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下抽屉原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下抽屉原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4-19 21: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够超常发挥,在老师的面前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大家能办到吗?   师:好了,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抢椅子” 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上来帮老师完成这个游戏?   请听清楚游戏要求: 下面的同学为他们进行倒计时,时间一到,请你们4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听清楚要求了吗?   游戏完后师述: “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 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设计理念】 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笔放进3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枝笔?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际放放看,或者动手画一画。 (1)、枚举法 (2)、数的分解法: (4,0,0)(3,1,0)(2,2,0)(2,1,1),   问题: 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3)、假设法(反证法)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 如果每个笔筒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5枝笔放在4个笔筒里,还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了2枝笔吗?为什么呢?该怎样计算呢?
你发现什么? (笔的枝数比笔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
总结:放入物体的个数都比盒子(抽屉)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个物体。
师: 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设计理念】关注“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例2: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 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最多放4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问题: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总结2:计算绝招 “商+1”。   问题: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用“商+2”可以吗?(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 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学生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总结: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总结: m÷n=a… …b ( m>n>1)
把m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 m>n>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 a+1 )个物体。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巩固练习:70、71页做一做
思考题:一幅扑克,拿走大、小王后还有52张牌,任意抽出其中的几张,总会有至少两张牌的花色相同,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上、学习方法上、数学小知识上 五、板书设计 ? 抽屉原理
5÷2=2本……1本 2+1=3(本)
7÷2=3本……1本 3+1=4(本)
9÷2=4本……1本 4+1=5(本)
m÷n=a… …b ( m>n>1)
把m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 m>n>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 a+1 )个物体。

至少数 = 商数 + 1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n+1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抽屉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1.将要解决的问题提炼成一个大问题,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探究。
2.借助学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 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4.引导学生构建解决抽屉原理类问题的模式:明确“待分的物体”→哪是“抽屉”→ 平均分 →商+1
5.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小组捆绑,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6.师生课前准备:①若干小棒 ②教师准备1副牌、1块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