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1 07: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孟子、董仲舒 B.韩非子、董仲舒 C.商鞅、孟子 D.荀子、孟子
2.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3.南阳出土的西汉晚期“巡行丝路”画像石有九组人物:前四组(左)为胡人骑士,在3个执弓手掩护下后退,拥盾执殳的骑士引导使者乘马车前行。这组石刻图( )
A.佐证了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在河南南阳
B.凸出了西汉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C.彰显了丝绸之路使世界文明畅通交流
D.体现了丝路形成后的民族交往
4.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
A.有助于古代经济格局的转变 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 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5.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他希望通过上述思想的践行,最终达到“屈君以伸天”的结果。董仲舒上述言论( )
A.重建儒家道德秩序 B.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C.制约君主专制权力 D.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6.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7.《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B.反映出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D.说明汉代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
8.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汉代时期西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中原 B.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西汉政府着力保护西域诸国 D.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9.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宦官权力过大
C.多方势力争夺 D.皇帝宗亲软弱无能
10.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内外朝也叫内廷、外廷。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由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设置内外朝制度旨在( )
A.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发边远地区 D.加强皇帝权力
11.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部派一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郡国。东汉,州部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些变化( )
A.推动郡县制的进一步完善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D.说明监察制度的效力得到强化
12.有一著作序言写道:“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这一著作可能是( )
A.《九章算术》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禹贡地域图》
13.“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蒿里行》主要描述了( )
A.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混战 B.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导北方局势
C.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 D.三国鼎立,吴蜀联军打败曹军
14.汉武帝规定“食禄之家不得治产,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农”上没有做过多的限制;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接受桓谭关于“禁民二业“(禁止一人兼营两种行业)的建议,基本目的在于“举本业而抑末利”。这种变化( )
A.维护了商人的根本利益 B.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D.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15.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敦煌在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汉代的敦煌郡位于下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奠基时代,原因有:其一、从诸侯争霸到统一王朝,奠定了两千年的基本制度格局。其二、这个时代孕育出了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郡县乡里制,还有律令、文书等制度运作方式……
——侯旭东《秦汉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奠基时代的原因》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带来的问题及成功解决的措施。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 文献
史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 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 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 《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各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具体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成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前期推行“有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执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对外穷兵黩武,导致统治后期民怨沸腾,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命霍光、桑弘羊等人辅佐幼主昭帝。前81年,霍光召集全国各地选出的贤良文学人士进京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盐铁会议召开。 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会议结束,朝廷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
——摘编自陈启喆《盐铁会议和西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统治了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但残余势力仍旧盘踞北方,朝廷屯重兵于九边重镇,每年需要军粮250万石,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洪武三年,朱元璋采山西行省官员建议,令商人于大同仓交米1石,或于太原仓交米1石3斗,发给淮盐1小引(200斤)。 商人纳毕,就可以拿着发给的盐引前往指定的盐场领
取食盐售卖,此即所谓“开中法”。 同时规定,商人贩卖食盐,必须持有盐引,盐与引离,或伪造盐引,即以贩私论处,罪至死。 自此,民间贩盐事业迅速发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时期,全国产盐最多的两淮、两浙两个盐区,每年办大盐引(400斤)为 572 400 余引,约占全国盐引数的一半。
——摘自朱宗宙《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盐铁会议争论的实质及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及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并结合所学可知,奠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的是先秦时期法家的韩非子,西汉儒家的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发展了这一理论,B项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是法家,排除A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是汉朝,排除C项;荀子、孟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中司马迁“(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可知,正是汉代疆域的扩张和时代的大一统风貌,使得司马迁的历史考察畅通无阻,有了亲身接触历史的机会,这说明《史记》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A项正确;“天人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否“重视”历史现场调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条件,没有体现文化遗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南阳“巡行丝路”画像石是西汉晚期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胡人骑士和汉朝使者是丝绸之路形成后多民族交往的体现,D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并非河南南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畅通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可知,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江南地区农业人口增加,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而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可知,这一变化有助于古代经济格局的转变,A项正确;东汉时期经济重心还未开始南移,排除B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南方农业有所发展,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可以看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制约君主专制权力,C项正确;材料无关重建儒家道德秩序,排除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突出皇帝的正统地位而提出的,与“屈君以伸天”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维护封建的伦理提出的,三纲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和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其设置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的稳定,D项正确;西域都护的设置并未解除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排除A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东汉时期对匈奴的作战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可知,材料描述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较大,地方的崛起会威胁中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与打击北方匈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下,农民面前自给自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西域地区的技术传入中原,排除A项;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并非对“西域诸国”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西汉时期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不能反映“交往源远流长”,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而外戚和宦官是大地主分割皇权的势力代表,结合所学,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助长了地主豪强势力,在后期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这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权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地兼并以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是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宦官权力过大是皇权衰落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B项;宦官、外戚等多种势力对权力的争夺,也是皇权衰落的表现,其原因同样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引起的,排除C项;东汉晚期并非所有皇帝宗亲都软弱无能,且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相比,宗亲的软弱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内外朝制度主要是利用内朝去平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从而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中枢制度,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对经济发展得作用有限,排除A项;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内外朝制度的作用不符,排除B 