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2张PPT。分析2014语文命题的变化把握2015语文备考的方向 ——从“熟面孔新表情”说开去王吾堂一、亲切源自熟面孔
1.板块稳定不变
2.考点基本稳定
二、新鲜因为新表情
(一)文言文阅读:“三稳”老面孔,“一变”新表情。
1.“三稳”突出命题的考查重点
2.“一变”突出对阅读基础的重视
(二)背诵默写:从“文诵”到“意诵”的转变
(三)图文转换花样多
1.给图案转换文字(2013)
2.给图表转换文字(2014)
一、亲切源自熟面孔1.板块稳定不变
八年来,国家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的试卷结构一直保持了六大板块24道试题的稳定态势。六大板块包括社科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每个板块的试题数量和分值分配都保持平稳不变。2.考点基本稳定 六个板块24道试题,除了个别设题点有些变化以外,设考考点和对应题型多数没有变化。
2014年和2013年高考语文国家课标卷考试大纲完全一样,高考语文的命题共有52个考点,其中必考部分35个,选考部分17个。
必考部分共有四大板块,35个考点。其中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6个考点,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0个考点,第五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9个考点,第六板块“写作”: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分“基础等级”6个考点,“发展等级”4个考点,共10个考点。
选考部分共有两大板块(任选一个板块)。包括第三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和第四板块“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7个考点。其中第三板块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有8个考点,第四板块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9个考点。 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考纲要求6个考点,分为“理解B)”和“分析综合”两个等级。其中“理解B”有2个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C”有4个考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中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课标卷连续八年来都是给一篇大约1000字社科文,设3道选择题共9分,考查考纲所要求的6个考点中的3个考点。 2012年到2014年选文、题材和设题考点如下——科学类文本阅读的思维考查与应对策略考纲: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0个考点 “识记 A”1个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理解 B”2个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法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3个考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D”2个考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标卷命题,第二板块设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连续八年来都是提供一篇七八百字的良吏传,设3道选题和1道两句话的翻译题,共19分。
文言文阅读:“三稳”老面孔,“一变”新表情1.“三稳”突出命题的考查重点之一——实词考查稳定
(1)考查对象是常见文言实词的常见意义,不局限于120个实词范围
2014年课标卷Ⅰ套第4题A项“自幼好学,善属文”中的“属”,在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范晔的《张衡传》中学过,其中有“衡少善属文”,“属文”就是“写文章”,“属”也在120个实词范围之内;课标卷Ⅱ第4题B项“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中的“当”在教材中多次学过,也在120个文言实词范围之内,如《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当”的意思是“对着,面对”,《孔雀东南飞》中“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中“当”的意思是“必定、一定”,《窦娥冤》中“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中“当”的意思是“承担”,考生依靠教材中学过的“当”的常见义项就可以分辨出“吾自当之”中的“当”的解释为“承担”是正确的;至于课标卷Ⅱ第4题C项,中的“临”“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中的“临”,虽然在教材中多次出现过,却不在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它属于活到今天的古汉语词汇,如“莅临”的“临”,意思是“到”;“临时”“面临”的“临”,意思是“遭遇、碰到”。考生依据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化石就可以辨别出此类文言文词语的意义了。1.“三稳”突出命题的考查重点之一——实词考查稳定(2)考查重点是文言文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的积累。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都是文言文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不考冷僻实词,也不考常见实词的冷僻义项。如课标卷Ⅰ第4题C项“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中的“励”(勉励、振作),卷ⅡD项“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中的“著”(登记)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前者如“励精图治”“改过励行”等,其基本意思也很常见,即“劝勉、振作”的意思;后者如“显著”“昭著”“卓著”(“著”的意思是“显明”,“著书立说”(“著”的意思是“写”),至于“著”的一个通假意义是同“贮”,此义项则是不大会作为考查义项来考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却不要求考生死记硬背脱离文本的“死”的文言词汇。因此,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经典篇目为目标,熟背考纲所要求的64篇(段),对这些背诵篇目逐字逐句过关,一一弄清词义、语法功能和句法特点,会收到一举多得之效的。1.“三稳”突出命题的考查重点之一——实词考查稳定(3)考查难点是文言文常见实词的陌生义项的推断。
