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解析题汇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解析题汇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0 17: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汇总
分解、整理:张秋鸿
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
1.(2014·吉林普通中学高三摸底·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秦统一中国后发行的圆形方孔钱
图二 1900年开始发行的光绪通宝铜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铸造技术和作用的角度对这两种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进行比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统一货币;清末币制改革
【解析】从发行时间上可以看出铸造技术差别;作用从维护统一,对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来比较。
【答案】铸造技术:前者手工制造,制作粗糙;后者机器制造,质量提高。(4分)
作用:圆形方孔钱统一了战国时期杂乱的货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圆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4分)
铜圆的出现和推广,用新式铜圆取代制钱,是对传统币制的一大革新。币制相对统一,有利于政府税收和民间商贸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由古代向近代过渡。(4分)
中国古代政治家——唐太宗
2.(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8)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材料反映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  )
A.以民为本思想 B.休养生息思想
C.严刑峻法思想 D.和忍求安思想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
【解析】关键信息:必须先存百姓、犹割股以啖腹。题干材料反映唐太宗认识到百姓对统治的重要性,与以民为本思想最为接近,故A项正确;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都与题干材料言论不一致,故B、C、D项错误。
【答案】A
3.(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
【解析】关键信息: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题干材料强调科举制注重才学而不注重品行,故B项排除,D项正确。A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题干反映官员失职的根源还是“不悉其行”,C项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
【答案】D
4.(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0)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唐太宗(  )
A.选用廉吏,“不避亲仇” B.科举选官,“咸尽其才”
C.轻徭薄赋,“宽仁慎刑” D.对北方民族,“爱之如一”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
【解析】“必须先存百姓”说的是重民思想。A项说的是用人之术,B项说是科举选官,D项说的是处理民族关系,都不对,只有C项轻徭薄赋,“宽仁慎刑” ,体现对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视。
【答案】C
5.(2014·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2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 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 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唐太宗——唐朝民族关系
【解析】题干中的“腾独爱之如一”,说时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①符合题意;吐蕃是少数民族,文成公主和亲,能体现开明民族政策,②正确;唐代鸿胪寺主外交事宜,③不符合题意;“示存异方之教”是针对佛教的宗教政策,④不符题意。A项正确。
【答案】A
6.(2014·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解析】(1)从材料中“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入手分析“原因”“目的”,从材料中“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唐朝法律相对较轻。据此回答“特点”。
(2)从“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反映了赏罚分明特点,可知唐太宗希望通过法律整顿吏治。
(3)从材料三看,当时依然存在着冤案,但唐太宗能够自我反省。据此回答即可。
(4)从材料信息中唐太宗关心百姓,注重用法律治理社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2分)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1分)
特点:慎用刑法。(1分)
(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2分)
(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1分)
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1分)
(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2点,共2分)
中国古代政治家——康熙帝
7.(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C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D
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康熙帝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康熙帝相关措施的作用。A项“废除封国采邑制”说法错误;B项结论说法错误,应是增加了国家的赋税;青苗法的实施具有增加财政收入和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的作用,故C项正确;D项结论“确定了”说法错误。
【答案】C
8.(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9)下图所示疆域应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康熙帝
【解析】从当时中国的版图范围及图中的“《尼布楚条约》”等字样可以确定是清朝疆域图,D项正确。
【答案】D
中国古代政治家——乾隆帝
9.(2014·湖北襄阳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 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戛尔尼眼中的“清朝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9分)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考点】乾隆皇帝
【解析】(1)本题以清朝帝王的自我评价及西方人对清朝帝王的两种不同的评价入手,考查学生多角度观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问根据材料信息“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十全武功”可知要从军事角度分析乾隆帝的立足点,并据此对其“十全武功”进行辩证分析。乾隆帝时期虽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但是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也看不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
(2)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分析马戛尔尼的评价视角。“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等材料信息说明马戛尔尼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下,东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中国的古老的封建文明已经日益落后。
【答案】(1)立足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3分)
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
(2)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3分)
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3分)
中国近代政治家——林则徐
10.(2014·河南开封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将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虽远调百万貌琳,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弃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靓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蒋廷捕《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两个林则徐的特点及其主要理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廷捕评价林则徐的目的及其方法。(6分)
【考点】林则徐
【解析】(1)特点只需根据材料归纳两点,理由或依据同样根据材料得出。特点可以根据作者思路,回答出两面林则徐即可;论据材料非常充分,简单归纳即可。
(2)目的可以结合材料总结,作者之所以评说两面林则徐,乃因为中国太缺乏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而舍身改革的政治家了;方法当然是两分法,但是别忘了史论结合是本段材料的特点之一,因此要归纳出论从史出的方法。
【答案】(1)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的特点:主张抵御外来侵略;(2分)
理由:未去林则徐前,英国人不敢在广东开战,林则徐被罢免后,英国人才发动侵略战争。(2分)
