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律诗的音律节奏,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2.体会两位诗人复杂的情感。
3.培养乐观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两位诗人复杂的情感;培养乐观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培养乐观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的名士硕儒大多历经浮沉、饱经磨难。唐朝就有一位这样的诗人,他的一生有近一半的时光都在贬谪中度过-----他是一代“诗豪”刘禹锡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历经浮沉的刘禹锡如何在这首经典诗中“转”呢?
01回顾背景
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出京辗转各地,距离首次被贬至今应昭回京已有二十三年之久。
这一联抓住哪个关键词来体会诗人的感情呢?
“弃置身”:加上二十三年的贬谪时间,这是足以让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二十三年,这是刘禹锡从34岁青年到57岁老年的二十三年!人生中最好的盛年皆在外放中度过,“弃”一字将二十多年的辛酸荣辱一笔带过,坦率直白地讲述生平遭际(读:凄凉、悲痛、无奈)
承:“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结合注释理解典故:“闻笛赋”出自向秀《思旧赋》。曹魏末年,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相继被害。后来向秀赴洛阳经过嵇康旧居时,邻人的笛声让他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因为二十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很多的知己好友都已经离世,诗人只能孤身一人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罢了。一字“空”说尽了自己的孤寂。
“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观棋至终,方觉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后,才知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诗人以王质自比,二十多年恍若一梦,如今再次回京,早已物是人非。回来后恍如隔世的慨叹。(读:感慨、惆怅)
首联和颔联讲述了刘禹锡的悲催人生,读后不觉感触万分,真是悲凉。然而下面的两句诗话锋一转,竟有意外的惊喜。看看刘禹锡是怎么实现人生的转场的?
02由悲转达
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的情绪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
他以“沉舟”“病树”来比喻自己,看起来好像消极颓废,实则更有深味:我虽是沉舟,但千帆竞发;我虽为病树,但万木皆春。用此来劝慰自己,诗人在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开朗、乐观的心态。突然由悲伤转向振奋。
因为他想到,江山代有才人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有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即使屡遭贬谪,但总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千帆竞过”“万木逢春”。
豁达的刘禹锡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情绪中,而是用更加理智和清醒的角度来看待自然新旧更替的规律“人事有代谢”,即使从前有过失败有过挫折,但都不会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他用通透达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前路乃至整个历史进程,发现一切困顿背后皆有新希望。
接连遭贬二十三年,但刘禹锡却没有因此而颓唐,反而意气风发,更加通达坦荡、坚韧。
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听完这一曲,妙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真谓神妙,应当有灵物护之。
刘禹锡能写出如此“神妙”之句,当然不是因“灵物”保佑,而是源于他的才气、品格以及多年的历练。
03人生转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跟很多著名文人一样,刘禹锡也曾是名动京城的才子。他二十二岁即中进士,三十四岁就进入国家中枢部门,主管财政工作。接连被贬刘禹锡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以抒发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那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改文人“逢秋而悲”的《秋词》创作于被贬时期。当人们普遍“悲秋”“畏秋”时,他偏要赞美秋天,从而向世人袒露自己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那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陋室铭》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被贬至连州,地处五岭以南偏远荒凉。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囿于失志和愁闷,他将精力完全集中于治理连州。为当地百姓向朝廷上表请求减免因海潮灾害而拖欠的税赋,还积极向朝廷请拨物资。刘禹锡在任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贬谪至夔州,刘禹锡写下了《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民歌体乐府诗。他用清新的笔调写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描绘巴山蜀水的美丽图画
04结语
同样是遭贬谪,有的诗人极尽哀愁,而刘禹锡笔下却总是清新明丽,生趣盎然,永远透着希望的光芒。他认真地活在当下,真诚地赞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失意难过、沮丧困顿……没关系,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希望总会在眼前
希望同学们都能从刘禹锡、从本诗中获得力量,在困境中实现人生的转场,与君共勉
05布置作业:
假如你有一次同刘禹锡对话的机会,你会想和他说些什么?
06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