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词,即使十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其基本义项十分常见,但不等于没有比较陌生的义项。对此,命题采取了以常见义项的解释作为错误选项的设题方式来“迷惑”考生的方法,如今年课标卷Ⅱ第4题D项“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中的“著”,选项解释为“彰显”,这是常见意义,岂不知“著”在这一句子中的意思不是“彰显”,而是“登记、记载”的意思。判断这类选项中实词意义解释是否正确,考生要依据上下文来推断,因为依靠平时的识记不大容易记住它的陌生义项。当文言词语解释为常见意义而无法讲通整个句子意义的时候,这个以该词常见义项对该词所做的解释肯定就是错误的;当常见的文言词语解释为比较陌生的一个意思,但依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却是可以讲通的时候,这个解释常常是正确的。所以,学会依据语境推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一些诸如“意旁推断”、“语法推断”、“成语推断”、“对应成分推断”等推断方法,是突破难点的重要途径。1.“三稳”突出命题的考查重点之二——“分析与概括”考查稳定
对文本有关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连续八年以来稳定不变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指向一以贯之,就是对传主思想品行、才能才华的分析或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1. “三稳”突出命题的考查重点之三: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的考查,考查指向就是理解和翻译 连续八年的文言文翻译语句基本上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句中有障碍性文言实词,如古今异义词、使用陌生义项的常见实词、通假字等;
二是句子中存在重要的文言虚词;
三是存在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尤其是省略句。2.“一变”突出对阅读基础的重视(2014全国课标卷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答案:D
解析:划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后应该是:“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意思是“宰相李揆自负其能而嫉妒贤者,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朝廷任命自己担任国子祭酒,并暂留史馆修撰而使休烈居于其下。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2014全国课标卷Ⅱ)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C2.“一变”突出对阅读基础的重视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解析:划线句子加上标点后应该是: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意思是:而这时太子宫中原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追狗跑马、放鹰猎兔、沉醉歌舞、沉迷摔跤、拳斗一类游戏,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
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考点: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第(二)部分“古代诗词鉴赏”共设2个考点的考题,重在鉴赏评价,一个指向作品内容思想,一个指向艺术技巧。(三)诗歌鉴赏答题关键是按步骤抓住景情关系解答试题(2011年国家课标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yū ):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一般设置两道题目:第一道涉及诗歌内容,包括意象、意境、内容和情感;第二道涉及诗歌艺术特点,包括语言技巧、抒情方法、结构技法等。此题直接考查诗歌的情感,要求考生加以简析。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法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只要能够抓住诗中意象(景)与情感(情)的关系,便不难分辨出诗歌的景和情的关系是因眼前之景触发伤今之情,应伤今之情又生怀古之意;因而在表现这种情感时便移情于景,或者说寓情于景,借哀愁之景抒发悲愁之情。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2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第9题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并回答“红笺为无色”的原因,则完全是要考生把形象思维的诗歌语言转换为抽象思维的表述,并符合抽象思维的逻辑关系。作品中的思远之人触景生情,因眼前的黄花秋意而生思远之情,因思远而盼归鸿捎书,而“归鸿无信”、寄书无处得,便有了“思泪不尽临窗滴”,于是便就和着泪水就着砚台旋转研墨欲给“远人”写一封家书行为,诗中主人公展开红纸,渐渐地越写越思愁越痛,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滴落在红色的信纸上,情愈深,泪愈流,退了红色愈销魂。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3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 桥 仙? 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解析】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一定要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具体内容的鉴赏能力。