真实的林则徐特点: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2分)
理由:虽觉悟到中国武器装备不如西洋,但不敢公开提倡改革,重视自己的名誉大于民族国家利益。(三取二,3分)
(2)目的:提倡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弘扬舍身改革精神。(4分)
方法: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方法);论从史出得出的方法。(2分)
中国近代政治家——曾国藩
11.(2014·陕西宝鸡一模·4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有关。他在同治元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一,第15页。)与列强交往中,深感到“海国环伺,隐患方长”,“愤西人揽制机之利,谋所以抵制之”。 后来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除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用外,还在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方面同样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天京陷落,曾国藩的“事功”也由此而达至峰顶。清廷不仅不加功封赏,对他是接二连三的严责。曾国藩只好主动裁剪湘军!因有他的湘军,之后分出来了淮军,接着又有了袁世凯的新军。总之在他身处“三千年之大变局”中, “卫道”与“创新”同在,张扬的“守道”和“救时”意识同在, “千古完人”与“汉奸屠夫民贼”同在,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同在。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他的行为却被同一时代所扼止。最后,他带着“名已裂矣,亦不复深问”的复杂心情,冥心孤往地走向历史为他安排好的结局。
(1)材料提到“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除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用外,还在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方面同样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请举一史实说明。(4分)
(2)曾国藩身上的“卫道”与“创新”各是什么?(4分)
(3)曾国藩在近代化历程中的个人作用有哪些?(7分)
【考点】曾国藩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是指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军事实力,如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2)根据所学知识,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筹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
(3)注意全面的评价,从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看,既有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也有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的一面;从办洋务所取得的成效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思想看,主张学习西方而不受制于西方。
【答案】(1)说明:例如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4分)
(2)“卫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封建体制。
“创新”是创办洋务。(4分)
(3)作用:从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看,首要是御辱;从他办洋务所取得的成效看,曾国藩是真正将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付诸实践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思想,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学习西方而不受制于西方,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促进了我国科技和教育近代化;曾国藩办的洋务事业促进了我国军事的近代化。(7分)
世界近代政治家——李鸿章、伊藤博文
12.(2014·云南昆明高三第一次摸底·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9分)
【考点】李鸿章
【解析】(1)根据材料一有效信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 最大的卖国贼”提炼概括湖滨对李鸿章的评价;根据材料二有效信息“最伟大的人物”“ 政治家、外交家”等提炼概括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评价,最后将两者进行对照。
(2)原因可以从两者历史观、评价的背景和目的、评价依据的史料三方面分析,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1)评价:胡滨认为李鸿章维护清朝腐朽统治,出卖国家利益,是最大的卖国贼。(3分)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是才能卓越的伟大政治家、外交家。(3分)
(2)学生只回答史观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关注史料不同等,无具体分析,得3分。能具体指出不同的内容,且有史实支撑得9分。只简单罗列史实,没有观点提炼,最高不超过4分。
例如:两者史观不同,胡滨运用革命史观评价李鸿章:而克利夫兰则从近代化史观评价李鸿章。
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胡滨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因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批判李鸿章,克利大兰则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维护美国的利益出发肯定李鸿章。
评价人物关注史料不同,胡滨关注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克利大兰关注李鸿章学习两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企业,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外交上利用各国矛盾,尽量维护满清帝国的国家利益。
13.(2014·河北邯郸高三摸底·36)(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8分)
【考点】中国晚清首辅大臣——李鸿章;日本明治维新功臣——伊藤博文
【解析】(1)从材料的时间以及“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可判断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2)把握李鸿章“人生悲剧”含义是“身背骂名,抑郁而终”,结合洋务运动的初衷和结局的差异等分析即可。
【答案】(1)事件:中国的洋务运动(或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日本明治维新(或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4分)
(2)原因:李鸿章权倾朝野,在参政、决策等方面遭到国人诟病,如《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统治极端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看法:李鸿章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时势造英雄;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近代政治家——孙中山
14.(2014·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2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考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解析】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没有在国内,没有直接领导,A项排除;B项中的《中华民国约法》说法错误,应是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失败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D项“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说法错误。
【答案】C
15.(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6)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考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解析】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使是汉人复辟帝制,也要继续革命,故选B项。
【答案】B
16.(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8分)
【考点】(2)孙中山
【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通观两则材料孙中山此时主要致力于社会革命,以实现三民主义之“民生”,特别是优先发展交通业中的铁路建设;对于孙中山先生活动的评价我们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孙中山先生重视民生问题、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可贵之处,又要看到孙中山先生没有看到民族民主革命尚未成功、民生主义只能纸上谈兵的实际这一局限性。
【答案】(2)活动: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4分)
评价: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等。(4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世界近代政治家——克伦威尔
17.(2014·河北唐山高三摸底·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
