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透镜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5.1透镜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1-29 08: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分类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
学生在上一章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另外学生在学习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已经对探究实验有所体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比较强。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虽然学生的实验探究的兴趣浓厚,但是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不是很强,抽象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直观的实验现象,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活动1【导入】5.1透镜
通过平面镜和玻璃板对光线的作用不同,引入课题
活动2【活动】透镜
初识:通过实验初步来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获得认识,体验初步成功
再识:通过实验寻找会聚和发散的参照线,引入主光轴。
通过寻求会聚、发散的参照线,通过实验发现引入主光轴。
得出结论:会聚折射光线相比较入射光线而言,靠近主光轴;
发散折射光线相比较入射光线而言,远离主光轴。通过实验深入探究,发现:会聚作用不是看折射光线是否相交,而是指(镜后)折射光线比(镜前)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光束变窄,而不一定相交。
发散作用不是看折射光线是否散开,而是指(镜后)折射光线比(镜前)入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光束变宽,而不一定不相交。
利用光的折射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进行解释,使实验结论和理论相结合
(一)详细探究不同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本领不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熟练控制变量法等实验方法,理解引入焦点、光心、焦距的科学性。用焦距来比较凸透镜的会聚能力。焦距越大,说明会聚能力越弱。凸透镜越凸(越厚或曲度越大),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二)类比探究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发散不相交如何比较发散能力?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成为虚焦点。总结:三条特殊光线用焦距来比较凹透镜的发散能力。焦距越大,说明发散能力弱。凹透镜越薄(曲度越大),发散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课堂小结
1、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焦点、焦距、光心、主光轴及三条特殊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