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写于 1938 年 11 月,当时日本侵略者连攻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开篇,作者以“假如我是一只鸟”的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紧接着运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向,表达了鸟儿对于土地的深深眷恋,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作者的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诗歌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为情感的抒发蓄势,第二小节是情感的升华和迸发,作者采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作者深厚的热爱。他内心的痛苦越深沉,他对于祖国的热爱也越深厚。
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的学习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太大,有了七八年级关于诵读的指导和积累,对于《我爱这土地》这首较短的诗歌而言,学生学起来并不太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应该能够较容易明确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沉痛、深沉的,也能够判定出本诗的情感是对于祖国的无比深沉的热爱和对于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只是在解析意象的含义时,学生应该能够找出“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意象,但是对于前面的形容词的使用的内涵估计不能太明确清晰地分析出来。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品析作者情感。
评价任务
假如诗人艾青有幸活到了现在,看到祖国繁荣富强的景象,他会写些什么呢?请你模仿本诗的格式,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找到诗歌的意象,并能够分析和解读描写意象的几个修饰语,借此分析文本语词背后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分析本文呈现意象的修饰语的内涵。
2、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导入
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入了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危难关头,诗人艾青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的爱国之情。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初步读出情感。
具体活动:
1、学生自读,2名同学展示,生评价、教师评价
2、学生齐读诗歌,生展示、评价,教师指导评价、教师范读
【过渡语】大家读的特别好,老师也想要示范一下好吗?(教师范读)
有人说,诗歌就是诗人情感的另一种表达,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那这首爱国诗歌中,作者主要借助了哪些形象来表达情感呢?
活动二: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品析作者情感。(预计 20 分钟)
1、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主旨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热爱。(板书)
【解析】
这句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着祖国深沉而挚切的热爱。
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方式来展开,将自己对于祖国深厚的情感加以传达。我对祖国爱的越深沉,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深厚,对于侵略者的愤怒就越深厚。
2、这首诗歌中,你最喜欢或者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请你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
提示:请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明确】具体形象——鸟
“应该”——祖国正处在危难之际,在这个国难当头的紧要时刻,当大部分都在忙着自保或者逃走时,作者并没有离开,而是化身为鸟,固执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应该”一词有作者的责任感在里面,让人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歌唱”——鸟儿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于侵略者的控诉。它没有办法起来抗争,所以只能用泣血的喉咙歌唱,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被侵占的痛苦之情。让人想起杜甫的诗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里的鸟儿指的其实是作者自己。
“嘶哑的喉咙”——鸟儿的声音不是清脆婉转,也不是动听美妙,而是嘶哑,说明鸟儿已经歌唱了很久。它在用这种泣血的方式唤醒国人,一起起来反抗侵略者,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唤醒民众的爱国之心,作者原意做一个先驱者。
“然后我死了……土地里面”——即便我死了,我活着时大声歌唱,死了仍然原意与土地与祖国融为一体,鸟儿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它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执着热爱全部都给了亲爱的祖国,对祖国唱出了一首痴情的绝唱,让人想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明确】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这些词我们把它称作是意象,这些意象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对象前面都加上了长长的修饰语,大家找出来读一读,再试着品析一下。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日本侵略者正在欺凌霸占我们的国土,让人气愤、悲痛。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河流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但它是悲愤的,其实正是在暗指涌动在人民心中的气愤和愤怒像滔滔河流一般奔涌不息、一刻也没有停止。
这无休止地吹刮着我们的激怒的风——风,跟河流一样,也同样指的是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永远和无休止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这种情感并非突然兴起,而是长时间存在的。激怒和悲愤一样,也表达了人民心中波涛汹涌的悲愤情感。
和那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希望和光明,预示着人们随时准备着为了自由和革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表达了人民对于光明、自由和希望的向往。无比温柔,与前面的永远汹涌……以及无休止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人民对于自由和和平的期待越是无比深厚,就对侵略者的暴行无比愤恨。
【过渡语】明晰了这些修饰词的内涵之后,我们对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那我们试着再读一读这首诗歌,将自己化身为作者,化身为鸟儿,将这种沉重的深沉的爱国情怀读出来。
具体活动:学生再读诗歌,展示交流
(三)评价任务
假如诗人艾青活到了现在,看到祖国繁荣富强的景象,他会写些什么呢?请你模仿本诗的格式,尝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