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
编号: 班级: 姓名: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主备: 审核: 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自主预习】
1.注音:
嗜( ) 硕( ) 叱咄( ) 俟( ) 负箧( )曳( )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绮( ) 容臭( )
烨( ) 缊( )
2.解释词语
致书: 假借:
走送之: 先达:
加冠: 质理:
辞色: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汤: 逆旅:
容臭: 烨然:
缊袍敝衣: 腰:
3、翻译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文中为何写“同舍生”求学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作者是怎样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这种劝说方法有什么好处?
【当堂反馈】
1、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习“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2、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拓展提升】
1.你与宋濂相比,在学习条件与学习精神上,有哪些不同?你得到哪些启发?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课后检测】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解释下列词语。
A.援疑质理:
B.刮目相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 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
B.余幼时即 嗜学 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
C.以 是人多以书假佘 蒙辞以 军中多务
D.未尝稍降辞 色 蒙辞 以军中多务
3.翻译下列句子。
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4.从甲、乙两段所述读书人的故事中,你悟出了哪些读书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三条。
答:
5.按照要求填空。
⑴全文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7.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凤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8.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