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那么写作也是相同的,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中心思想也会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那么如何突出文章中心呢?
同学们,生活处处需要交流,如果你说话没有重点会怎么样?
和你交流的对方就接收不到你要表达的意思,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我们如何做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呢?
当你要转述一段话或者要表达什么东西的时候,先把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先讲中心思想,后面再补充说明,或者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学习目标
1
写作指导
2
范文示例
3
写作实践
4
1. 明确什么是中心,认识中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 结合所学课文,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
3. 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学会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目标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王夫之
“意”,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即“中心思想”,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
一篇文章的中心就如一支军队的元帅,一个军队没有元帅将会成为乌合之众,一篇文章没有中心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写作指导
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填写下表。
课文篇目 文章中心
《猫》
《动物笑谈》
《狼》
通过记述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告诉人们,仅仅依靠一点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得出结论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随意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通过记述作者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反映出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表现了作者对动物、自然的热爱及对生命的尊重。
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围绕中心写作
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的内容
对选定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剪裁和加工,安排好先后的次序。
《春》
“春草图”“春花图”
“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
中心:赞美万物勃发的春天,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猫》
第一只猫天真活泼、第二只猫更有趣、第三只猫忧郁懒惰,第三只猫的死亡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和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呢?
1. 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写作素材串联起来,它是作者行文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散文作者在组织文章结构时,必然选取一个或多个线索,把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联缀起来,使“形散”的素材成为一个“神聚”的有机整体,这样更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线索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以事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为线索
以游踪为线索
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例子呢?
《猫》
围绕着猫带给人的情感波澜这一线索,叙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叙述清晰,不蔓不枝,有效地突出了猫的命运带给“我”和家人的情感冲击。
《走一步,再走一步》
围绕着“我”小时候爬悬崖这一线索,叙述了“我”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爸爸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得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化大为小,逐一击破的感悟。
以感情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围绕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地点的变化为线索,叙述了对百草园的自由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回忆。
以地点为线索
2. 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能强化中心的内容,不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着意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甚至删去。
写一件事
从事件的发展上说,事情的起因、结果一般要略写,经过部分一般要详写;从文章的结构上说,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一般要略写,正文部分要详写。
这样,既能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也能突出中心,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开端 屠夫晚归遇狼跟随。
发展 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
高潮 屠夫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
结局 屠夫暴起杀死两只狼。
突出中心:通过对屠夫与狼的斗智斗勇这一故事的描述,表达对屠夫勇敢无畏精神的赞赏,而对狼“貌似”聪明的“变诈”的不屑与耻笑。
略
略
详
略
养猫的经历 家人情感态度 详略
从隔壁要来了一只新生的猫,很活泼,我们很喜爱它,后来病死了。 很受喜爱
从舅舅家要来了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很受家人的宠爱,后来却丢失了。 很受家人宠爱
在门口捡了一只流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大家不喜欢这只猫,并冤枉它咬死了家中养的鸟,还打了它,它后来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略
略
详
3. 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开门见山
《雨的四季》
作者开篇即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其后围绕这一中心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的雨不同的形态、“性格”。在文章开头,点明中心,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卒章显志
《狼》
文章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经过,结尾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结尾,意在表明狼虽然贪瀛凶恶,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在文章结尾: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人以启迪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
抑扬对比
《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先写阿长迷信、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再写她为“我”买来《山海经》,表达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怀念长妈妈的思想感情。
以小见大
《散步》
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中蕴含着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丰厚的内涵,主旨耐人寻味,使读者从中领受教益。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件小时候爬悬崖的小事,以小见大,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逐一击破,最终战胜它。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加入描写
《秋天的怀念》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些细节的加入,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爱的艰难与伟大,更加突出了中心。
《秋天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此处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的变化,表现了母爱的力量,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细腻入微的描写能丰富人物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共鸣,更好地表情达意,突出中心。
范文示例
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
我的
书包
我和
书包
我是
书包
提示:
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3.“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主人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书包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个拉杆书包。
大约在一年前,我来到了小主人的家里。我有两个大轮子,一个外拉链袋,两个装水杯的袋子,一 个主拉链袋和一个的拉杆,我的“皮肤”印有星空的图案和SPACE的字样。
在我的小主人还未开学的时候,我常听前辈说装书这项工作的艰苦和他年轻时的光荣事迹。我那时觉得不就是装装书的事儿吗,有什么“艰苦”可言?
