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
2.读懂文意,体会理解“乐”的含义。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PPT展示】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本文作于被贬到滁州担任太守的第二年。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积累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读准读顺课文。
请四个同学找出文中四个段落中要注意的生字词,当堂识记。
林壑尤美的“壑”; 琅琊也,“琅琊”;
水声潺潺,“潺”; 饮少辄醉,“辄”;
云归而岩穴暝,“暝”; 伛偻提携,“伛偻”;
泉香而酒洌,“洌”; 山肴野蔌,“蔌”;
觥筹交错,“觥筹”; 树林阴翳,“翳”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成语。
水落石出 峰回路转 朝往暮归 前呼后应
风霜高洁 其乐无穷 络绎不绝 觥筹交错
教师提问:成语简洁明了,为什么欧阳修不用成语呢?
我们来比较读一读,体会两种表达的区别。
【PPT展示】
朝而往,暮而归 朝往暮归
前者呼,后者应, 前呼后应
水落而石出者 水落石出
往来而不绝者 络绎不绝
而乐亦无穷也 其乐无穷
总结:原文好在
更舒缓,
读起来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更有韵律感,更有美感
更能读出快乐的感觉
读起来更有愉快感
“而”“者”“也”这些字,这些字在文言文中叫做虚词。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这样的虚词,让文章有了舒缓自如的感觉。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体会快乐
1.请同学们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若把标题进行改动,按照我们现在写文章的习惯,会怎么写标题?
预设:醉翁亭游记 游醉翁亭记
2.根据我们学写游记的知识,大家想想,本文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写景、写人叙事、抒情、还有地理位置及与景点有联系的一些介绍......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的猜想与作者是否一致。有质疑的提出来共同解答。
4.教师范读,请问这篇文章洋溢着什么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学生很容易会回答出“乐”,“快乐”
5.咀嚼快乐:请大家研读文本,文中有哪些乐?
(要求:会概括、用语言能想象描绘、能赏析)
禽鸟的快乐、游人的快乐、宾客的快乐、醉翁的快乐
例:“行者休于树”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会儿。想走就走,想歇就歇,自在随意。这才叫游山玩水。很自在随意。
师提问:太守之醉仅仅是因为喝酒而醉吗?学生应该对此不难理解,回答出:陶醉于山水,百姓的快乐,宾客的快乐。与前文“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最后将太守的快乐总结为八个字———
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第四部分:领会主旨,触摸心灵
1.请同学们在最后一段中找到主旨句。
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
师总结:乐其乐,同其乐。都是与民同乐。欧阳修在这两句话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请同学们用下边的排比句式来表达出来。
【PPT展示】
我想做一个 的人,
一个 的人,
一个 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完成练习。
教师总结: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随遇而安,乐观豁达,这就是《醉翁亭记》展示给我们的欧阳修。
第五部分:写作练习,对话先贤
布置作业:请你根据学习本课后的感悟,给欧阳修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欧阳修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