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14:0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湖心亭看雪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赏读课文,品析美景,体会手法,背诵写景佳句
3.悟读课文,分析矛盾,领会痴情,感悟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读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品析美景,体会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
悟读课文,分析矛盾,领会痴情,感悟故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老师想和大家套套近乎———你们都多大了?
生(杂):12岁,13岁。
师:哦,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梦一样的年纪。你们都做过梦吗?
生(齐):做过。
师:爱做什么梦?
生1:白日梦。
(生笑。)
师(笑):美梦—白日梦。那么,你们有梦想吗?
生(齐):有。
师:老师也有梦想,特别是来到我们曲阜大地———孔子的故乡,我就梦想着能如孔子一般,于杏坛之上,和众家弟子,七十二贤才,侃侃而谈,在讨论争辩中见真知,于琅琅书声中享人生。不知道我的梦想能否实现—
生(齐):能。
师:“梦”这个字是有些意思的。明朝有个人,他把自己的前半生当做梦来回忆,并且写成了书。这个人就是—
生(齐):张岱。
师:这本书叫—
生(齐):《陶庵梦忆》。
师:大家是从哪里学到的?
生(齐):注释。
师:大家很聪明,会学习。“陶庵”指的是谁?
生(齐):张岱。
师:大家可不要小瞧张岱。他的散文表现出的空灵之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国当代著名学者陈平原曾这样评价———
(屏显。)
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
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陈平原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之一—《湖心亭看雪》。美文共欣赏。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章。开始。
二、整体感知,积累提高
(一)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来朗读一下?大家注意听字音,看是否读准了。
余强饮三大白崇祯挐一小船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一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段中读错一个字,“与余舟一芥”中的“与”读成了“yú”。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2:我觉得还应该注意每段的情感。
师:好,要求更高了。
生3: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应该停顿。
师:是的,注意停顿,表意才能更清晰。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停顿?
生4:在“独往”和“湖心亭”后面。
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
师:刚才大家不仅听出了字音存在的问题,还听出了节奏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下面,看大屏幕。以下字词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哪位同学读一下?
(屏显。)
是日更定焉得更有此人
(一生读。)
师:我注意到一个词他读得有些犹豫。一起说说。
生(齐):崇祯(chóngzhēn)。
师:这是我们方言的缘故。我们在传承方言的同时也要把普通话发扬光大。大家把这个词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还有“毳衣炉火”的“毳”,“雾凇沆砀”的“凇”,大家把这两个词也齐读两遍。
(生齐读。)
(二)读通文意
师:下面,把文章对照注释仔细译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是读不懂的,并作好批注,等会儿我们交流。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了,大家交流。
生1: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是“小草”的意思。
师:非常准确,常用来“比喻非常微小的事物”。
生3: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我不太明白。
生4: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师:大家质疑很踊跃。下面,我想考一考大家。看大屏幕,我们能否辨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屏显。)
1.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2.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3.白: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
(生踊跃抢答。)
师:请看,下面译文当中有些地方翻译错了,或者译得不当,赶快找一找吧。
(屏显。)
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生1:第一句错了。应是“冰花一片弥漫”。
师:解释的是哪个词?
生2:雾凇沆砀。
师:水汽上升凝聚成“雾”,冷气下行凝聚成“凇”。
生3:最后一句,应该是舟中的人显得很渺小,就像两三粒罢了。
师:你加入了你自己的感觉,不错。
生4:我觉得是舟中两三个人罢了。
师:有进步,改动量词,更精确。但我觉得还不是最美的。“粒”在文中写得多美啊!不只是个量词,而且还是个比喻。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5:船上两三个米粒大小的人罢了。
生6:船上两三个米粒一样的
人影而已。这是作者想象站在广阔的空间看自己的样子。
师:真妙,舟中两三粒人影罢
了,何其渺小!读通了文章,读准了字义。下面,我们一起大声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三、读美文,悟痴情
师: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离张岱越来越近了。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哪一个字对他的真性情作了概括?
生(齐)“:痴”。
师:我们通常给“痴”字组什么词?
生1:痴迷。
生2:痴呆。
生3:白痴。
师:好,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痴人呢?是因痴迷而痴呆了,还是因白痴而痴迷呢?他的痴表现在哪里呢?大家在文中找找看。
(一)咬文嚼字品痴行
生1:我觉得他“痴”在大雪下了三天,还不怕寒冷,独自去看雪。
师: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哪个字最能表现他的“痴”?