抓住事物的细节。
作者善于抓住细节,从书包的组成部分、外观两个方面进行
描写,读来具体可感。
好吧,好吧。我承认我当时想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每天晚上,小主人把一大堆沉甸甸的学具袋、教科书塞进我的“肚子”里,压得我喘不过气儿来。第二天一大早,还未等我苏醒,小主人就拖着我下了楼。还没等我缓过神儿来,小主人就用绳子把我绑在了电动车的车筐上。虽然我也明白这是为我好,防止我从车上掉下去,但实在是太难受了,我感觉五脏六腑都快被挤出来了。
过渡自然,承上启下。书包先是对“前辈”的经历不以为意,承接了上文;再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让读者好奇是什么改变了它的想法,设置了悬
念,开启下文。
你们知道吗?我还经历过两次“手术”呢!大约在几个月前,小主人去上卫生间,把我放在门口。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哪里让人看着不太舒服,以至于得罪了“淘气包”之流,一位同学坐在我的“脖子”上,把我的“颈椎”给弄断了。那种感觉,别提有多疼了。好在小主人家有一位医术高明的老医生,给我打“钢钉”,上“夹板”,缠“绷带”。虽说没有原来健壮,但至少我能拖着身子挪步了。直到最近,又换了一次骨架,我才彻底恢复了,但我现在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将书包的拉杆想象成颈椎,将修理拉杆的过程想象成手术过程,读来妙趣横生。
现在的我只能拖着沉重、疲惫的身躯,硬挺着上岗。进人教室,躺在桌兜里,是我难得的休闲时光。这时候,我总会和其他书包拉家常。当说起艰辛的经历时,我的心就像蒙上了一层阴云,无尽的委屈像是从天而降的酸雨,落在心中干涸的土地上,这土地却别无他法,只能一股脑儿咽下去。
亲爱的小主人啊,请让我轻松一点儿吧!
卒章显志。
结尾将“委屈的泪水”比作“酸雨”,生动地表达出书包希望小主人让自己轻松一点儿的美好愿望。
点评: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书包,是我们朝夕相处的伙伴,是读书上学时最亲密的“战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作,通篇紧扣题目,略写“我”来到小主人家的经过,详写“我”被小主人拉着、绑着去上学,以及做了两次“手术”的经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语言生动,流畅自然。本文语言活泼生动,诙谐幽默,如“打‘钢钉’,上‘夹板’,缠‘绷带’”,读来一气呵成,流畅自然;“无尽的委屈像是从天而降的酸雨,落在心中干涸的土地上,这土地却别无他法,只能一股脑儿咽下去”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书包的心理活动。
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
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餐桌前的谈话
大红春联烟花鞭炮压岁红包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这个年味浓浓的春节里,对我来说最不可缺席的,却是每年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
我和爸爸妈妈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饭边观看节目。电视上的参赛选手,一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自信大方,唐诗宋词倒背如流,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让人为之叹服。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作者开篇切入文题,写出春节里最不可缺席的是每年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
我对一起看电视的爸爸妈妈说:“这年头还能对诗词有这样的热情,愿意把时间用在诗词上的人还有多少啊?”爸爸笑了笑,望向窗外。我顺着爸爸的目光望去,路上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嘈杂的车鸣声混杂一片。“是啊,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精神浮躁,沉溺于物质享受,哪有时间、兴趣来欣赏诗词呢?”爸爸说。
我将视线转向电视上的主持人,“我太佩服董卿了,听她主持节目真是一种享受,句句都是经典,段段都是满分作文。不知要付出何等努力,才能像她一样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对诗词烂熟于心,运用自如。”
语言平实,蕴含生活哲理。
爸爸、妈妈平实的语言蕴含生活哲理,启迪读者感悟中华文化。
妈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说:“有一些人,不会去追求太多的物质上的满足感。因为他们内心清净,优雅从容,他们会从书本中找到一种滋养身心的力量。他们读诗品诗,追寻先贤的足迹,用心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台上一位快递小哥和一位警察刚比完飞花令,爸爸大呼过瘾:
“你看,喜欢诗词的人不分职业,不论男女老少,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而且只要你真正热爱,足够坚持,都能有机会登上这个舞台。”窗外,树叶在晚风中奏响夜的乐章,栖息在枝头的鸟披着莹莹月光。这一刻,我的心静了下来,隐隐体会到何为“人间有味是清欢”。
佳肴虽丰盛,却不及诗词让人心中留香;餐桌前的谈话虽简短,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里,不妨读读诗词吧,让我们与千年前的古人展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心灵在历史长河中得到浸润和滋养,让生命充满诗意的芬芳!
直抒胸臆,发出号召。
餐桌前的谈话引起“我”的思考,由此发出了读诗词的号召,深化了文章主旨。
点评:①选材新颖,不落俗套。作者通过餐桌前的谈话表现对当下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一些思考,希望人们远离浮躁,静下心读诗词,让诗词滋养心灵,让生命充满诗意的芬芳。
②运用环境描写,增强文章表现力。作者用“路上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嘈杂的车鸣声混杂一片”的环境描写暗示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精神的浮躁,用“树叶在晚风中奏响夜的乐章,栖息在枝头的鸟披着莹莹月光”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在诗词熏陶下心灵的宁静,两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反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写作实践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