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23.11.16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模可依据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无划分
为三个层级,陪葬玉器的比例随墓葬等级下降逐渐减少。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社会存在贫富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2.《诗经·商颂·殷武》中所言“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孔子也曾言:“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据此可知,此时
A.国家统一趋势出现 B.礼崩乐坏局面形成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3.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1975年,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000余条有关秦律的竹简,大部分都是秦的法律条文与相关解释。这表明
A.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不同史料对秦法记载有差异
C.出土文物可以补充传世文献 D.不同立场影响对法律的解释
4表1是《汉志》中有关水道流经行政区域的相关记载,这证明了汉朝实行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推恩令” D.三公九卿制
5《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
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当时南方经济发展主
要得益于
A.北民南迁 B.政治清明 c.民族交融 D.交通便利
6.敦煌莫高窟第249窟(西魏)北壁说法图(如图1)中,同时出现了中原式和西域式的两种飞天。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身穿红色汉服;西域式飞天,“小”字脸,裸露上身,双脚
倒垂头上。壁画中出现两种飞天形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B.绘画反映市民需求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D.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7.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向人丁 B.征税对象扩大到所有官员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国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8.唐朝后期,节度使不仅掌握着大量屯田或营田的土地,而且自己还有大量的土地。淄青
节度使李师道“多买田伊阙、陆浑间,以舍山棚”,并利用“山棚”作乱。材料集中体现了
唐朝后期
A.统治得以维系 B.中央集权削弱
C.朋党之争严重 D.阶级矛盾激化
9.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
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相对言之,武职官员就没有如此优遇了,
岳飞的系狱即一个显著的例子。这反映了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 B.藩镇割据严重
C.改革选官制度 D.党派斗争激烈
10.下图为北宋宰相和官员来源地域的构成,由此可知,北宋
A.土族势力衰落 B.经济重心南移
C.印刷技术发展 D.儒家思想复兴
11.在唐朝,六礼是士大夫阶层婚姻缔结所必须遵守的制度,通行范围上至皇族下至各级
官员。到了宋朝,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政府从法律角
度扩大了六礼的适用范围,使其从皇族、官员推广至整个庶人阶层。这反映了宋代
A.程朱理学盛行 B.政治趋向平等
C.门第观念淡化 D.城市经济繁荣
12.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辽人和金人都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修史围绕着
辽、宋、金的“正统”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直至元朝末年,最终确立了辽、宋、金“三国
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这说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少数民族全面接受汉文化
C.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D.元朝否定宋朝的正统地位
13.科举考试用烛的规定可追溯到唐代,终宋一代,其科举实行禁烛的政策,至明初若考生
“晚未纳卷,给烛三枝”。后来为防乘机作弊,成化十年,又规定:到黄昏,答卷没有写
完的强制交卷。科举考试用烛规定的变化说明科举制
A.日趋僵化 B.提高了官员素养
C.不断完善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4.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
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r
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
时期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中学西渐成就显著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15.清代奏折文书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证据史料之一。“雍正帝……籍奏折
搜集情报……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所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
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材料表明清代
A君主专制强化 B思想控制严格
C.宰相权力削弱 D.监察制度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中国古代的兵马俑】(14分)
材料一骑兵马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骑兵的军事情况。表3为先秦至北朝出土的
骑兵马俑研究内容
——摘编自王晨仰、杨雯《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
材料二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陶俑逐渐兴起。从形象上讲,东周时期俑的造型从简单粗糙,突出身份到生动写实、形神具备,实质是一种制度上的僭越;从材质上讲,北方多用陶、铜,南方则以木质为主。
秦兵马俑的彤制与战国秦俑雷同,多武士俑、骑马俑,与其他地区如楚国多乐舞、侍俑
所不同,是受秦文化中“尚武”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东汉时期,大型的兵马俑军阵已经不见,但反映庄园经济的私人武装形象的戎装俑在四川等地有较多的发现。
——摘编自王晨仰《东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戎装俑的研究》等
(l)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发展历程。(6分)
(2)兵马俑是研究古代历史的实物史料,可以折射出时代变迁、军事力量、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面貌,试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8分)
17【中国古代的大运河】(14分)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材料一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摘编自张伟保《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
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
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
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
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
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大动脉”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
河的历史价值。(10分)
18.【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15分)
明清时期江南市镶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
材料一南浔镇历史悠久,兴起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位于太湖东南,由湖州一平望
运河穿越而过.正好处在湖、嘉、苏三府交界处的桑蚕丝织业中心地带。此地生产优质丝
绸一辑里湖丝,使它成为湖丝集散与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是其他府县无法比
拟的。
材料二 表4为明末清初湖州市沈氏《沈氏农书》反映的农业经营
《吴江县志》记载,“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逯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
贫者皆自织。”
清朝《黄渡镇续志》记载“道光之际,里中所产土布,衣被七闽者……本镇商人孙时杰
创议“自牧自运”,“嗣是土布自运福建之路以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浔镇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的影响。(10分)
19.【“中国”的发展与演变】(12分)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请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发展”这个主题,任选一个历史阶段,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两个方面,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示例:
主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
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 BDCBA 6-10 CCBAB 11-15 CACD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1)商周时期萌芽;作为骑兵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匹开始用于军事,虽然仅作驾战车使用。
战国至秦期形成;骑兵兵种出现,但不是主力。
汉朝至北朝发展成熟;成为独立战斗单元,是战阵主力;骑兵兵种完备。
(1点2分,共6分,如学生有其他阶段划分方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从俑的形象上看,东周时期俑的造型弱化身份反映了奴隶制的崩溃;从俑的材质上看,
反映了南北方地理环境不同;秦俑多兵马俑,是秦“尚武”文化的体现(反映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东汉戎装俑的发现,是庄园经济的反映;(1点2分,4点8分)
17.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淮成为全国的财政重心);经济重心和军事政治重心分离(军事政治中心仍旧留在北方)。(1点2分,2点4分)
(2)不同之处:河道截弯取直;成为商贸和南北交通的主干;物资毕达京师(大都、北京)(或洛阳不再是大运河的枢纽和中心)。(1点2分,任答2点4分),
历史价值: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沿河城市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有利于国计民生;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1点2分,任答3点6分)
18. (1)特点: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丝织业发达;经济地位高。(1点2分,3点5分)
(2)新现象:农业多种经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中新的经营方式出现(雇佣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贸易发展。(1点2分,任答3点6分)
影响:经济方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文化方面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思想领域出现新变化。(经济文化一个方面2分,共4分)
19. 示例l
论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
宋代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宋代科举制的限制逐渐取消。取士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推动宋代教育的繁荣,也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宋代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复兴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强化社会伦理,树立基本价值观,提出的“为天地立心,问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以及“天理”和“格物致知”的理念,形成中华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宋代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影响了辽夏金元的文化发展。迁夏金元采用汉制,棋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这一共同体不断发展。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丰富了的“中国”的内涵。受其影响,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