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15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15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30 15: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一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原
郡县
羁縻(边疆)
朝贡(藩属国)
化外(远交,不征)
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
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资治通鉴》
何以中国:多元一体的天下观;中华世界秩序:华夷观念下的朝贡体系
民族
国家
世界
华夷观:血缘;地缘;文化;
以华夏为中心、贵华夏、贱夷狄;
礼乐文化区别、包容开放;
夷夏一体、四海一家为主流;
多元一体:独立性、统一性;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加快了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一、各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汉朝:战和并用;大鸿胪及边疆屯戍政策
西北:“西域都护府”
河西走廊:“河西四郡”
边疆:屯戍政策;设置田官,戍卒屯田
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促进边疆开发和稳定;减轻人民负担;抵御匈奴侵扰;促进民族交融;
3.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与流球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4.唐朝—礼部、鸿胪寺 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特点:
①因俗而治
②以夷制夷
③中央间接管理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5.宋辽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交融
沿袭唐宋制度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猛安谋克
榷场、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1005
庆历和议1044
绍兴和议1141
6.元:一方面“行汉法”,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势;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在澎湖设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7.明朝
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袭扰;
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在西北设赤斤蒙古、哈密等卫;
在西南设士司;
在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可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新疆: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满蒙联姻,控制漠南蒙古;
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设台湾府;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改土归流
8.清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
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管理手段多样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加强边防建设
4.加强对边疆开发
P68【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1)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7)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和非侵略之分,
只有正义非正义、进步性落后性之分
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先秦时期 :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历史悠久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秦汉时期 :打通陆海两通道;陆上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海陆可到印度;
汉委(倭)奴印;
(1)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朝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海路:交流活跃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唐朝: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隋唐
4.宋朝
背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1)海路
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市舶司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专司机构
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科技: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5.元朝
市舶司于沿海行省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务
概况: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这种转型是缓慢的。
6.明清
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
朝贡体系的特点
以中华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包括对内和对外两层次。
维护友好关系;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实质性
西方表面平等,实质是丛林法则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概念解析
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
②“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③政府垄断、控制;
④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⑥崇尚睦邻友好(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
⑦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维系千年 ;
朝贡体系形成原因:
经济上,自然经济和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政治上,专制集权加强和长期统一;政治正统性需要;
政策上,朝贡贸易和海禁;
思想上,儒家天下观、华夷观。
思考: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1895年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宗藩体系彻底解体。
原因:
1.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
2.体系内在的缺陷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违背;
3.清朝国力的衰落;
4.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自然经济不敌商品经济
农业文明不敌工业文明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一、政治上:
1.由开放走向封闭
2.朝贡体系形成→衰落→转型
二、经济上:
1.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2.商品:丝绸为主→瓷器为主→茶叶为主
三、文化上:
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多种交流同时并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