政治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发布《航海条例》;进行荚荷战争。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 自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无情的背弃。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克伦威尔是一个“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8分)
(2)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克伦威尔。(7分)
【考点】克伦威尔
【解析】(1)归纳克伦威尔的贡献,从资产阶级革命中和共和国时期两个阶段分析,前一阶段领导革命成功,后一阶段建立共和国,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材料二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给予克伦威尔决然相反的评价。正确评价克伦威尔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贡献,也要看到其不足。
【答案】(1)说明: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分)
(2)评价:克伦威尔功过参半,一方面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实行军事独裁。(7分)
世界近代政治家——拿破仑
18.(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35)(10分)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民族实践与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
材料二 “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2)拿破仑贡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2分)他“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原因是什么?(4分)
【考点】(2)法国大革命与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拿破仑
【解析】(2)这段话可以看着是拿破仑对自己人生的悲情总结。这儿的“火种”是永恒的,当然可以理解为革命精神,或者不朽的《拿破仑法典》;而“被钉在悬崖绝壁上”充满悲剧色彩意味着拿破仑的最终失败,原因当然首当其冲就是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激起的反抗和内部的矛盾。
【答案】(2)火种:可以理解为是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它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2分)
原因:拿破仑被“被钉在悬崖绝壁上”即最终失败的原因:当时欧洲给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拿破仑的征服战争和奴役统治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拿破仑对外战争耗费了大量国力,导致了法国社会的危机,最后被反法同盟击败。(4分,答任意两点给4分)
世界现代政治家——甘地
19.(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是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他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7年,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所领导的印度大起义仅在勒克瑙地区就集中近20万起义军,但仍在英国迅速调集的装备精良的殖民军队镇压下宣告失败。此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不断加强,以英军和雇佣军组成的驻印军力一度超越英国正规军总量。
──互动?百科
材料二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甘地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非暴力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在印度的实践结果。(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甘地的遗产”的现实影响。(2分)
【考点】甘地
【解析】(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加强。补充教材内容,回答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与印度经济的发展、国大党的实力、以及甘地的经历都有密切联系。
(2)“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反映出甘地坚持真理、忍耐和仁爱精神。这一思想的实践推动了印度的自治和独立运动,也在关键时期阻碍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
(3)材料三关键信息:“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概括即得。
【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比较软弱;英国殖民统治力量强大,且在印度实行高压政策;甘地的个人经历和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3分)
(2)内容:坚持真理,自我牺牲;忍耐精神和非暴力对抗;仁爱,不杀生。(3分)
结果: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独立开辟了道路;但一味非暴力对抗,一度使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遭受重大挫折,致使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陷入低潮。(2分)
(3)影响:对当代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深远影响。(2分)
20.(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7分)
【考点】(1)甘地
【解析】(1)第一小问我们从材料“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我们可以看出甘地主张非暴力运动的理由;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回答非暴力不合作的历史背景,主要从经济、阶级力量、军事等方面分析。
【答案】(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印度力量。(3分)
原因: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以至民族起义遭到失败。(4分)
世界现代政治家——里根
21.(2014·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正如W·C·彼德松所指出的,70年代的经济形势,使得其他经济学派取代凯恩斯主义主流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反对派,这些反对派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中主要有三个,货币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和供给学派,这三个学派都有一点回复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倾向……一开始,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曾并肩战斗过,后来,供给学派独占鳌头,成为里根经济学思想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里根政府认为,要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将政策的着力点由需要转向供给。为此,里根政府接受了供给学派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其中,减税是核心。它包括简化税制、降低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新技术授资减免税。到里根第一任期结束时。联邦规章制度减少了33%以上。随后里根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经济自由化措施。例如,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放松价格管制;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鼓励企业兼并。
——【英】M·马歇尔《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经济学形成的背景条件。(6分)
(2)依据材料指出里根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9分)
【考点】美国总统里根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70年代的经济形势,使得其他经济学派取代凯恩斯主义主流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供给学派独占鳌头,成为里根经济学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 “滞涨”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逐渐受到关注。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制定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其中,减税是核心”可以得出 刺激供给,降低税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里根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经济自由化措施。例如,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放松价格管制;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鼓励企业兼并”可以得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作用,里根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等。
【答案】(1)背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形成“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供给学派在经济学领域逐渐成为主流学派。(6分)
(2)措施:刺激供给,降低税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分)
作用:吸引投资,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6分)
