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课前提问
1、文艺复兴的时间、背景、实质、评价
2、宗教改革的时间、背景、内容、影响;
3、科学革命的时间、基本成就及影响
4、启蒙运动的时间、精神内核、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实质、影响
高考考情
2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浙江 ·1787年宪法;海南·美国两党制;
北京·明治维新;江苏·1787年宪法
2019 【Ⅱ】明治维新 上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
天津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
江苏·1787年宪法; 海南·1787年宪法;
北京·俄国农奴制改革、责任内阁制
2020 【Ⅱ】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Ⅲ】美国共和制分权制衡原则 浙江·光荣革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江苏·1787年宪法;
山东卷·17、18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2021 全国乙卷·法国共和制 广东·法国代议制
2022 【乙卷】德国的统一 【甲卷】日本明治维新 湖北.明治维新; 广东.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
湖南.1787年宪法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
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本节课学习目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背景;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
9.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9.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
含义: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
使命: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实质: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政治: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课程导入
Course introduction
现在英国国家大权掌握在谁手中?
现任首相:里希·苏纳克
国王:查尔斯三世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经济根源: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力。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地处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抓住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机遇,海外贸易迅速扩大,国内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英国贵族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农业,因而被称为新贵族,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世界通史》
材料二:英王(查理一世)经常不顾议会的反对任意征税,还提高关税,并强制发行公债。 ——《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材料三:16世纪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抵制国王征税;也希望扩大议会的权力,为自己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 ——《世界史》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政治传统: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1215年《大宪章》)
请在此输入标题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8
民主
专制
1640
重新召开议会
革命爆发
1642
内战爆发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0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
1653
1688
光荣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王权
封建势力
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适时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专政
164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妥协性、不彻底性。
(资产阶级经过近半个世纪才确立统治地位;
封建专制-----共和----军事独裁------复辟------君主立宪)
时间
1649年
苏格兰人民起义
1660年
1688年
1638年
光荣革命
1653年
1640年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处死国王
成立共和国
护国主政体
反专制程度
斯图亚特专制王朝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限制国王权力
第一条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立法权
征税权
军事权
保障议会的权力和自由
第八条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九条 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受到弹劾或询问。
第十三条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选举权
言论自由
集会权
1、君主立宪制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向议会转移
①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此时国王拥有行政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革命前:国王的议会
革命后:议会的国王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国王,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王权受到制约,故C项正确;根据“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可知,17世纪末的英国没有改变王国,排除A项;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国王“统而不治”,排除D项。故选C项。
随堂检测
(2022·浙江·高考真题)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
否定了君权神授;
王位继承决定权归议会
英国王位继承顺序示意图
2.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典型例题
D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议会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国王宗教信仰
B.推动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完善王位继承制
D.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沃波尔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进一步发展——责任内阁制
“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对英国事务不了解,并且不懂英语,无法在内阁会议上同阁员们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因此,乔治一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便放手让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波尔被后人认为是第一任首相……内阁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实际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①形成:1721年,沃波尔(第一任首相)上台,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责任内阁制——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向内阁;
(行政权)
统而不“治”
(立法权)
国王
内阁
议会
首相
形式任命
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
对议会集体负责
对议会负责
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提出名单组阁
政治上共进退
上院
(贵族院)
下院
(平民院)
选民选举
权力制衡
②运行
(行政权)
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因而在国内饱受争议,你认为:
◆ 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同。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
◆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此撤兵,为什么?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 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对首相(内阁)不信任,首相(内阁)就要下台或首相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其去留
文明的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责任内阁制:
产生方式 作用 性质
明朝内阁
英国内阁
皇帝任命
为皇帝提供顾问,不能制约皇权,反而加强了君主专制
皇帝的内侍机构
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由国王任命在议会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内阁拥有行政权,制约了王权