【解析】鉴赏诗歌具体内容,首先要对这内容进行深人剖析,体会其在整个作品中的意图和作用。既然是问用意,就只需要答出借用贺知章故事的表意抒情的意图即可,不必谈结构和表意的作用(借古问今,意在言外)。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0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点拨】1.明确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观注,就是注意标题信息和注释提示的信息。
第二步,寻找意象,从意象或意象组成的画面中把握诗歌描写的什么,隐约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辨别虚实,分辨清诗中所描写的意境画面是眼前所见还是想象联想;
第四步,抓住“情点”,从诗歌字里行间捕捉表露诗人心理或心情的字眼,并与诗中意象结合把握诗歌的情感;
第五步,赏析技巧,从诗中意象与诗歌情感之关系出发判断和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法、结构技法、修辞技巧和语言风格等五个方面。
按照这五个步骤,考生从“荒野”、“春草尽”、“古碑”、“苍山晚”、“残阳昏”等意象和表露诗人感情的字眼“消魂”(形容极其哀愁)便可以感悟出诗歌的情感是哀愁的伤感的情感,至于为何哀愁?为何伤感?只要注意诗歌尾联“行客路,思秦原”便可以明白哀愁、伤感的原因是远离故土而思乡,是触景生情而生伤今怀古之情。
2.掌握操作要领
第(三)部分“名篇名句默写”,只设一个考点,共6分。全国课标卷从2007年到2013年设题形式都是一样的,即给上句或下句,填写下句或上句。但2014年出现了变化,即理解基础上的填写所要求的句子。背诵默写:从“文诵”到“意诵”的转变 (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考点】默写(A)
【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百姓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2014全国课标卷Ⅱ)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3)轴轳千里 旌旗蔽空
【解析】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朝菌、晦朔、蟪蛄、长、轴轳等。 从“文诵”到“意诵”的转变,将连续七年的给出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64篇段中的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让考生填写下句或上句的默写题型,变为提示作者和篇名,并提示内容和情感特征的句子选择填写,考生如果不理解诗词文中的句子意义,即使将全诗、全词或全文背会,也难以答出正确的答案。针对死记硬背的行为而言,试题要求按照特定句子在诗文中的意义情感和表达作用来默写,是对诗文“意读”的强化。
《从“意读”到“文读”的转变》第三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规定有8个考点。
“分析综合 C”2个考点: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 D”3个考点: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探 究 F”3个考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全国课标卷第三板块设题4道,其中11.(1)题以五选二形式指向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C),连续八年未变;11.(2)题要求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D),基本不变;11.(3)题分析小说情节及其作用(C),基本不变;11.(4)题探究,设题点非常灵活:2012年指向人物形象,探究人物优缺点;2013年指向情节结构的设置与安排;2014年指向结构(结尾)安排的意图:总之,探究题都是能够触及文本核心价值的。 第四版块“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规定的考点有9个。
“分析综合 C”3个考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 D”3个考点: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探 究 F”3个考点: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四版块“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课标卷在第四板块中设题四道,其中12.(1)题以五选二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连续不变;12.(2)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C),连续三年不变;12.(3)题指向人物品质成因的分析(D),基本不变;12.(4)题考查层级是“探究”(F),考点指向比较灵活:2012年指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考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多方面发表自己对“谢希德的‘诚’”的理解;2013年则是指向“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信息回答“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2014年又回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考点,问“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第四版块“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版块“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变化——
1.命题材料由单篇变为组合链接;
2.设题考点由单一变为跨级组合;
3.思维能力由因果变为多维综合;
4.探究由多元探究变为简答探究。
答题指向——
总思路:以因究果,缘果索因;
简答题:语境着手,依据文本;
探究题:综合思考,由实到虚。
探究试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要领——
第五版快:语言文字运用 考纲在第五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中有9个考点。
