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体的奥秘——比的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元复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复习。2、能够熟练的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比这个单元,回去大家进行了知识梳理,并将知识绘制成了思维导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收获吧!学生1:我的思维导图是按照信息窗整理的,窗一主要是比的认识、比的化简和比的基本性质推导过程。窗二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以及解题方法。学生2:我是按照知识结构整理的,前面基本知识和第一位同学差不多,后面的我还增加了一块老师课堂上拓展的问题。三角形内角、长方形、方法体与按比例解决问题的关系。师小结:两位同学真善于学习和总结,还注意到了细节。
梳理旧知,建构知识树
谈话:今天大家就跟随老师进一步对本单元进行梳理和巩固。师提问:什么是比?学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例如:7÷8写作7︰8,读作7比8.7是这个比的前项,8是这个比的后项,87是比值。学生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师引导:看来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请大家回忆。相互关系区别比:(比号)比值一种关系除法被除数除数分数分数值
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1: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号相当于除号。学生2: 比与分数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比号相当于分数线。
师引导: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比是不是也有着什么规律。对!是比的基本性质。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1:我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猜测,比应该有着这样的性质......第二步通过举例验证了,第三步得出结论,第四步,我们可以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化简最简比中。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类推法。
师小结:这位同学不仅知识学的扎实,更学会了知识的推导方法。那你会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吗?
a、25︰100=(25÷25)︰(100÷25)=1︰4
b、4.2︰1.4=(4.2÷1.4)︰(1.4÷1.4)=3;1
c、65:21=(65×6):(21×6)=5:3通过化简比,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学生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学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一对互质数。学生3: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学生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一对互质数,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师追问: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学生1: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一样.学生2:化简比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求比值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小数、分数或整数。
师小结:我们从意义、方法和结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
三、巩固练习、化零为整
师引导:看来大家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很好,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请在平板上完成这部分练习。通过大家提交的情况,老师发现有一个问题大家得分率比较低。谁能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生:......师小结:看来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时,大家一定要看清前项还是后项,读清题意再着手。
四、比的知识灵活运用
师引导:除了比的基本知识,这个单元你还有哪些收获呢?生:我还学习了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师:让我们来以一个实际问题,看看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吧。五一班有学生40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2,五一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你会求解这个问题吗?先思考如何解决,写在练习本上。师引导: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①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同学板演。②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做法,明确两种思路,即“把比看作份数来想
和把比看作分数来想”,完成板书。③师指出:一般提倡大家用后一种思路去做,因为这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帮助,也可以将比的知识与分数的知识更好的结合起来。0你学会了吗?敢不敢挑战高难度的问题?1用72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5:4。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明白的同学提问解答。3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高难度的问题,来迎接挑战吧!A、B两地相距36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7:5,求乙车的速度。4比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时,常常会采用以上两种方法。(1)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各部分量。(2)也可以先求每份是多少,再用每份数乘各部分量所占的份数,求出各部分量。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如何评价今天的学习?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巩固梳理了知识,更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方法。愿你的心中的比之树也能像这棵树一样枝繁叶茂。课下我们可以将这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