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爱莲说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0 10: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爱 莲 说周敦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及作者 周敦颐。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蕃”“染”“植” “鲜”等词的意义。
说 “说”,一种议论文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托物言志,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宋代哲学家——理学宗祖,字茂叔,谥号 “元公”,道州营县人。他为官清正廉洁,很有实绩。他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在庐山莲花峰下筑室,晚年在此设濂溪书院讲学,前有溪命名濂溪,自号“濂溪”。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有《周濂溪集》传世。 他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可见他人品高洁。他酷爱莲花,曾带领属下在官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旁造六角亭,叫赏莲亭。每当夏天,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轻摇,朵朵鲜花颔首笑,阵阵馨香扑面爽。此时,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当时官场的黑暗,世风的浑浊,深爱莲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还经常在池边吟诵,可见作者爱莲爱得确实与众不同啊,作者的高洁人品也蕴涵在这篇短文里。写作背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 配乐朗读注音周敦颐 (yí) 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不蔓(màn)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花之隐逸(yì)者也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速度舒缓一些
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骈句,散句结合)
4、读出感情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 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的多只从唐很很 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 染,
濯 清涟而不 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表转折,却沾染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妩媚)长枝蔓长枝节更加耸立的
样子树立表转折亲近而不庄重句末语气词“啊”只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茎梗中空外直,不蔓延,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予谓菊, 花之 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认为,以为的隐居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
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几个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应当很多了。叹词
“唉”宾语前置的标志少与“乎”连用,即“应当”的意思 听说背诵《爱莲说》一、《爱莲说》作者 是 朝的 家。
二、给下面字注音:
蕃( ) 淤泥 ( ) 濯 ( ) 涟 ( )
亵( ) 逸 ( ) 噫 ( ) 鲜 ( )
三、翻译下列各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测1、古今异义
宜乎众矣
(古:当,与“乎”连用,译为“当然”
今:合适。)
2、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蔓”, “枝”:都是名词,
译为“长枝蔓”“生枝杈”。)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3、学句式,明确用法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后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比试一下1.选出与“水陆草木之花”中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孔子云:“何陋之有?”C.花之隐逸者也D.渔人甚异之C比试一下2.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一句中“而”字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A.表转折,译为“却”。B.表并列,不译。C.表顺接,不译。D.表修饰,不译。AA比试一下3.“陶后鲜有闻”中“鲜”字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读“xiǎn”,义为“新鲜”。B.读“xiān”,义为“新鲜”。D.读“xiǎn”,义为“少”。C.读“xiān”,义为“少”。D比试一下4.翻译“不蔓不枝”一句正确的是(  )A.不生藤蔓,不长枝叶。B.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 节的。C.没有藤蔓,没有枝叶。D.不见藤蔓,不见枝叶。A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用正衬和反衬突出形象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莲花莲,花之君子者也。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你认为莲花具有哪些高贵品质?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研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质朴)(正直)(正直)(美名远扬)(志洁行廉)(清高)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纯真、质朴托物言志花之君子2.中通外直胸襟磊落、豁达正直 不蔓不枝3.香远溢清 美德传播4.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独立高洁,
气节高尚、
令人敬重,清高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生长环境体态
香气风度气质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
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被人们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文章用两个“独”字,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我”爱莲花的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鲜有闻)(众矣)(何人)隐逸者
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君子
洁身自好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突出)慨叹真正的隐士太少厌恶鄙弃赞扬
称颂以花喻人 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一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 突出特点?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 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精炼地描绘了莲的美好形象,以花喻人,将莲人格化了,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它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语言特点:一.语言凝练传神。对偶句和排比句为骈句,
此外为散句。二、骈散结合。根据提示理解: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远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益清,亭亭净植。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根据提示理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根据提示理解: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 作用?通过描写莲的形象,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进而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也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本文采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的手法,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刚直不阿的品格、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小 结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爱


莲 君子 洁身自好 惜 托物言志


牡丹 富贵者 追求荣华 厌练习,领悟托物言志的手法: 模仿例句,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说自己寄托在该植物上的情志。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
因为它 。 我爱菊花,因为它此花开尽更无花,恰如那不畏风寒,百折不挠的战士 。我爱竹子,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我爱菊花,因为它悠然见南山,恰如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的隐士。我爱兰花,因为它默默绽放,恰如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高士。 我爱梅花,因为他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讨 论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人往往由于其所处环境与所接触的人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跟着好人就能学好,跟着坏人就容易学坏。其实,“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总有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们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坚持的信念。 课堂小结 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本文是一篇千古佳作,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学习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了解本文写作特点的同时,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来!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到心领神会!
背诵比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莲的名句,能说出来告诉大家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冬景》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制 芰 荷 以 为 衣 ,
集 芙 蓉 以 为 裳。
——屈原返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我 是 西 湖 千 年 莲 我是西湖千年莲
等你 一等就是几千年 西湖的水 满了干 干了满 水中的月 圆了缺 缺了圆 莲的泪化作西湖的水源 莲的心随水追风 一梦 即过 转瞬又是几千年 课外拓展我是西湖千年莲 你是那西湖上采莲的俏少年 守侯望你几千年 梦你把我采进船 小舟轻楫千年轮回转 一舱舱一船船采了多少莲 一错再错错采了几千年
雷峰落塔,断桥残雪 苏堤杨柳,荷叶雨伞
千年千年的期盼 风起微澜轻舟划过 桨儿激起浪花一串串 眼见少年变白发 白发再童颜 我 是 西 湖 千 年 莲 千年莲的花瓣 落满了雷峰踏端 翻改了断桥神话 遮掩了苏堤风景线 点缀着荷叶雨伞 千年的思恋没有哀怨 如果今生不遇 打算再等你一千年 1.背诵全文
2. 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 《爱菊说》。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