“识记 A”2个考点: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的字音;②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表达应用 E”7个考点: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这一板块共设5道试题(13-17题),共20分,其中选择题3道(13-15题,共9分),课标卷持续八年来都是考查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序排列,变化最大的是第16题和第17题。 2007年(题号是22和23题)考的是仿句和语段压缩,2008年(题号是22和23题)考的是语意连贯(关联词填空)和仿句,2009年考的是表达得体和仿句,2010年考的是语意连贯和仿句,2011年考的是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和仿句,2012年考的是语意连贯和仿句,2013年和2014年都考的是语意连贯和图文转换,只是第17题图文转换的形式不一样。
特点之一:以语意连贯为主,兼顾其它考点。自2007年以来八年,考查语意连贯5次(2008、2010、2012、2013、2014),考语段压缩1次(2007),考表达得体1次(2009),考句式变换1次(2011)
特点之二:由仿造句子为主,转向图文转换。2007-2012年连续六年考查仿句,但2013年突然考了一次图文转换,2014年承继2013年继续考查图文转换,考查形式兼有语意连贯性质图文转换。1.给图案转换文字(2013)
17.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答案示例】该图标由中心的太阳、山、水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标的中心部分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其寓意为全民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答题指津】图文转换试题,首先要读懂“图”,读懂图的构成要素和象征意义,然后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加以表述。观察试题所给图标可知,该图标由图形、文字和字母组成,主体部分是十个环环相扣的圆环,环链所包围的中心部分是太阳、山、水,再根据图标的提示文字“中国环境标志”几个字便可推知环链和环链包围的中心部分中太阳、山、水的象征意义了。2.给图表转换文字(2014)17.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答案】学校计划暑期考察瑶族村三天。行前要查阅资料,了解瑶族风俗,并备好行装;考察过程有参观、访谈、联谊等活动,每天要写考察日记,记录考察活动和感受。【解析】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重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第六版块 “写作” 第六版块 “写作”考纲要求的有10个考点,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该板块全属于“表达应用 E”,分设“基础等级”(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6个考点: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发展等级”4个考点: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②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已经深远;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句法有表现力;④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命题设置,连续八年来都能按照考纲所要求的设计作文试题,也能考查和检测“基础等级”的6个考点和“发展等级”的4个考点。一、作文命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的主导思想就更加鲜明
(1)主导主流价值,倡导多元思辨
全国课标卷2011年以“中国崛起”为主题的材料作文直奔社会热点;2012年的命题材料是“油漆工帮船主补好了船的漏洞”,主导主流价值,倡导“责任意识”、“助人为乐”、“施恩与感恩”、“生命的价值”等民族传统道德;2013年“师傅指导徒弟成功切割钻石”则更加注重多元思辩,更加注重生存,更加注重生存技能与生存智慧的辩证思考。
直奔社会热点曾经备受舆论诟病,但笔者以为这恰恰反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学生已经不可能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了,他们应该是耳听八方、眼观世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综合型人才,应该对日新月异的现实有一个理性的、深刻的认知和评价。
2014年“山羊过独木桥”材料作文依旧紧扣当下的社会现象——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作文材料,可以参考立意如下:(1)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2)敢于打破常规;(3)合作共赢,彰显智慧;(4)守正与创新:等等。所以说直奔现实热点符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和课标对学生观察和思考现实的要求。至于“道德素养”的检测与“创新思维”的测试就更是课标要求了。所以,作文备考一定要从课标中找方向。(2)选材宏大深邃,主导选拔功能 2011年命题材料是新闻综述,内涵博大,但中心明确,容易写得空泛,但恰恰是这一点却能够既放倒写作能力较差的考生,又可以使训练到位、写作有法的优秀考生写出深刻独到、具有深邃眼光和独特见解的文章。2012-2014年作文命题材料都是故事型材料,在保证多元立意的情况下重视道德素养、生存智慧与能力的检测与测试。2011作文试题更需要大题小写、由表及里的认知现实本质,2012-2014年的作文试题更需要具有辩证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既能看到现象本身的特点,又能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能预知一个事件或一个现象可能会引起的结果。(3)弘扬时代主题,重视综合素质 2012年国家课标卷作文所给材料是一个船主与油漆工的故事。油漆工在刷油漆时顺手补了渔船上的一个小洞,却救了船主的儿子,也得到了传主的感激和酬谢。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情节。情节简单,人物平常。要求考生选好角度,确定立惫,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全国课标卷作文题侧重于“经验”、“技术”和“勇气”的辩证思考,不可缘着老切割师的这句话,一味地写“勇气”的意义和作用,更不能片面地说只有年轻才有勇气,或者说越有经验就越没有勇气,而应该从这个故事所呈现的情节出发,从经验、技术和勇气三个角度思考切割成功的原因,有几个原因,就有几种写作立意。
