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百年孤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提炼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推知作者写作意图,分 析本小说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交流上节的课后学习任务,了解书名《百年孤独》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写 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对作品寓意的挖掘。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老师导入: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通过上节课的研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到了作者 是在借一个家族的“孤独 ”来揭示一个社会问题,那是怎样的问题呢?就这 一点,我们进行本节课的研习。 2.学生交流学习任务情况: 老师引导:我们先看看大家对上节课后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任务一:作者说:“何塞·阿尔卡蒂奥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而奥雷里 亚诺们则否 ”。从原著中挑出这些人名,看看他们属于家族的哪一代,各有怎 样的归宿,围绕《百年孤独》的含义为布恩迪亚家族编写一个简要“族谱 ”, 包括代别、姓名、身份及归宿。 语文能力提示:理解题意。把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物进行提取,
按照“百年孤独 ”的含义进行筛选,按照代别进行排列,列出姓名、身份, 归宿。 学生交流“族谱 ”的整理,示例是: 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的创建者。由于他的精 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被视为精神失常,被家 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第二代: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曾与人同居生子,最后不 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但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老二奥 雷里亚诺,参加内战升为上校,年老归家,以做小金鱼度日,一直到死。 第三代: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 雷里亚诺·何塞。前者后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 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参军,热恋姑母,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是阿尔卡蒂奥与妻子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生下的一女两 男。两个男孩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孪生子。阿尔卡蒂奥第二, 劳工领袖,因诉说亲眼所见的大屠杀而被认为神志不清,在研究吉卜赛人带 来的羊皮卷手稿的房间里一直到死。 第五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靠变卖 家业为生,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第六代:梅梅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爱上了姨妈阿玛兰妲·乌 尔苏拉,恋人产后死亡。破译了羊皮卷文字。 第七代:乱伦关系出生的孩子, “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 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 ”,被一群蚂蚁吃掉。 老师提示,归纳思考: ①这些人物的归宿有什么共性? 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在“孤独 ”中离世。 ②一个家族七代都没能摆脱孤独的命运, 可见“孤独 ”之长久。“马孔多 ”这 样一个曾经是世外 桃源式的小镇,为什么会让一个家族遭遇了“百年孤独 ”?是遗传因素造成 的,还是环境闭塞使然? 老师引导:我们看看上节课的课后学习任务能否帮助我们解答。 任务二:思考上节课后第二个学习任务:假如把“马孔多 ”作为一个文 化遗址,需要在入口处设立一块介绍牌,请依据小说内容给“马孔多 ”写一 段 150 字左右的介绍文字。如何介绍“马孔多 ”这一地方? 学生交流示例: 马孔多是由一个家庭为了躲避厄运纠缠,经过两年多的跋涉落脚后创建 起来的小镇。小镇初始,林茂鸟鸣,环境幽然;人际和谐,民生安泰。由于 吉卜赛人带来了科技产品,特别是商道打开之后,迎来了各方客人,小镇逐 渐扩展成繁华的城市,香蕉公司来了,火车来了,这座曾经的小镇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情欲、利益、战争、屠杀等混乱充斥于街巷,任何人已经无 法拯救,最后在飓风中消失了。 老师引导,语文能力提示:以地名的视角概括整合主要信息,用说明为 主的表达方式介绍表述对象。 辨析:变换要求为“推荐游览 ”文字,写法会有怎样的变化?应融入目
的地的可观赏性特点。 思考:这样繁华热闹的环境为什么还会产生“孤独 ”呢? “孤独 ”有两种状态:处境无同伴,心灵无依靠。原来偏僻、闭塞的“马 孔多 ”开放之后繁华了,但创始者痴迷于外面的科技文明,观念超前,做事 偏执,不被众人理解和接受——没有同伴;加之迎来的是恶性发展:利益至 上,情欲充斥,派别纷争,战争迭起,马孔多的后人们忘记了初始时期的纯 朴和善意,任性行事,陷入了迷茫无助的泥淖, 以致背离人道,成为情感和 心灵的“孤独者 ”——心灵没有依靠。换个角度说,是异域文化和土著文化 的冲突所致,西方文化代替了本土文化,“马孔多 ”虽然还在,但是民族的精 神家园没有了,因此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 ”就不足为奇了。 老师提示任务三:思考讨论:小说以“马孔多 ”被飓风卷走而结束,那 么作者是愿意马孔多留下来,还是希望它永远消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所在? 展示资料一:作者出生环境。 加西亚 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 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 ”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 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 之激化。1928 年,也就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 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 孤独、萧条的地方。 加西亚 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马尔克斯 伊瓜兰是受人 尊敬的老自由党人。外祖父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 展示资料二:《拉丁美洲的孤独》片段。 我斗胆认为,是拉丁美洲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的表现形 式,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极大关注。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 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 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 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 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拉丁美洲不情愿、也没有理由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此外也不会去幻想 西方国家能打心眼儿里支持我们独立、独特的发展计划。历史上众多的战乱 与伤痛,源于世世代代的不公和无休止的苦难,而非千里之外的诡计阴谋。 瞧,我们有多孤独!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 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 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 师生交流: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作者是满怀着一种历史感和对传统的 复杂感情来完成创作的。是在用艺术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的。我们逐步明 白了作者的意图: 《百年孤独》 以马孔多镇为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从马孔多小镇的开拓、发展、衰落,折射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一 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探讨了拉丁美洲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落后、涣散以 及外来文化的入侵带来了本族文化的混乱。作者以生动、富于幻想的笔触,
勾画出这片神奇大陆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生 活,深入揭示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特征——“孤独 ”,小说因而成为一部气势 恢宏的史诗性作品。 从这个角度看,马孔多被飓风卷走,“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 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是作者的愿望,因为只有结束这样的历史,全体人民都 团结起来,心心相印,消除“孤独 ”,才会换来拉美地区的真正文明和先进。 3.老师提示课后学习任务: ①再读课文,举例分析隐喻、象征手法在本文中是怎样使用的。 ②从课文中找出具有奇幻色彩的文字,并联系学过的中外文学作品,比 较说明这种现象的独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