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1 00:29:48

文档简介

江苏省响水县中2023-2024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8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B C B A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C A B C A C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C A A A C B B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D C D D D A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 20 分。
41. (1)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任答两点得 2分)
开创性意义: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
理模式。(2分)
(2)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导;加深边疆与中原一体化;形成“华夷
一体”意识;深化民族交融。(任选四点得 4分)
贡献: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2分)
42. (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南北朝已有
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4分)
关系:庶族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改变由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确
立,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4分)
(2)作用: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2分)
1
{#{QQABYQQEogioAAAAARgCAQ0aCkCQkBCAACoORBAMMAAAgAFABAA=}#}响水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8 页。
2、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第Ⅰ卷 (共 8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
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
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 实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C. 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大汶口遗址发掘的墓葬中,有的规模相当大,长达 5 米,宽 3 米,随葬有上百件器物,其中有各类玉器二三十件之多,并有整猪和整狗随葬,而一些小墓则空无一物。材料反映了( )
A. 早期国家形成 B. 部落冲突加剧 C. 阶级分化明显 D. 社会矛盾尖锐3.就宗法制的社会功能《礼记》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 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收族故宗庙严。”这表明宗法制( )
A. 孕育了家国一体的情怀 B. 摆脱了神权政治的影响
C. 确立了国人的伦理观念 D. 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力
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王的统治。在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
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
A. “天下为公” 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公元前 9 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诸侯争霸的格局 B. 楚国实力的增强
C. 华夏认同的观念 D. 社会秩序的崩溃
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推行这一
举措的生产力基础是( )
A. 个体劳作方式普及 B. 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 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D. 国家户籍制度改革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老子追求返璞归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
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B. 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 具有明显人文精神 D. 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 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
整顿社会风俗 B. 统一制作规范 C. 巩固国家统一 D. 提高行政效率
下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 )
A. 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 B. 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 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 D. 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 内阁制取代丞相制 B.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贾谊.治安策》记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 察举制 B. 封国制 C. 郡县制 D. 推恩令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光武帝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下列各项属于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控制外戚干政
③首创刺史巡视监察 ④惩处贪污腐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
A. 蜀——吴——西晋——东晋 B. 蜀——吴——东晋——西晋
C. 吴——蜀——西晋——东晋 D. 吴——蜀——东晋——西晋
《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 “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 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 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 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昆阳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党锢之祸17.有学者认为,公元 7 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隋朝
( )
A. 开通大运河 B. 三征高丽 C. 广设义仓 D. 营建两都18.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9.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
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传入中国后,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种变化说明( )
A.佛教在中国拥有信徒以女性居多 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C.佛教传入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21.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 1 可知( )
图 1
A.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巨大 B.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D.异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发展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B. 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
C. 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 D. 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将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则向市场进行围积,这一举措( )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 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崇文抑武的推行 B. 书院教育的完善
C. 印刷技术的进步 D. 等级观念的变化
公元10 世纪到13 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A.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 鲜卑、女真、蒙古、匈奴
C. 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 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 )
南北面官制 B. 羁縻府州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四等人制28.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因从政、驻防、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因被俘、罪徙等原因迁往边地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 )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造成了边疆危机 D. 加强了中外交流
“斗茶”是中国古代评比茶之优劣的一种方式。据北宋蔡襄《茶录》记载: “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可知,斗茶之风由贡茶之产地——福
建建安兴起。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 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 由此可见,宋代(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 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 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 D. 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
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 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
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元曲主要是指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这种形式( )
A. 冲击了正统思想 B. 迎合了市民需要
C. 凸显了士人文化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34.《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据此判断郑和下西洋初衷是( )
A.了解海外形势 B.开拓贸易市场 C.彰显明朝国威 D.加强友好往来35.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 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以邻为壑的心态
C. 长城体系的延伸 D. 海防意识的增强
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该机构是( )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宣政院 D. 军机处
“康乾盛世”时期,某项举措使得清朝政治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从而加强了皇权。这项举措是( )
军机处 B. 大兴文字狱 C. 内阁制度 D. 奏折制度38.如图,下列组图可用于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C.改土归流成效显著 D.统治危机初步显现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王守仁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由此可见,王守仁认为( )
良知是个体固有的,无须外求 B.格物致知才能真正体悟天理 C.致良知须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 D.发明本心要抛弃“三纲五常”
第Ⅱ卷 (共 20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
(10 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
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4 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为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础。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的角度概述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6 分)
42.(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与封建统治的关系。(8 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魏徵在三省制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作用。(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