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兼爱》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翟
约前476或480年
—前390或420年
墨子其人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儒家学派、墨家学说、黄老学派、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二十世纪,中国公认的三大显学是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墨子思想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外交:主张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非命:针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结合注释完成文意疏通;
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探讨墨子如何论证自己观点?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第一段)
治理天下
治疗疾病
治理天下
知乱能治(正) 不知乱不能治(反)
知疾能攻(正) 不知疾弗能攻(反)
知乱能治(正) 不知乱弗能治(反)
举例
类推
中心句: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墨
子
不相爱 乱
(一)子不爱父 子亏父
弟不爱兄 弟亏兄
臣不爱君 臣亏君
(二)父不爱子 父亏子
兄不爱弟 兄亏弟
君不爱臣 君亏臣
举例
铺排
墨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第二段)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墨
子
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反问
铺排
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
墨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第三段)
中心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总结得出中心论点: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第四段)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
子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兼: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所说的“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等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不同?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
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儒家“仁爱”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爱”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现实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拓展延伸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世界
中国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拓展延伸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中国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