匹遭遇悲惨的千里马,因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主题探究,归纳写法。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千里马 喻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 喻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 喻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当堂反馈】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提升】
1、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2、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课后检测】
按要求默写
1、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3、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__________
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
⑶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
⑷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根据第二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7.全文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的。有人提出:末句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