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10: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
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
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
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
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
业,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
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
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
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
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
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
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
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
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
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
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摘自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材料二:
制民恒产,就是要制度化保障老百姓有一份丰衣足食的土地和房屋等恒产,有了
恒产就会安居乐业,就会有向善的恒心,本来就有的良心还会泯灭吗?
保有足够的恒产,是老百姓应有的权利:“制民恒产”,是用制度保护这种权
利。
老百姓的恒产是什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时代及后世,恒产主要有土地、房屋等。在今
天,恒产就不仅仅限于这些,发明专利、科研成果、著作权等都是恒产;有一份固定
的工作,从事某种产业等也是恒产。但无论什么样的恒产,都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
本。“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
恒产如土地、房屋,一旦拥有,老百姓原来就有的善心就会安稳、恒定,过上安居乐
业的生活,社会自然而然也就安定了,有恒产就会有向善的恒心,有向善恒心就会有
良心,有良心的人就是善人、好人,有良心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所以,
“制民恒产”,并不仅仅只是老百姓生活安定的事,也直接关系到天下的安危。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制民恒产”中所说的“百亩之田”就是井田,
那意思很明白,即要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必须要恢复和完善西周的井田制。对此,
孟子在回答滕文公派来咨询井田制的使者毕战提问时,谈得很具体:“夫仁政,必自
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
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划分井田的田界,为何在孟子看来,
是实行仁政的开始呢?因为井田田界的重新划分,标志着已经废止的井田制的恢复。
只有严格按照西周井田制的规定来重新划定井田的田界,孟子所说的“制民恒产”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