2014年契合了合作共赢、创新思维的时代主题,也体现了于无路之处找出新路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从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三者不同角度引发思考,也可以从遵守规则与突破规则两个相反相成的侧面来思考立意,还可以从竞争和与合作的目的出发来思考,命题很有张力,很有多层思考和多元思考的丰富意蕴。2.命题方向符合考纲,命题指向契合课标(1)思维能力指向
审题能力首先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之间行为与行为的因果关系,还要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价值评判和审美评价能力,当然更需要较强的选材构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审题立意指向:
A.多维审视材料的能力;
B.多层审视材料的能力;
C.辩证审视材料的能力。
(3)谋篇布局指向:
A.基本形态:凤头、猪肚、豹尾;
B.基本章法:总分法、逐层法、因果法、对照法、篇段组合法;
C.基本思路:一线串珠,汪洋恣肆;
D.基本笔法:形象生动,思想深刻。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1.多角度审题的思维方法
①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②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就有几个审视的角度。
③ “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的角度。
④一种行为,可能产生几个结果或后果,就有几个审视的角度。
⑤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写作目的,就有几个审视立意的角度。2.审题举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再如:汤姆来到本市一家鸟店,对店员说:“我要——要一—只——最——最大的——绿——绿色鹦——鹦鹉。”店员在很会说话的高价鹦鹉中选取了一只给他,汤姆很满意地买下了。过了一个星期,汤姆带着鹦鹉来到这家鸟店,生气地说:“你——你这——这只——鹦——鹦鹉——只——只会——结——结巴,不——不会——说——说话。”
要求: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多元思考确定立意(1)若从汤姆的角度理解分析:
A.凡事应多从自我的角度反省(否定其言行)
B.结巴的人不喜欢结巴的鹦鹉——人的兴趣和爱好常常具有反向互补的倾向。(肯定其言行的合理性,此立意独特)
(2)若从鹦鹉的角度理解分析:
A.模仿逼真乃上品(按鹦鹉说话的特点,连主人结巴都能准确模仿出来,说明是好鹦鹉,此立意就事论事,不高)
B.再好的模仿也糟人嫌(否定,此意触及材料主旨,为高)
(3)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可确定这样立意:
A.蹩脚的教师教不出创造性的学生(侧重于从老师身上找原因,此立意深刻)
B.聪明的学生是不会鹦鹉学舌的。(侧重于从学生发面找原因,此立意较好)3.如何确定最佳立意 第一,紧扣材料主旨,以准求佳。
第二,针对现实倾向,以新赢人。
第三,剖析深层内蕴,以奇制胜。
第四,调动已住经验,扬长避短。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作文——
雄孔雀都珍爱自己的尾巴,它们在山里栖息的时候,总是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安稳地休息。捕捉孔雀的人大都在下暴雨时来到森林里孔雀栖息的地方。这时孔雀的长尾巴被雨淋湿,份量很重,孔雀担心飞起来会把尾巴拖脏拽坏,就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当捕捉它的人走到近前,它也绝不肯飞翔,惟恐损坏了它的漂亮的尾巴。
要求:请你以这则故事的寓意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最佳立意指津从孔雀的角度立意,若肯定孔雀的做法,其寓意可理解为:
①宁愿美丽的死去,也不可丑陋的活着。
②为保持生命价值的美而死大于失却生命价值之美而活。
若否定孔雀的行为,其寓意可理解为:
③因小失大太不值。
④生命大于外表美。
从猎人的角度思考立意,若肯定猎人的做法,其寓意可理解为:
⑤获取应抓住有利时机。
若否定猎人的做法,其寓意可理解为:
⑥不可乘人之危。4.考题例说
(2013全国课标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
从油漆工角度审视材料可以确定的立意有——
A.“责任”,包括“做人的责任”、“职业的责任”;B.“小善之举成大业”;
C.“细节造就成功”;D.“莫以善小而不为”。
从船主角度审视材料可以确定的立意有——
A.写“感恩”,或者写“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或者写“生命因感恩而美丽”等立意都是可以的,也是正确的,但笔者觉得今年国家课标卷作文试题的基本意图还是意欲从两个相去甚远的视角来提高审题门槛和立意的难度,以避免宿构和套作涌入考场作文。
从油漆工和船主相互关系的角度审视作文材料,据此可以得出:
①以人之忧为己忧,类似的还有“衣人之衣思人寒”,“受人之雇分主忧”;
②施恩理应得到感谢;
③感恩是对行善的奖励。 2.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2013全国课标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
指导徒弟切割的老切割师道出了切割成功的原因:“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
此题的立意应该是对“经验”、“技术”和“勇气”的辩证思考,不可缘着老切割师的这句话,一味地写“勇气”的意义和作用,更不能片面地说只有年轻才有勇气,或者说越有经验就越没有勇气,而应该从这个故事所呈现的情节出发,从经验、技术和勇气三个角度思考切割成功的原因,有几个原因,就有几种写作立意——
1.思考“勇气”的意义:①勇气是成功的前提;②勇气就是希望。
2.思考“技术”的意义:③技高人胆大;④技高也许谨慎。
3.思考“经验”的意义:⑤经验成熟技艺;⑥经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⑦有经验也不可固步自封;⑧不要让经验成为创新的桎梏。
