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六”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
编号: 班级: 姓名:
第23课 愚公移山
主备: 审核: 时间:2014年 月 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 )畚( ) 孀( )妻
2、查找列子和《列子》有关资料。
3、文体链接。
【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⑴借助注释通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⑵试译课文。小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⑶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当堂评价】
1、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⑴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迂: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损:
始龀:
寒暑易节:
固不可彻:
何苦不平:
⑵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何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⑶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而: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
⑷古今异义。
阳: 指: 曾:
⑸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 )
帝感其诚(感: )
毕力平险:(险: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2、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⑴惩山北之塞 ⑵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⑷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⑸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拓展提升】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课后检测】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自主预习】
1、我能将上节课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在班上展示。
2、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4、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令陧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6、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合作探究】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7、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8、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当堂评价】
9、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10、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
【拓展提升】
1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12、愚公精神我们今天还需要吗?
【课后检测】
13、迁移阅读,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异同?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异:
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