东西方先哲——孔子、亚里士多德
22.(2014·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5分)
【考点】(1)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2)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3)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亚里士多德
【解析】(1)抓住材料信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为政以德”等概括孔子的观点。
(2)结合必修三相关书本知识,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来分析原因。
(3)第一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求知识”、“更爱真理”、“中庸”,从中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第二问注意限定词“伦理学”,联系孔子的观点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中庸。
【答案】(1)观点:①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4分)
(2)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6分)
(3)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3分)
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2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漱溟
23.(2014·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于、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粱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 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溟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6分)
【考点】梁漱溟
【解析】(1)关键信息:“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于、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从伦理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分析归纳。
(2)关键信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溟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主要是从道理与法律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归纳。
【答案】(1)观点: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互相尊重,经济关系上彼此帮助(互相负责),政治关系上“家庭情谊化”。(9分)
(2)不足:理论上,过分注重伦理,看不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阶级对立或阶级剥削);
实践中,只注重道德,缺乏法律制度保障。(6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陈独秀
24.(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
1905年秋,陈独秀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使革命党易于采用右倾的妥协政策;但是要知道现有一条活路横在我们的眼前,就是与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1)结合材料一概括陈独秀早期的进步活动。(8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当时有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7分)
【考点】陈独秀
陈独秀
【解析】(1)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传播进步文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等投身民主革命;研究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选为中央局书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党做出了贡献。
(2)陈独秀提出资产阶级“与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中国处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共同统治之下,敌人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进步的政治力量,但力量弱小,因此要联合斗争。
【答案】(1)活动:创办报刊,推动了进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加了反清、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民主革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出了贡献。(8分)
(2)观点:陈独秀主张,中国的资产阶级要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斗争。(1分)
分析:中国处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共同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为新生政党,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都比较弱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进步的政治力量。(6分)
杰出的科学家——牛顿
25.(2014·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26)一位传记作者写道:“他写了大量的著作。由于这个人在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我想应当把它们列成一表。”随之,一份涉及数学、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生物学等的多领域书目清单诞生了。“他”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爱因斯坦
【考点】牛顿和经典力学
【解析】孔子是古代中国先哲,没有涉及数学、生物学等领域,A项排除;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先哲,他的写作涉及范围广,应主要是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排除B项;牛顿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炼金术士,C项正确;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家,主要是物理学,D项排除。
【答案】C
附:非选择题完整版
1.(2014·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5分)
【考点】(1)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2)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3)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亚里士多德
【解析】(1)抓住材料信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为政以德”等概括孔子的观点。
(2)结合必修三相关书本知识,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来分析原因。
(3)第一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求知识”、“更爱真理”、“中庸”,从中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第二问注意限定词“伦理学”,联系孔子的观点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中庸。
【答案】(1)观点:①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4分)
(2)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6分)
(3)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3分)
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2分)
2.(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35)(10分)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民族实践与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
材料一 “伯里克利”“民主政治”“希腊文明”“希腊先哲”
(1)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4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10字以内。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解析】(1)此题解题关键在于理清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伯利克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这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繁荣,同时促成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答案】(1)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一方面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希腊文明的繁荣发展。在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时期,出现了像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等希腊先哲,人文精神开始起源。(4分)
