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06: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第一次提出了“碑学“帖学"的概念,对碑的推崇达到顶峰。尤
高三语文试卷
其是康有为“魏碑十美”之说一出,激起世人及后人的反驳与批判,纷纷提出不该尊华抑帖,应当
碑帖融合。
碑帖融合这一审美趣向黄穿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于清代晚期,到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考生注意:
如民国时期出现的沈曾植、郑文炉、曾熙等著名书家,在碑体行草书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一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创作思想也是民国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摘编自赵琳、王雨微《书法风格的中和之美》)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派字体呈现阳刚之美,帖派字体呈现阴柔之美,晚清时期碑派比帖派更受推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B.帖派取法于墨迹与刻帖,表现出纵向的连贯与气息,笔法夸张多变,面貌多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C.在明朝及清代前中期产生的碎帖融合思想,还处在一种无意识、非自觉的萌芽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D.作者认为,在南北朝时期一些人就有了融南北之风的意识,且中和之美成为审美主流。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认为,碑和帖的美学实质是线条的阳刚之美和阴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之美的区别,这是由美学理念的不同造成的。同时,人们将碑与帖结合,以此作为表现形式的审
A.文章开篇即点明要阐释的中心话题一碑帖融合形成的“中和之美”。
美目标一中和之美。
B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将碑派与帖派相比,比较一者的差异.

晚清时期“碑派”和“帖派”被用来命名不同风格的流派,《广艺舟双楫》中又有“碑学”“帖学”
C.第五段列举阮元等人的观点,论证了碎帖书学理论为碑帖融合奠定了基础。
之分,将学汉魏六朝碑版的书法流派称为“碑学”,将宗法晋唐以来名家墨迹和法帖的书法流派
D.文章采用了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要论述了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称为“帖学”。谈到碑派书家,其所取法的碑版墓志书迹就会自然而然地步及写手与刻手的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系,有时书丹者与刻手并非一人,刻手的水平有时也会参差不齐,技艺辮湛之人直接奏刀刊刻斩
A碑版墓志书迹的优劣与刻手的技艺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与书写者也有关。

钉栽铁,点画方整采孜、古朴峻厚,经过后天风化侵蚀,便自然天成,颇具“金石之气”。在南北朝
B.书法中和之美是人们在书法方面追求的审美目标,是碑帖融合思想的表现形式。
时期,碑版所呈现的字体正处于隶变阶段,有种未经雕琢的古朴与天然之美。墨迹与刻帖作为
C.碑帖融合是人们追求个性、追新幕异的结果,也是人们寻求学书创新的结果。
帖派的取法对象,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为笔意柔美流杨,“书卷气”十足。帖派书家更突出纵向的
D.碑帖融合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其形成的中和之美依然影响着书法美学的审美。
连贯与气息。传统帖派拥有成体系的运笔法则,然而碑派用笔无定法,笔法更夸张多变,从而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成不同面貌。与帖派相比,碎派章法上的不足便是字与字之间缺乏时门性与牵丝映带。与此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时,文人士大夫作为帖派书法的主体,也难免有谄媚糜烂以及程式化的弊病,碑派的粗犷豪迈正
远古人类是怎样与自然相处的?他们如何获取、利用资源?多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多个
好可以弥补帖派的软弱之气。
重要遗址开展研究。伴随着考古科技手段与理论的不断进步,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采,让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过“古质今妍”一词、如果将质与妍结合,就会呈现一种新的审美理
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念一中和之美。笔者认为碎帖融合思想就是书法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碑帖融合审美思想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距今约三百万年前到
形成于清代晚期,虽然在明朝以及清代前中期已开始萌芽,此种审美趣向是追求个性、追新幕异
一万年为止。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重要
的必然结果,但尚未提出碑学、帖学的理论,仍然是一种无意识,非自觉的状态,书家已在帖学的
的研究材料.早在1920年,我国甘肃庆阳北就发现一批打制石器,包含一件石核和两件石片。
取法中发现其局限性,寻求新的学书道路
尽管在发掘过程中,对具体层位、伴生物等均无详细记录,对此开展的学术研究有限,但这一发
直至清代晚期,随着考古金石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理论的提出,众多书家更加倾向于兼具碑
现拉开了我国旧石答考古研究的序幕。
帖刚柔并济的中和之美,这一思想逐步成为审美主流,影响延续至今。清代早期碑学倡导者未
在我国,系统的石器研究开始于北京周口店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在推动中国旧石器时代学
曾提及皇家墓志,皇家墓志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书家发现并重视,如能在碑学盛行之时就将墓
术队伍的建立和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第一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我
志纳入视野,就不会有阮元的“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的理论。后来吴玉如先生的“六朝无门
国著名考古学者裴文中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发掘工作,他创造性地设计了石英
南北”和沙孟海的“南北不分派别”也证实了这一点。以此笔者大胆推断南北朝时期一些书家就
和砂岩的模拟打制实验,并通过与发掘的材补进行对比、考察了古人类在石器加工中对砸击技
萌生了融南北之风的意识。
术的使用。
不可否认的是碑帖书学理论的提出,使碑与帖的问题进入大众视野,将碑学研究推向高潮,
裴文中于985年出版的《中国猿人石器研究》一书,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经典之
以此为书家的碑帖融合莫定了基础。阮元将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在他看来,北碎胜于南帖,因此
作,是打制石器类型研究的一个范本。
大力推崇北碑。这直接导致后来包世臣作为一个有力的践行者提出“尊抑帖”,主张学书当学
我国著名考古学者贾兰坡于1931年到周口店遗址协助裴文中发掘第一地点,并在裴文中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24-155C·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4-155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