生2:我觉得从这个“独”字能看出。下着大雪,他还一个人去湖心亭,对山水太痴迷了。
生3:我从“拥毳衣炉火”看出的。这样的冷天,平常人都在家“拥毳衣炉火”,他却要去看雪,可见他的痴迷。
生4:我补充一下,张岱这样郑重其事地去赏雪,就像对待很重要的工作,和常人不一样。
师:张岱是一个非“常人”、非“凡人”,是个独特的“痴”人。
生5:“湖中人鸟声俱绝”,人和鸟都没了,而张岱却独自去湖心亭,反衬出他的痴迷。
师:不仅人和鸟都没了,连声音都没了,真是万籁———
生(齐):俱寂。
生6:我还从“是日更定”一句中看出他痴迷西湖雪景。“更定”是晚上8点左右,即使不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一般也都在家中休息了,而张岱却独自到湖心亭去看雪。
师: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和与众不同。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大家背诵一遍,看那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生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独往湖心亭看雪”相似,都有一个“独”字,两个人心里都有点孤独,都与众不同。
生2:“千山鸟飞绝”与“湖中人鸟声俱绝”意境相似。
师:一“独”一“绝”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字的意境和“独”字的心境。
(生齐读。)
(二)身临其境赏痴景
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
生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很好。咱们把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一下。男生读哪句合适啊?
生(齐):男生读前面,女生读后面。
师:为什么?
生3:前一句写的雪景很广阔,后一句是写局部的小景观。
(生齐读。)
师:张岱眼中的雪景独特在哪里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同桌之间前后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4:张岱眼中的雪景独特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因为上下白茫茫的一片,有梦幻般的感觉,有诗情画意。
师:白茫茫一片,好空阔,如仙境一般。那张岱岂不是赛神仙了吗?
生5:我觉得这句还能体现雪很多,很纯洁,而且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到非常惬意。
师:“惬意”这个词用得好,太棒了。这“惬意”是雪的白,雪的纯洁,雪的广阔,还有天地浑然一体。辛弃疾曾经说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张岱眼中的雪也是这样的。你们说张岱的心胸、志趣和追求是什么样的?
生6:张岱是个很纯洁的人,很清白的人。
师:高洁的人。能守得住内心的纯洁,就像冰雪一样—我看湖雪多洁白,料湖雪见我亦高洁。
生7: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很宽广,也体现了张岱宽广的胸襟。
师:我看湖雪多广阔,料湖雪见我亦宽广。
生8:我觉得从这里还能体现出作者遗世孤立、不同流俗的生活方式。
师:“遗世孤立”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8:他不同于社会中其他的人,超凡脱俗。
生9:这里体现出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他眼中的景是那么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特别棒。这广阔的雪景俨然就是张岱的心胸啊!这悠远脱俗的雪景俨然就是张岱的人生追求啊!
生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几个“一”字,还有“两三粒”。长堤只剩下一道痕迹,湖心亭只剩下一点。作者把天地的空旷与景物对比起来,显得一切事物都那么渺小。从中我们可见作者心胸是何等的宽广。
师:你是说这与前一句形成了对比,一大一小,小就衬托了大。
生2:前面张岱说他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这说明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能欣赏这样的美景。那些划船的人根本理解不了他。
师:由此可见,张岱“独”特的情怀就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
生3:我觉得“一痕”“一点”“两三粒”,还能把那种寂静的气氛传达出来。
师:寂静中有超脱和淡然。
生4:我要补充一下,“两三粒”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师:张岱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是一个痴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痴人,是一个遗世独立的痴人。他爱这山水,渴望其与他融为一体。这样美丽的文字,我们不读不背是不过瘾的。试着背一下。
(三)文画结合诵痴景
(屏显文配画,生试着背诵。)
师:借助你的想象走进张岱为我们描绘的悠远脱俗的画面,想象着背。
(隐去画面,生齐背。)
师:走进这样的画面,你们想发出什么感慨?老师采访一下。
生1:这个景象让人陶醉。
生2:这个景象让人痴迷。
生3:这个景象很有意境,不可言说。
(四)知人论世悟痴情
师:这样一个痴人在湖心亭中又遇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高兴,因为他遇到了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看出的。湖中人见到张岱很高兴,张岱见到他们也一定很高兴。
生3:我认为张岱非常快乐,因为他遇到了知己。
师: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知己呢?
生4: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以看出。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除了“强饮”酒外,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样的对话?
生5:“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请问您贵姓?
生6:是金陵人,客居在此。
师:读出什么异样了吗?
生7:问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
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看“客此”这个词。金陵人客居于此,张岱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必知姓名呢?可是,有些事情是不能不知道的,是不能忘记的。写这篇文章时,张岱已是五十多岁,回忆二十多年前雪夜游湖的情景,回忆起湖心亭上的奇遇,仍然念念不忘的是他们金陵人。
(屏显。)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明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师:张岱写这篇文章时还有什么情绪在里面呢?
生1:还有些怀念和留恋明朝。
生2:还有些激动,还有些坚持。
生3:有些孤独、寂寞。
(屏显。)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师:统观全文,我们总结一下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
生1:痴在故国与前朝。
师:在这思恋故国的大背景下,于陶庵忆起西湖之游,想到了心中的坚守。“痴人说梦”,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还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更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屏显。)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痴行痴景痴人痴心,雅情雅趣永留心中!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进入痴人张岱的内心世界。
(师生齐背。)
四、拓展延伸
师:《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就在大自然中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在大自然中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在这片山水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寻找心智的独一。你们脑海之中还有如张岱一样的“痴人”吗?
生1: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生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3:还有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读读张岱的《自题小像》。
(屏显。)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堪覆瓮。之人耶有没有用?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人生有用吗?课后讨论一下。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