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共双方的态度?导致什么后果?为什么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西安事变为何会发生?意义何在?
导入
从
九一八事变
到
西安事变
第
18
课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目录
01
烽烟骤起
九一八事变
02
生死存亡
华北事变
03
民族大义
西安事变
04
学习收获
烽烟骤起
九一八事变
自主预习
一、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本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2)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以_____________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军扩大侵略: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2.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1)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抗日游击队: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__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3)__________________: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柳条湖事件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
自主预习
二、生死存亡——华北事变
1.华北危机:
(1)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收复多伦等地。
(2)概况: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_______________”,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
(1)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2)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到来。
三、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1.背景:______________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概况:_______________,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华北自治运动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张学良、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
自主预习
三、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3.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___________,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西安事变得以______________。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和平解决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甲午战争后,日本不断加紧对华侵略。
1904-1905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在此驻扎军队。
1919年,组建关东军司令部,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军事最高指挥机关。
关东军司令部
日本人绘制的
中国东北铁路地图
相关史事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
——摘自搜狐文章《九一八事变的过程背景及影响》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材料二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 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材料四 从1906年满铁成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了长达25年之久的殖民经营,日本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控了东北的经济命脉,并在东北交通、海港、金融、外贸、资源、工矿业等经济领域抢占了制高点,中国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以及其他欧美列强资本无法抗衡。——王希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前线》杂志2021年第9期
结合材料和课文,概括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1)根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
2)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4)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3)国共内战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群学+展示
根据P88-89内容,指出九一八事变的概况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群学
概括“九一八”事变的概况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地点:
沈阳
借口:
柳条湖事件
经过:
日军空袭东北军北大营,占领沈阳
策划:
日本关东军
事变
九
一
八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应对政策?带来什么后果?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荣臻
“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蒋介石
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亡国奴生活,惨遭蹂躏。
伪满洲国宣传画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1932年,日本扶值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日本实行“以华制华”方针
结果
群学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暴行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
1932年至1945年,日本从东北掠走煤2.23亿吨、生铁1200万吨、钢580万吨、木材1.4亿立方米。日本在中国东北总共掠走黄金22吨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掠夺战略资源
日本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活体实验
推行奴化教育
群学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
群学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同志第一时间站到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于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在沈阳召开常委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制定措施,并于当日发表由赵毅敏同志连夜起草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
抗日义勇军
抗日游击队
东北各抗日部队于1936年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
抗日英雄
马占山
杨靖宇
赵一曼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抗战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群学
1931年
1937年
1939年
1945年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
影响: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开始)
2)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1.9
1939.9
1941.12
1945.9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太平洋战场
日本签署投降书
请根据以下两条时间轴概括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材料 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知识拓展
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1932年3月3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一·二八事变
第十九路军
蒋光鼐
蔡廷锴
黄毓荃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以身殉国,成为中国空军抵御外侮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五邑骄子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知识笔记
01
烽烟骤起——九一八事变
课堂巩固
1.2017年1用,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进一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八一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东北沦陷局部抗战
C.全国性的抗战爆发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图片,真实记录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这反映了( )
A.日军侵华蓄谋已久
B.日本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C.全面抗战已经开始
D.中国是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生死存亡
华北事变
02
生死存亡——华北事变
群学
东三省沦陷后,日本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通过一系列事件,制造“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侵占区
1933 侵占区
1935年11月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
1933年1月
日本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3年1-5月
占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省北部;《塘沽协定》
1935年6月
《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日本。
1935年11月
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35年12月
一二·九运动
导致
02
生死存亡——华北事变
群学
1935年12月9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间:
口号:
性质:
爱国救亡运动
意义:
1)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2)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3)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北平学生在“一二·九”
当天的游行
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一二·九运动
02
生死存亡——华北事变
群学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中国共 党
1935年8月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聂耳发表《义勇军进行曲》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人民
面对民族危机这社会各阶层采取的措施
文艺革命者
02
生死存亡——华北事变
知识笔记
4、毛泽东指出,一二丶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指( )
A.它是中国新民族主义革命的开端
B.它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它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到来
D.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1935年底,中国正在苏醒过来,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次学生运动要求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土豪,分田地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课堂巩固
民族大义
西安事变
03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材料二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
材料三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领所属东北军、十七路军加紧‘剿共’。”
——《历史的转折》(《人民政协报》2021年06月18日)
结合材料和P91内容,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张杨决心联共抗日
3)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坚持剿共
合作探究
03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独学+对学
(双十二事变)
时间
发动者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
目的
逼蒋抗日
经过
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后面临怎样的政治形势?
03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杀蒋”
“放蒋” ?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的政治局势
日本 :
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
南京国民政府
何应钦、戴季陶等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宋美龄、宋子文等亲美英派主张与张、杨谈判,和平营救蒋。
共产党: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苏联 :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政治灾难,还会给日本一个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借口与时机,进而威胁到苏联在整个远东的利益
英、美为了维护两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不满,希望事变能和平解决
群学
03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秦邦宪
叶剑英
周恩来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三人赴西安与各方进行谈判。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和平解决。
独学+对学
西安事变
国共关系:
对峙、内战
和平解决
民众抗日:
分散、自发的局部抗战
之前
之后
联合抗日
有组织的联合抗战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03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知识拓展
杨虎城遗骸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杨虎城请求回国,蒋介石在杨虎城回国后,将杨虎城囚禁12年后(1949年),设计杀害杨虎城于重庆戴公祠。
为了报复张学良,蒋介石将他整整囚禁了54年。虽然张学良虽被软禁,但一方面他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另一方面者则是张学良同高层关系一向和睦。蒋介石为了平衡关系,并没有选择杀害张学良。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开始执政,张学良终于全面恢复了人身自由,而这一年已经1990年,张学良已经89岁了。
囚禁生活
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民族大义下的小我牺牲(张、杨不同结局)
03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知识笔记
7.“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这一边。”(——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军事政变”
①由国民党将领发动
②是一次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兵变
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④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堂巩固
初步形成
学习收获
04
学习收获
学习小结
1931.9.18
1932
1935.11
1935.12.9
1936.12.12
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国建立
华北自治运动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局部抗战开始
东北抗日联军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侵略
中国抗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付行动
付行动
一直向前走
就能成功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