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东坡肉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找生字、读准音解( )衣 竹柏( )
遂( )至 未寝( )
藻荇( )( )jiěsuìqǐnbǎizǎoxìng(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把握节奏名家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解释字义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寻找
高兴地想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觉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四)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四)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研读及赏析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答案:闲。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入夜即睡,闲也;
②欣然起行——见月色美好,愉快地起行,闲也;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看竹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乌台诗案)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乌台诗案返回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湖州谢上表》和此前所作诗句内涉及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4个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
① 从文中语句可见
“欣然”——内心的喜悦、闲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寓情于叙,融情于景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②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超链接)
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
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
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官海浮沉返回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达。
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林语堂评苏轼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结语心里很开阔,没什么杂念
廓然:空旷的样子通达乐观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背诵
1.请收集: 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王水照《苏轼传》(详细介绍苏轼的人生与创作)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文侠小说)
四、作业布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月光如水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经典的句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 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静动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