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精讲课件(苏教版)(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精讲课件(苏教版)(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9 17: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全身各处
全身各处
细、薄、最慢;物质交换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近心端
远心端
血管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上房下室,左右相反, 室连动,房连静
左心房
肺静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
主动脉
右心室
肺动脉
房室瓣
动脉瓣
瓣膜
控制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
防止血液倒流倒流
心脏
心率和脉搏
1、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叫做心率。
2、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即动脉脉搏。
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分。儿童的心率一般高于成年人。
心率和脉搏
亮亮很疑惑的说“妈妈,我的头部受伤了,在手上打点滴就能治好病吗?”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能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并说出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3.能说出血压的概念
一、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哪几部分?它有什么功能?
二、什么是体循环和肺循环?
三、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后血液成分有什么变化?
阅读课本53-55页,完成下列问题:
一、血液循环
组成: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
功能: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
循环系统
二、体循环、肺循环
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
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肺部毛细血管网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腔静脉
结合看的视频和以下图片,讨论:血液循环的路径是怎样的?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肺部毛细血管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肺动脉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
组织细胞
外界空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体循环
动脉血
静脉血
肺循环
静脉血——
血液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动脉血——
血液含氧较丰富,颜色鲜红
正常值:
概 念:
收缩压为:12(90mmHg)—18.7(140mmHg)千帕,
舒张压为:8(60mmHg)——12(90mmHg)千帕
测 量:
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三、血压
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
舒张压
18.7 / 12 千帕
表示方法: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肺部毛细血管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肺动脉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
组织细胞
外界空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体循环
动脉血
静脉血
肺循环
1
2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肺部毛细血管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肺动脉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
组织细胞
外界空气
CO2
O2
CO2
O2
动脉血
静脉血
O2
CO2
肺泡
静脉血
动脉血
血压
正常值:
概 念:
收缩压为:
12(90mmHg)—18.7(140mmHg)千帕,
舒张压为:
8(60mmHg)——12(90mmHg)千帕
测 量:
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6、血压
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
高血压
18.7 / 12千帕
表示方法:
舒张压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二、基础检测
1.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时,看到一条血管中红细胞成单行通过,该血管为(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主动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判断依据是( )
A.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血液中氧气的含量
C.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向 D.血液的流速
3.护士给进行静脉注射时,常用压脉带扎紧上臂。这时会发现压脉带的远心端静脉积血膨大开始突起,这说明( )
A.静脉的分布都比较深 B.静脉内的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
C.静脉管腔大,管壁弹性大 D.静脉血管内没有瓣膜
4.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5.心脏左心室的壁最厚,其正确解释是( )
A.左心室接受全身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 B.左心室接受来自肺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
C.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肺部,收缩力最强 D.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收缩力最强
6.心脏的功能主要是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 )
A.血液 B.养料 C.动力 D.场所
7.左、右心室射出的血( )
A.都是动脉血 B.都是静脉血 C.分别是静脉血、动脉血 D.分别是动脉血、静脉血
8.体循环的起点和肺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右心房 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左心房
9.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通在一起的器官是( )
A肺 B心脏 C肝脏 D主动脉
10.老李的病历卡上记载的血压值为19/14kPa,那么老李的血压情况是( )
A低血压 B正常 C高血压 D无法判断
D
C
D
D
B
C
11. 下图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体循环的途径是: → →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当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毛细血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 构成,管腔只能允许 呈单行通过,有利于进行 ,最后回到心脏的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 血变成 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 ]→[ ] →肺部毛细血管网→[ ]→[ ],经过肺循环,血液由 血变成 血。
(3)血液流经消化系统后,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此时血液由 血变成 血,由此可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需要消耗 。其中一种物质葡萄糖,将首次到达心脏的 ,并 次经过心脏。
左心室
主动脉
上皮细胞
物质交换
右心房
动脉
静脉





静脉
动脉
动脉
静脉
氧气(能量)
右心房
2
1.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B. 肺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左心房
C.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 D.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2.下图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虚线表示体循环路径,实线表示肺循环路径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鲜红色变成暗红色
D.若②为小肠,则血液流经②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 下列关于“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应选用尾鳍色素较少的小鱼,以便观察 B. 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是为了让小鱼保持正常呼吸
C. 应尽快完成观察,以减少对小鱼的伤害 D. 观察到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静脉
4.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中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
A.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B.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B
C
D
B
5.下面是四名同学对血液循环问题的探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动脉中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B. 乙同学:“动脉中有动脉瓣,静脉中有静脉瓣,都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C. 丙同学:“血液循环有两条完全独立、互不相干的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
A.丁同学:“血液循环的动力泵是心脏。”
6.某人煤气中毒,从肺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 )
A. 左心房 B. 左心室 C. 右心房 D. 右心室
D
A
7.下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A、B、C分别代表心脏不同的腔,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血管。请据图回答问题(示例:[A]右心房):
(1)体循环的起点是心脏的[ ] ,与之相连的血管是 。
(2)在肺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图中①表示的血管为 ,其中流动的是 血;图中②表示的血管为 , 其中流动的是 血。
(3)小明咽部发炎,医生对他进行手背静脉输液,药物需要经过心脏 次才能到达咽部发挥作用,最先到达心脏的 。
C
左心室
主动脉
肺静脉
动脉
肺动脉
静脉
2
右心房
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已成为“健康杀手”。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若发生在脑血管则会引起脑梗死。图甲是心脏结构示意图,图乙、图丙是同一血管不同状态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食物经过消化后,其中的胆固醇被小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血液流经肺后,变成含氧丰富的 血,最先进入心脏的[ ] 。
(2)脑梗死患者梗塞部位的血管可能出现图 所示的情况,梗塞部位的血压一般较 (填“高”或“低”)。
(3)在骨骼肌细胞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释放大量 ,供运动所需。
(4)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后注射的抗生素进入心脏后,先经过 循环,再经过 循环到达手术部位。
静脉出血
动脉出血
近心端
远心端
A
B
C
1.右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部分血管的分枝情况,箭头代表血流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A代表的血管是 。
(2)图中B代表的血管是 。
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中C代表的血管是 。
动脉
毛细血管
红细胞单行流动
静脉
随堂练习
04
2.与心房相连的血管是( )
A.动脉 B.静脉 C.动脉血 D.毛细血管
3.与右心房相通的血管是( )
A.上、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4.下列血管中流动着动脉血的血管是( )
A.上、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B
A
B、C
5. 血液通过肺循环后,血液的变化是( )
A.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B.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C.养料增多,废物减少
D.养料减少,废物增多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