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21: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孤独之旅》说课+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分别是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的角度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穿插大量的环境描写投射主题、烘托人物形象。本课为长篇小说的节选,近4000字的篇幅,逐点逐句分析法难以在一个课时里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运用“长文短教”的教材处理技法,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片段细读,深入课文,品析人物,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二、说学情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说,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长河的必修课。
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本单元已经系统学习了两篇小说的教读课,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他们对于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把握方面还有待加强,对小说的独立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学生学情,以及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和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我设立了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一)通读全文,梳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二)分析心理描写的语段,把握人物形象。
(三)揣摩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于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脉络和主旨体现,与此同时,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所以我将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梳理心路历程,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难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学案导读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指导法。自读课文应坚持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的原则,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原则,略读为主、精读略读结合的原则。我将学案导读法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预设的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作者以及作品背景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播放音乐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教学环节进行之时,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二) 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当前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设计了课前学案,学生独立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作品背景、故事情节等,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
2、合作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孤独之旅”的含义、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独立完成,需要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完成。有效的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教学单一化的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流程
(一)音频导入,创设情景
播放《小小少年》的歌曲并展示部分歌词,并分享部分歌词: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少年的你,在成长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了烦恼和忧愁呢?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今天,让我们追随少年杜小康的成长足迹,看一看他有什么烦恼?一起去了解、感受他的成长之旅吧。
通过音频导入、分享交流烦恼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完成教师预设的几个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究,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把握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说一说“孤独之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一说杜小康是一位怎样的少年?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一-茫然, 恐惧;到达芦荡时一害怕, 胆怯;安顿之后一感受孤独; 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一坚强。通过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他的人物形象也就凸显出来了。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三)片段赏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赏析课文高潮部分-暴风雨中找鸭的三个片段,体会写景状物的作用。
片段一: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片段二: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 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片段三: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 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 -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教师提出要求:分组赏析,每组自选个片断,独立思考,同桌同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增加美感, 设置情景,以辽阔水乡为背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表现象征主题。
(四)拓展延伸
纪伯伦: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曹文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 和朋友分离 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 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的主旨。
(五)课后作业
1.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课外读一读《草房子》,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有了怎样的经历。
读与写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并热爱生活。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我秉持着这种理念设计本文的板书。《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横纵坐标构成主板书,其余内容补充在副板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