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运输》课时同步练
【夯实基础】
1.下列各项中,会显著降低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的速率的是( )
A.细胞内能量不足
B.细胞外药物影响膜蛋白结构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上升
D.细胞内O2浓度下降
2.某细胞对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如图所示。如果细胞膜外侧物质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内侧,则发生①过程;如果细胞膜外侧物质的浓度小于细胞膜内侧,则发生②过程。下列关于该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运输方式为渗透
C.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D.转运蛋白转运时需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3.氧气透过人体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血液的过程是( )
A.全部为协助扩散
B.大部分为自由扩散,少部分为协助扩散
C.全部为自由扩散
D.少部分为自由扩散,大部分为协助扩散
4.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颜色会( )
A.变深 B.先变深再变浅
C.变浅 D.先变浅再变深
5.将马铃薯块切开,在切面上挖个凹穴,穴内(a)外(b)分别放两种溶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 g/mL的蔗糖溶液,开始穴内外液面一样高。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是清水
B.b处是蔗糖溶液
C.c处细胞失水
D.d处细胞液浓度大于c处细胞液浓度
6.下列各项中通过质壁分离的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成熟细胞的死活
B.能发生渗透作用
C.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小
D.原生质层的组成
7.将人类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结果如图。依照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判断外界溶液的初始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丙>丁>甲>乙 D.丙>乙>丁>甲
8.将人的红细胞置于甲、乙、丙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形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溶液中均发生渗透作用
B.丙溶液浓度>甲溶液浓度>乙溶液浓度
C.一段时间后,丙溶液中细胞内外水分子的相对数相等
D.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涨破的乙细胞的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
9.下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图中S1为30%的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30%的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A漏斗中溶液液面上升速率逐渐下降
B.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C.装置A渗透过程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方向是S2→S1
D.装置B中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液面相平
10.下列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口腔上皮细胞来观察质壁分离
B.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失水皱缩
C.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吸水涨破
D.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的结果
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B.实验材料换成黑藻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C.实验步骤中吸水纸的作用是吸去多余的蔗糖溶液
D.该实验中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水分子的双向运动
12.下列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①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②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③蔗糖溶液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④水分子通过液泡膜
⑤水分子通过细胞的原生质层
⑥暂时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后变得挺直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⑥
13.某同学用玻璃槽做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甲、乙两槽间的隔板中央圆圈处为玻璃纸(允许单糖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甲槽加入清水,乙槽加入等量的饱和麦芽糖溶液,一定时间后,乙槽再加入一定量的麦芽糖酶(注:麦芽糖酶可以催化1分子麦芽糖水解为2分子葡萄糖)。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加入麦芽糖酶前甲槽内水的体积减小
B.加入麦芽糖酶后乙槽内液体的体积增大后减小
C.两槽内液体体积最终相同
D.加入麦芽糖酶后在甲槽内能检测到葡萄糖
14.下列关于被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B.只能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C.都不需要转运蛋白
D.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15.研究表明,水分子可以较快通过水通道蛋白出入细胞且不需要消耗能量,而甘油分子难以通过水通道蛋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通道蛋白对物质具有选择性
B.一种物质可能有多种跨膜运输方式
C.水通道蛋白作用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D.水通道蛋白结构改变后功能也可能发生改变
16.透析袋通常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现将3%的淀粉溶液装入透析袋,再放于清水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0 min后,会发现( )
A.透析袋胀大 B.试管内液体浓度减小
C.透析袋缩小 D.试管内液体浓度增大
17.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以自由扩散方式和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 )
A.甲物质的运输被促进 B.乙物质的运输被促进
C.甲物质的运输被抑制 D.乙物质的运输被抑制
18.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A中,盖盖玻片时,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将另一侧轻轻缓慢放下,这样操作可以防止出现 。
(2)步骤B用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 。
(3)如果将伊红加入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则步骤D观察到的红色区域的边缘是原生质层中的 结构。
(4)某学生在进行F步骤观察时,发现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最可能的原因是 。
【能力提升】
1.将甲、乙两种植物的块茎切成形状、大小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0.3 g/mL蔗糖溶液中,绘制的失水量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图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B.由图推知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
C.4 min时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
D.8 min时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达到平衡
2.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需要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B.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
C.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只通过水通道蛋白失水
D.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中水相对含量有关
3.将家兔红细胞甲、乙、丙分别置于三种不同浓度(a、b、c)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箭头方向表示水分子的进出,箭头粗细表示水分子出入的多少,已知实验前甲、乙、丙细胞内部溶液浓度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三种溶液浓度 aB.当甲细胞达到平衡后,细胞内部液体浓度甲>乙
C.若丙换成洋葱表皮细胞,则其会涨破
D.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
4.下列关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细胞去除膜蛋白后水的运输速率降低
B.细菌具有细胞壁,可以用它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C.水分子以易化扩散的形式进入细胞时不与通道蛋白结合
D.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伸缩性的差异是发生质壁分离的重要条件
5.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浸润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1 min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会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
6.如图所示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油以该方式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B.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运输该物质的蛋白质难以运输其他物质
D.该过程的运输速率与膜两侧浓度差完全成正比
7.猪的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猪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于0.9%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8.(不定项)水通道蛋白能使水分子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通道蛋白不能协助氨基酸进入细胞
B.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C.一种物质可能有多种跨膜运输方式
D.加入蛋白质抑制剂会提高水通道蛋白跨膜运输水分子的速率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5BACCD
6-10DDBCD
11-17BBCCCAD
18.
(1)气泡
(2)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
(3)细胞膜
(4)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能力提升】
1-7BCBBACC
8.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