材料二 “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2)拿破仑贡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2分)他“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原因是什么?(4分)
【考点】(2)法国大革命与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拿破仑
【解析】(2)这段话可以看着是拿破仑对自己人生的悲情总结。这儿的“火种”是永恒的,当然可以理解为革命精神,或者不朽的《拿破仑法典》;而“被钉在悬崖绝壁上”充满悲剧色彩意味着拿破仑的最终失败,原因当然首当其冲就是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激起的反抗和内部的矛盾。
【答案】(2)火种:可以理解为是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它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2分)
原因:拿破仑被“被钉在悬崖绝壁上”即最终失败的原因:当时欧洲给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拿破仑的征服战争和奴役统治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拿破仑对外战争耗费了大量国力,导致了法国社会的危机,最后被反法同盟击败。(4分,答任意两点给4分)
3.(2014·云南昆明高三第一次摸底·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9分)
【考点】李鸿章
【解析】(1)根据材料一有效信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 最大的卖国贼”提炼概括湖滨对李鸿章的评价;根据材料二有效信息“最伟大的人物”“ 政治家、外交家”等提炼概括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评价,最后将两者进行对照。
(2)原因可以从两者历史观、评价的背景和目的、评价依据的史料三方面分析,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1)评价:胡滨认为李鸿章维护清朝腐朽统治,出卖国家利益,是最大的卖国贼。(3分)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是才能卓越的伟大政治家、外交家。(3分)
(2)学生只回答史观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关注史料不同等,无具体分析,得3分。能具体指出不同的内容,且有史实支撑得9分。只简单罗列史实,没有观点提炼,最高不超过4分。
例如:两者史观不同,胡滨运用革命史观评价李鸿章:而克利夫兰则从近代化史观评价李鸿章。
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胡滨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因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批判李鸿章,克利大兰则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维护美国的利益出发肯定李鸿章。
评价人物关注史料不同,胡滨关注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克利大兰关注李鸿章学习两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企业,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外交上利用各国矛盾,尽量维护满清帝国的国家利益。
4.(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8分)
【考点】(1)甘地
(2)孙中山
【解析】(1)第一小问我们从材料“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我们可以看出甘地主张非暴力运动的理由;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回答非暴力不合作的历史背景,主要从经济、阶级力量、军事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通观两则材料孙中山此时主要致力于社会革命,以实现三民主义之“民生”,特别是优先发展交通业中的铁路建设;对于孙中山先生活动的评价我们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孙中山先生重视民生问题、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可贵之处,又要看到孙中山先生没有看到民族民主革命尚未成功、民生主义只能纸上谈兵的实际这一局限性。
【答案】(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印度力量。(3分)
原因: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以至民族起义遭到失败。(4分)
(2)活动: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4分)
评价: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等。(4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5.(2014·河北邯郸高三摸底·36)(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8分)
【考点】中国晚清首辅大臣——李鸿章;日本明治维新功臣——伊藤博文
【解析】(1)从材料的时间以及“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可判断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2)把握李鸿章“人生悲剧”含义是“身背骂名,抑郁而终”,结合洋务运动的初衷和结局的差异等分析即可。
【答案】(1)事件:中国的洋务运动(或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日本明治维新(或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4分)
(2)原因:李鸿章权倾朝野,在参政、决策等方面遭到国人诟病,如《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统治极端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看法:李鸿章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时势造英雄;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6.(2014·吉林普通中学高三摸底·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秦统一中国后发行的圆形方孔钱
图二 1900年开始发行的光绪通宝铜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铸造技术和作用的角度对这两种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进行比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统一货币;清末币制改革
【解析】从发行时间上可以看出铸造技术差别;作用从维护统一,对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来比较。
【答案】铸造技术:前者手工制造,制作粗糙;后者机器制造,质量提高。(4分)
作用:圆形方孔钱统一了战国时期杂乱的货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圆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4分)
铜圆的出现和推广,用新式铜圆取代制钱,是对传统币制的一大革新。币制相对统一,有利于政府税收和民间商贸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由古代向近代过渡。(4分)
7.(2014·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解析】(1)从材料中“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入手分析“原因”“目的”,从材料中“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唐朝法律相对较轻。据此回答“特点”。
(2)从“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反映了赏罚分明特点,可知唐太宗希望通过法律整顿吏治。
(3)从材料三看,当时依然存在着冤案,但唐太宗能够自我反省。据此回答即可。
(4)从材料信息中唐太宗关心百姓,注重用法律治理社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2分)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1分)
特点:慎用刑法。(1分)
(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2分)
(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1分)
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1分)
(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2点,共2分)
8.(2014·河北唐山高三摸底·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
政治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发布《航海条例》;进行荚荷战争。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 自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无情的背弃。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克伦威尔是一个“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8分)
(2)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克伦威尔。(7分)
【考点】克伦威尔
【解析】(1)归纳克伦威尔的贡献,从资产阶级革命中和共和国时期两个阶段分析,前一阶段领导革命成功,后一阶段建立共和国,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材料二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给予克伦威尔决然相反的评价。正确评价克伦威尔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贡献,也要看到其不足。
【答案】(1)说明: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分)
(2)评价:克伦威尔功过参半,一方面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实行军事独裁。(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