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文 年级 二 课题 15.八角楼上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2.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将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二、学业要求 1.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愿意向他人讲述读过的故事。 2.喜欢阅读故事,并与他人讨论。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主题是“革命先辈”。课文《八角楼上》讲述的是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引领学生感受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八角楼上》结合插图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本单元的课文有鲜明的主题教育意义,讲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主题教育意义的把握,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要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第二,可以适当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但要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握好适切度,切忌补充太多、太深。 第三,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理解的困难。如,利用前后学习内容的关联,帮助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一定的认知;借助图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了解故事内容。
【学情分析】 《八角楼上》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事迹,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课文配有插图,图中毛主席身穿单衣,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笔,左手轻拨灯芯,眼睛凝视着灯火陷入沉思。背上披着的薄毯已经滑落,他却毫无察觉。插图题为“不灭的明灯”,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赞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插图为学生体会主席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提供了凭借。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挑战性目标:我能通过“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重难点)
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第1自然段中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毛主席住的地方。 “星星之火”既指清油灯的微小的灯光,也指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就如星星之火,有旺盛的生命力,终将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凝视”就是专注地看。 “光辉著作”:毛主席在这盏油灯下写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像明灯一样照耀着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导学 我能通过“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观察毛主席夜晚工作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自学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第二句话,将“每当”换作“当”对比朗读,体会“每当”意在强调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如此。 2.学习第2自然段,图文对照,从三个角度理解感悟,体会毛主席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1)关注时间“寒冬腊月”。联系生活经验想想腊月时天气怎样,自己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对比毛主席的穿着,“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体会当时条件之艰苦。 (2)关注照明工具“油灯”,体会当时环境艰苦。 (3)关注毛主席的神态。借助插图仔细观察,发现毛主席在专注地看着灯火,陷入深深的思考。 1.简单给学生讲讲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是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2.学习第2自然段。 关注照明工具“油灯”。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当时环境的艰苦。
互学 1.借助插图,联系下文,理解“星星之火”。 2.结合课后第二题,借助插图说说“凝视、沉思”的意思。 3.联系上文“文章”,了解“光辉著作”的意思。 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为什么毯子滑落下来毛主席都“没有察觉”,进而体会毛主席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
评学 1. 试着说说毛主席在那个夜晚是怎样工作的。 (1)出示句式:“毛主席穿着……,披着……,坐在……”“他右手……,左手……” (2)出示词语“凝视、沉思、滑落、察觉” 2.对照插图,抓住主要词语复述课文。 3.带着自己的感受重点朗读第2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重点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毛主席日夜辛苦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贡献。
【板书设计】 15.八角楼上 夜幕降临 → 光辉著作 (胜利)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