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4.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④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政党制度的演变:
托利党
1832年
辉格党
保守党
自由党
保守党
工党
土地贵族
国教僧侣
新贵族
城市商人
金融家
20世纪初
贵族
其他阶层
工商业
资产阶级
保守党
自由党
工人阶级上层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工党标志——红玫瑰
保守党的两位重要领袖
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
相互监督和制衡,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6. 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向工业资产阶级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867年议会改革,使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
1884年议会改革,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928年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实现了普选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特点:选举权不断扩大,逐步取消财产、年龄、性别限制。
英国民主政体发展过程中的三次权力转移
1、立法权由国王转向议会:
1689《权利法案》国王“统而不治”;
2、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第一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3、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向工业资产阶级: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课堂总结】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
1. 背景、时间; 2. 过程:
3. 重要文献:1689年《权利法案》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1649年,英国下议院公开审判国王。副总检察长库克宣读起诉书,首先指出国王行使的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是“受托”施政的;接着揭露国王导致民众陷入灾难的暴行;最后指出查理的罪行构成叛国罪。该起诉书( )
A.践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 B.剥夺了英国君主的权力
C.阐明了革命夺权的合法性 D.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2.《权利法案》缓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因此得以流传。文件还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国王和人民的权力。从那以后,英国几百年未发生过任何革命。这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 )
A.开启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 B.消除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
C.导致国王“临朝不理政” D.使英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
D
3.“光荣革命”以后,国王对议会通过的法案不止一次地予以否决。据记载,威廉三世曾四次行使否决权,安娜女王在1707年也行使过一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B.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C.议会中心地位遭破坏 D.国王逐渐控制了议会
A
02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制度的建立
独立战争 共和制 南北战争
乔·拜登(Joe Biden,1942年11月20日— ),美国爱尔兰裔政治家、律师,第47任美国副总统,第46任美国总统。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材料1: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的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不满……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
——摘编自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材料2: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利坚殖民者身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3:在独立前的100多年中,他们也不断地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滋养。......在英、法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在北门殖民地上也产生了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背景
北美居民认为,他们虽然远离英国本土,但仍旧是大英帝国的臣民,因而他们和英国人一样享有自由、权利和各种豁免;税收是由人民向政府的一种捐献,必须由人民自己同意,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北美居民没有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英国议会,英国议会就不能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因而只有殖民地居民自己选举的议会才有权征税。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民主与自由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茶叶法》
允许东印度公司将茶叶直接向北美倾销,从而垄断殖民地的茶叶市场。殖民地人民阻止卸货或者封存茶叶,波士顿人在亚当斯的领导下,于1773年12月16日,在波士顿湾夜袭了3艘茶船并将价值约9000英镑的90000磅茶叶倾入海中。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①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②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利坚民族形成及意识的觉醒。
④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2.过程:
莱克星顿的枪声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约克镇大捷
取得决定性胜利
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75.4
1776.7
1781.9
1783.9
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由华盛顿领导
3.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
①实现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独立之初:
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北美英属十三个殖民地结成了同盟,创建了邦联制体制。
邦联条例内容选编:
①宪法容许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国家有事时,中央政府只能请求各州提供军队。
②中央不设置国家元首,只是在国会下面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委员由各州选出,每州一人。
③中央无权管理洲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无权干涉各州内部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
5、独立之初的形势:邦联制
邦联体制下各州的权力很大,邦联政府几乎无权,国家结构松散
亟需加强中央集权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共和制(政体)和联邦制(国家结构)
邦联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各邦拥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力,没有全国统一的宪法、军队与财政,邦联政府集中行使的权力极为有限。邦联制下各州仍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国家统一与资本主义发展。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总 统
国 会
最高法院
行政权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权力广泛,可任命官员,缔结条约,但需国会批准。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立法权
司法权
九名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产生,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参议院
众议院
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
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平衡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利益
(1)《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①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行政权
立法权
分权制衡
联邦法院
司法权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弹劾、审判总统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相关史料
(1)《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②联邦制原则:
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有趣的各州法律
亚利桑那州:未经许可,不准将向猪喂垃圾!