项;边远地区的开发与中枢机构的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作为监察区的州部逐渐演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而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的形成冲击了中央集权观念,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冲击了中央集权,并不能推动郡县制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冲击了中央集权,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说明监察制度的效率有所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图书之设,由来尚矣”、“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等信息可知,该著作为《禹贡地域图》,D项正确;《九章算术》是中国古典数学最重要的经典,确立了中国古典数学的基本框架,排除A项;《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及所学可知,《蒿里行》是东汉后期文学家曹操的诗作,记述了东汉后期各路军阀混战的历史信息,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266年至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是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材料未涉及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的信息,与曹操所处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三国鼎立,吴蜀联军打败曹军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意可知,与汉武帝时期相比,东汉时期禁止一人兼营两种行业,目的是为了强化农业的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所以这种变化反映了经济政策和思想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迁,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抑末利”,可知是抑制商业发展,危害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据材料“举本业而抑末利”可知,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会推动生产力“全面”发展,这夸大了“禁民二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敦,大也;煌,盛也......汉代的敦煌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收回河西走廊,从东向西分别设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根据地图信息,敦煌郡在②处,B项正确;①为西域都护府,排除A项;③为长安,排除C项;④为九原郡,且不在河西走廊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措施:实行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颁布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2)制度:郡国并行制。问题: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解决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这个时代孕育出了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郡县乡里制,还有律令、文书等制度运作方式”可知,秦朝为了建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颁布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
(2)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时期(中国)。根据“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初年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也设立了封国,所以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带来的问题是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推行了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17.(1)历史信息:对外交往范围广;突出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对周边国家的对外交往较为频繁;丝绸之路在汉朝对外交往的特殊地位。 价值: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渊源;促进与周边邻国的交流与发展;为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历史资料。
(2)特点:重视对外经济交流;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中西交流频繁;海路“丝绸之路”繁荣。
成因:中国手工业发达;蒙古西征促进东西方交流;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第一小问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周边国家的对外交往较为频繁;根据材料一“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范围广;根据材料一“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出汉朝的宗主国地位;根据材料一“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在汉朝对外交往的特殊地位。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一“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根据材料一“(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渊源;根据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与周边邻国的交流与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历史资料。综合以上可知,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对外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二“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根据材料二“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交流频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路“丝绸之路”繁荣。成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可知,中国手工业发达;根据材料“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可知,蒙古西征促进东西方交流;根据材料“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可知,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可知,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18.(1)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②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③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业者征税。
(2)积极影响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②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③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措施:根据材料“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根据“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根据“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可知,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向工商者征税。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及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根据“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可知,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19.(1)实质:以霍光和桑弘羊为代表的不同统治集团之间关于国家治理上的权力斗争。
影响:影响了汉代中央的政治格局;经济上官营政策有所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代的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贤良文学人士的重用使得儒家思想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背景:明初边境危机;边境军需补给困难;南北方物产不均衡;政府食盐专卖。
影响:保障了军需供应,有利于巩固国防;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促进了边镇经济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市场,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可以看出盐铁会议争论的实质在于不同统治集团之间关于国家治理上的权力斗争。在影响上,“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影响了汉代中央的政治格局。“会议结束,朝廷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说明这一时期经济上官营政策有所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代的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可以得出对贤良文学人士的重用使得儒家思想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统治了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但残余势力仍旧盘踞北方,朝廷屯重兵于九边重镇,每年需要军粮250万石,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可以得出,明朝边境危机,边境军需补给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北方物产不均衡,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实行食盐专卖政策。在影响上,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开中法使民间贩盐事业迅速发展,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保障了边疆的军需供应,有利于巩固国防,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促进了边镇经济发展。“洪武时期,全国产盐最多的两淮、两浙两个盐区,每年办大盐引(400斤)为 572400 余引,约占全国盐引数的一半”,这个措施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例如徽商、晋商的形成,同时也活跃了商品经济市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