4.思考“经验”、“技术”、“勇气”和“成功”的相互关系确定立意:⑨勇气+经验+技术=成功;⑩带上三个背囊上路。 5.高分技法②开头要精彩
A.关于人生奉献的排比句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吹走世间的尘埃。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
B.关于自然语言的排比句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C.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排比句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 5.高分技法③结尾要响亮
记着——失落时,掬一捧清泉,去荡涤胸怀;困惑时,挽一缕清风,去唤醒理智:迷茫时,撷一点星光,去装扮心灵——你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山东德州市满分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 (文章以排比段结束,使文章文采飞扬。)
成败荣辱,皆是过眼云烟,只有心灵的快乐才是永恒的。学会留心吧,于平淡处体会生命的爱与美,你会发现向日葵在朝你微笑,鸟儿在为你歌唱,小树在和你招手……学会留心吧,你的眼前会出现明亮的阳光,你的鼻子会嗅到诱人的花香,你的肌肤会享受春风的柔情……学会留心吧,你的生命会因此而充实、快乐,你的心中会燃起希望!——湖北武汉市满分作文《学会留心》
(结尾运用排比句呼吁人们学会留心,在诠释题意中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生活见解。)
你可以用发现美的眼睛留心生活,你也可以用好奇的心理观察生活,你也可以通过好坏、善恶、美丑的对比认知生活。总之一句话:我们要学会留心,为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湖北武汉市满分作文《学会留心》
(用排比的句式充分阐释自己对留心生活的认识。)
家北沟,你装满了我童年的欢笑,承载着我永远美丽的记忆,在你的身边,我收获着成长的幸福。——山东淄博市满分作文《家北沟》 (充满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由衷的赞美,洋溢着美的韵味。)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 5.高分技法④选用新鲜典型的材料
材料新鲜最好的办法是从教材中挖掘。
材料新鲜另一个重要的办法是积累新鲜素材。
⑤写好一两个精彩段落
记叙类作文要写好一两段描写精彩的段落
一个初春的上午,我独自转动着轮椅,又来到了那棵树跟前。我惊奇的发现:这棵曾遭“霹雳”的枯树竟然长出了新芽儿。顿时,我觉得冬天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已经来临。曾经遭受了“晴天霹雳”的这棵树啊,你萌发出了新的生命,你萌发出了坚强而成熟的生命啊!
刹那间,我似乎也听到了史铁生曾经深切感受到的“辽阔而久远的安静”。(《三次经过那棵树》)
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 5.高分技法⑤写好一两个精彩段落
议论类作文要写好一两段富有哲理的段落
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并非表象上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是那无影无形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魂;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文化不能脱离民族,民族也不能没有文化;民族创造着文化,文化塑造着民族。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千年喧嚣,大浪淘沙,不见了古罗马,不见了古埃及,不见了古印度,不见了古巴比伦,不见了许许多多的曾经灿若明珠而又令人神往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却惟有中国文化的血脉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却只有中华民族以它亘古常青、日新月异的面貌对着世人微笑。当人们在看清了那些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耻辱、昔日的富强与今日的衰落之后,终于明白了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石,文化传承着民族,民族发展着文化。于是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成为一个恒久的理念与命题,令我们深思,让人类解读。
(《文化之于民族》)
二、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三、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1.命题形式预测
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共17道。新材料作文试题8道;命题作文7道题,其中纯命题作文4道,供材料命题作文3道题; 话题作文2道,分别是重庆卷的“情有独钟”话题、天津卷的“两种镜子”(请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中任选两种,以此为话题)
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7道,新材料作文试题16道,只有一道供材料命题作文是江苏卷,题目是“忧与爱”为题。
2013年高考作文全国总共有17道试题,其中新材料作文15道,占绝对主体命题形式。命题作文有一道,是天津卷的半命题作文“____而知之”;出现了1道话题作文,是湖北卷作文题,话题是“方圆”
2007-2013年全国课标卷一直是新材料作文试题。
所以,2014年全国课标卷作文命题形式仍然是“新材料作文”无疑。4.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2.作文题主题预测
根据近三年(2012-2014),特别是连续七年的全国课标卷主题指向,高考作文命题的写作指向和主题方向,2015年高考作文的主题指向应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态度与成长进步
(二)关于教育与成长
(三)事业成功与做人尊严
(四)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
(五)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
(六)如何看待自我
(七)如何对待他人:情感、友谊;合作共赢类
(八)如何对待未来?坚持理想,充满自信,防患未然衷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