特拉华州:午夜12点到早上6点之间不可以在车
旁野餐。
夏威夷州:在夏威夷州的沙滩上是禁止喝酒的。
马里兰州:禁止在人所能听到的范围内街道、人
行道和公路上说脏话、诅咒。
联邦政府拥有外交、国防、发行货币、制订根本大法等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 ——《1787年宪法》
邦联邦联,邦大于联;
联邦联邦,联大于邦
相关史料
③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间接选举)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总统选举—间接选举
每个州根据人数分配一定的选举人票,再由选举人组成各州选举团选举总统。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政客向选民虚假承诺骗取选票。
各个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同该州在国会参众两院拥有的议员人数相等。据规定,美国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的2名议员组成,而众议员则按照各州人口比例来确定。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1、若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予以否决,国会则再没有机会使该法律生效
2、国会有权拒绝批准总统特朗普提名任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
3、由于总统克林顿的生活作风问题,美国众议院对其提出弹劾,并由参议院审判。
4、美国加尼福尼亚州在各州中人口最多,所以美国国会中来自加州的参议员人数最多。
若国会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国会有权批准或者拒绝总统提名的大使、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其他执行部门官员
众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及下属官员,参议院有权对其进行审判
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解决大小州问题)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拜登当选总统后,直接任命美国国务卿。
2、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罗斯福总统向国会请求对日宣战。
国会同意了罗斯福的请求,美国正式对日宣战。
3、拜登总统对国会颁布的某项法律予以否决。
4、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未经国会批准的前提下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国会批准
宣战权属于国会
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国会批准才有效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2)《1787年宪法》的评价:
材料1: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基石,而不是完整的大厦。或者说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 威尔逊
材料2: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 (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1787年宪法》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评价美国的1787的宪法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2)《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近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性质),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美国的矛盾,为美国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③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民主精神
④创立的共和制政体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民主政治范例
A.进步性
B.局限性
①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
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2.美国的两党制
相关史料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2)确立: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3)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本质: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总统 布什 克林顿 布什 奥巴马 特朗普 拜登
党派 共和党 民主党 共和党 民主党 共和党 民主党
任职 1989-1993 1993-2001 2001-2009 2009-2017 2017-2021 2021-今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背景
西进运动→领土扩张
1776
1878年(20星)
1777建国时(13星)
1960年至今(50星)
从美国国旗演变看美国的领土扩张
从地图演变看美国的领土扩张
vs
vs
vs
vs
缺
工业原料
工业品缺
销售市场
缺自由
劳动力
提高
关税
输入工业品,且需求低
输出
工业原料
占有大
量奴隶
降低
关税
1.背景: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不同导致南北双方矛盾尖锐,斗争焦点在于奴隶制
(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二)美国南北战争
相关史料
2.过程
1861年
内战爆发
1862年5月
《宅地法》
1862年9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
内战结束
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宅地法》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二)美国南北战争
相关史料
3.南北战争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实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③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
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黑人仍备受歧视
马丁·路德·金 1929—1968 年)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希望)我的四个孩子有朝一日,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在此人们不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行来衡量他们。
—马丁·路德·金
0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制度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 共和制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1977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亚眠,毕业于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2017年5月7日,马克龙赢得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5月14日,正式就任。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大革命(1789年)——背景
被压迫的法国农民
僧侣和贵族
供奉教堂的税单
催缴王粮的通知书
吃青菜的兔子
吃庄稼的鸽子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材料二:资产阶级对旧政权极不满意。他们愤恨自己受到贵族的冷落、被王室看作二等臣民并被排除在官僚机构、教会和军队中的高级职位之外。简言之,资产阶级想要获得与他们日渐增长的经济力量相称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 ——《全球通史》
材料三:从美国回来的法国人圣西门说:我认为美国革命(独立战争)是代表一个新政治时代的开始,人们看到,法国的启蒙思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东西。 ——《美国的诞生》
1、法国大革命(1789年)——背景
材料一:由于法国国内关卡林立,在各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
文明的发展
(一)法国大革命(1789)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1)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因);
(2)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3)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深刻影;
(4)外因: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太阳王”路易十四
“朕即国家”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攻占巴士底狱
制宪议会颁布宪法
路易十六上断头台
雾月政变,拿破仑独裁
颁布《人权宣言》
拿破仑帝国,颁布《民法典》,对外战争。
1789.7
1789.8
1791
1793
1799
1804-1815
1789.07.14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大革命爆发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法治
保护私有财产
《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制、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1793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804
拿破仑加冕称帝
建立法兰西帝国
《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原则
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参考蓝本。
拿破仑帝国与拿破仑战争
1799-1812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拿破仑
(一)法国大革命
相关史料
3、革命过程的特点:
反复性、曲折性、艰难性
4、法国的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1)经济:
工业革命尚未完成,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2)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
(3)思想:君主思想浓厚
(4)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国内:
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5.意义
6.性质:
(2)欧洲:
②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①推翻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斗志。
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法国民主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1、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实质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这些人中,有些希望波旁王朝复辟,有些拥护奥尔良王朝,还有些要求由拿破仑家族的人当皇帝,互相争吵不休。经过反复斗争,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人教版必修一
议会
总统
内阁
立法权
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行政权
行政权
总统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员
总统经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参议院(间选)
众议院(普选)
对议会负责
总统经众议员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副属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一票共和
2、特点:
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3、评价:
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2、政党制度
(1)形成两党制(英、美)或者多党制(法)
(2)特点:是议会斗争的产物;
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
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1、实行代议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统治
1789—1815
1775—1783
1640—1688
187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美国
1787年宪法
《权利法案》
1791年宪法
《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法国1875年宪法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共和制
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意大利统一
(1861~1870年)
德意志统一
(1864~1871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
美国内战
(1861~1865年)
俄国1861年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9世纪中后期,俄、美、意、德、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起来,推动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
1、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853-1856
俄VS英、法、奥、土、撒丁
1853-1856年,落后的俄国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遭到惨败,充分暴露了政府的无能和农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国统治者猛然惊醒,他们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发展本主义工业,才能使俄国走上强大的道路。
(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9世纪,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长期在农奴制压迫下生活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掀起了大规模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斗争。1853-1856年,落后的俄国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遭到惨败,充分暴露了政府的无能和农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国统治者猛然惊醒,他们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发展本主义工业,才能使俄国走上强大的道路。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
(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19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革命者的要求
民主革命思想产生
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
2.内容:
(1)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2)其他改革: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1861年“二一九法令”: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
(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1)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局限:
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0多万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机器被广泛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和从贵族地主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谓赎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主对农民肆意掠夺的过程。据各省不完全的统计……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纪录片《世界通史》解说词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意大利统一:1861-1870年
相关史料
统一之前的意大利半岛
1、背景:
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
(1)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通过收复失地,于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3、意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背景:
(三)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
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1814年,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值。”
——《大国崛起》解说词
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 ……而是要用铁和血。
铁血宰相俾斯麦
①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2、过程:
三次王朝战争
第三次王朝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
第一次王朝战争
1864年普丹战争
第二次王朝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
议会
皇帝
宰相
国家元首
各项大权
帝国议会
成年男子
作用很小
联邦议会
各邦代表
有决定权
任命
负责
召集解散
法案批准
担任议长
政府首脑
有行政权
立法权
材料:“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家”。
-——马克思
3、确立:
(三)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联邦制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3.特点:①君主专制为实,立宪为虚; ②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4.评价:(1)进步性:国家统一,君主立宪制确立,促进德国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很快跻身强国之列。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家”。-——马克思
知识补充:德意志国家结构是联邦制
①中央: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大权
②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由22个邦和三个自由市组成,帝国中央拥有大权,各邦失去原有独立主权,保留一定自治权,成为地方自治单位,但地位不平等(美国联邦制下大州小州地位平等)
美国 1787 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德 国 英 国
相同
不同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议会
比较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
皇帝,拥有行政、外交、军事、立法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国王,没有实权,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由皇帝任免,
向皇帝负责。
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进行组阁,向议会负责。
皇帝控制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
拥有最高立法权。
(四)日本:明治维新
相关史料
1、背景
幕府拥有约占全国领土1/4的直辖领地,其余土地则分封给260余个大名作领地。……在幕藩统治下,日本实行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居民被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等级。……自18世纪后半期起,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发布“锁国令”,使日本成为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事件,迫使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国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被给予列强诸多权力。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3)1868年日本有识之士推翻幕府统治
(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幕藩体制衰落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明治天皇
2.内容:
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模仿西方,废除武士集团垄断军队的特权,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各种政策和国库资金,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①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
2.内容: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3)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使日本很快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③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1889年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
④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
3.评价:
进步性:
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其在全球的扩张仍带有掠夺性。
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民主政治发展不平衡
类型 国家 代议制的特点 确立的标志 原因
民主型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英国 君主立宪制 1689年 《权利法案》 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较长,基础较好;发展历程短,基础较为薄弱。
资本主义过渡方式:
革命对旧制度的消灭程度较为彻底;统一或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公民参与意识:
启蒙思想和革命的充分洗礼;不充分洗礼
资本主义政体复杂多样
影响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成熟的程度、该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国际环境等
美国 总统制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
法国 议会制共和制 1875年 第三共和国宪法
专制型(君主掌握国家主要权力) 德国 君主立宪制 (皇帝专制)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日本 君主立宪制 (天皇专制) 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
俄国 君主专制 (沙皇专制) 1861年 农奴制改革
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与启示
法国
大革命
英国
责任内阁制
法国
宪法
德意志宪法
美国
内战结束
英国
光荣革命
美国
联邦宪法
日本
明治维新
意大利
统一
俄国
农奴制改革
1861
1865
1868
1870
1871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共和制
1789
18世纪中叶
1688
1787
1689
英国
《权利法案》
1875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课堂总结】
第 9 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沙皇专制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君主立宪制
美国内战
意大利的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早期资产
阶级革命
民主共和制
思想解放变革先导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