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卷(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卷(一)(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9 14:18:18

文档简介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卷(一)(教科版)
一、填空题(24分)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____________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
2.风的力量会____________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____________,比如烧毁森林、房屋,____________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4.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____________造成的。
5.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分岩浆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
7.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____________、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1分)
8.中国的西部多( ),东部多( )。
A.高山;丘陵 B.高原;丘陵 C.高山;平原 D.平原;丘陵
9.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那么蛋黄相当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地心
10.小明为了研究地震成因,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在两端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隆起(如图),这一叠纸代表( )。
A.土 B.岩层 C.地幔 D.受到的力
11.在一些火山周围,人们会在落有火山灰等喷发物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这些植物长得特别好,主要是火山喷发为土壤增加了( )。
A.腐殖质 B.矿物质 C.空气 D.水分
12.在“风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模拟的是( )。
A.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B.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沙漠中的狂风 D.自然界的岩石
13.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小山丘”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B.“小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C.流入盆中的水依然清澈 D.彩沙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14.下列力量是来自地壳外部且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板块的“漂移”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流水、风
三、判断题(14分)
15.人类活动如果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就可能造成灾害。( )
16.上游的河床里面细沙最多,下游的河床卵石最多。( )
17.风能改变任何地貌。( )
18.地形地貌自形成以来一直没有发生改变。( )
19.我们在做地球结构的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不需要按照一定比例使用。( )
20.地震发生后,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应持续大声呼救,以引起救援人员注意。( )
21.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
四、连线题(4分)
22.在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下面的材料或动作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什么?
坡形土堆 下雨
喷水器喷水 地面的径流
泥浆流淌 山坡上的沟壑
土堆上凹凸不平 土壤裸露的山坡
五、简答题(7分)
23.作为小学生,为防治水土流失能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三条。
24.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六、实验题(14分)
如图,为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科学小组设计了如图模拟实验。
25.本次实验的方法是______。
A.只采用模拟实验
B.只采用对比实验
C.既有模拟实验,又有对比实验
26.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应选择实验装置______。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27.通过第(2)题中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土地的侵蚀被侵蚀严重。
28.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防治水土流失做些什么?
至少写出两条措施。 、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把提前准备好的土豆泥在铁盘中堆成一小堆,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再用土豆泥把小洞封住,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盘底部并观察现象。
29.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用酒精灯加热的理由是 。
30.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的是( )。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 B.土豆泥纹丝不动
C.土豆泥出现裂缝 D.土豆泥冒热气
31.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填“地壳”“地核”或“地幔”)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七、综合题(16分)
请根据下面所示,结合课内所学和生活所见,回答问题。
32.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侵蚀 B.沉积
33.在河水长期作用下,这条河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越来越直 B.越来越弯 C.保持不变
34.河流弯道处,河水流速更快的是( ),侵蚀更明显的是( )。
A.甲岸 B.乙岸
35.有人想在乙岸建房子,你认为合适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
古人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早已经进行了研究,《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记载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等情况。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地球表面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36.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的作用
夏威夷群岛 板块移动
敦煌的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黄河入海口沙洲 水的作用
37.如上图所示,在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
3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 在 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39.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
A.番茄酱越少越好 B.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不要挖到底
C.选用温度低一点的蜡烛加热 D.封“火山口”的土豆泥厚实些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 细小 砾石 戈壁滩
【详解】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2.磨蚀
【详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3. 灾难 掩埋
【详解】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4.岩层受到挤压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
5. 沉积岩 变质岩
【详解】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岩、玄武岩等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
6.千姿百态的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千姿百态的,根据其特征将地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分为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瀑布、沼泽和沙漠等,它们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是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
7. 风 侵蚀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8.C
【详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9.B
【详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如果把鸡蛋作为地球的模型,蛋壳代表地球的地壳,蛋白代表地球的地幔,蛋黄代表地球的地核。
10.B
【详解】地壳中的沉积岩由于形成时期、岩性不同,层层叠叠分布,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叫作岩层。小明为了研究地震成因,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在两端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隆起,如图所示,这一叠纸代表的是岩层。
11.B
【详解】火山喷发大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火山喷发不仅仅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所以B符合题意。
12.A
【详解】风力作用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重要外力作用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显著。大风携带沙粒不断侵蚀岩石,大风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在“风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模拟的是被风卷起来的沙子。故A选项正确。
13.B
【详解】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研究降雨的侵蚀作用。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小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表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4.D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板块的“漂移”、地震、火山喷发都属于是来自地壳内部;流水、风是来自地壳外部且能引起地形改变。
15.√
【详解】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如果不合理开发,如乱砍滥伐、私自开采等活动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带来灾害。
16.×
【详解】河流在不同河段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河岸地貌、河床特征不同,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河底石块较大,棱角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容易发生沉积现象,泥沙颗粒细小;中游河段河水流速较慢,搬运能力减小,河底多是鹅卵石沉积,磨圆度较高,下游的河床细沙最多,题目观点错误。
17.×
【详解】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不能改变任何地貌,地球上有的地形地貌是由水流、地壳运动等作用形成的。题干表述错误。
18.×
【详解】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地形地貌的改变,比如人工挖渠,植树造林等,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的力量、同时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会改变地形地貌。故该说法错误。
19.×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厚度约为3500千米。因此,我们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题目说法错误。
20.×
【详解】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都能作为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如果地震中有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通过敲击附近的铁管,被救援人员发现而获救的做法是利用铁管能传播声音。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失去生存下去的机会,不可行。
21.√
【详解】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大规模的能量释放的过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热是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故题目说法正确。
22.
【详解】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的大小。在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喷水器喷水代表下雨,坡形土堆代表土壤裸露的山坡,土堆上凹凸不平代表山坡上的沟壑,泥浆流淌代表地面的径流。
23.①尽可能少用一次性木筷。②植树造林。③爱护花草树木。
【详解】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作为小学生,为防治水土流失能做到: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破坏花草树木,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等。
24.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详解】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5.C 26.A 27.无植被覆盖 28. 植树造林 不踏草坪不摘花
【分析】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
25.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的实验既有模拟实验,又有对比实验。
26.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相同雨量下、相同坡度下、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如果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属于对比实验,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有无植物覆盖,其它条件是相同的,如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等。所以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应选择实验装置①和②。
27.通过题目(2)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
28.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防止水土流失人人有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植树造林,少砍伐,不踏草坪不摘花,保护花草树木。
29. 火山 岩浆 地球内部的热量 30.B 31.地壳
【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29.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30.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说明火山喷发正在酝酿中,即将爆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土豆泥纹丝不动,不能说明火山喷发即将发生,故B符合题意;
C、土豆泥冒热气说明火山喷发前期的活动,火山灰、岩浆等喷发物即将喷出,故C不符合题意。
D、土豆泥冒热气,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故D不符合题意。
31.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32.B 33.B 34. A A 35. 合适 理由见解析
【分析】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要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32.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分析图片可知,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
33.分析图片可知,河流弯道处,甲乙两岸中,河水流速更快的是甲岸,侵蚀更明显的是甲岸,甲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侵蚀,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B区域的面积会逐渐扩大。在河水长期作用下,这条河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越来越弯。
34.河流弯道处,甲乙两岸中,河水流速更快的是甲岸,侵蚀更明显的是甲岸,甲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侵蚀,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
35.有人想在乙岸建房子,是合适的,因为这个地方泥土不断的沉积,对房子不会产生威胁。
36.
37. 岩层 岩浆 38. 岩浆 高温高压 39.B
【分析】火山模拟实验中: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实验材料中,土豆泥模拟岩层、番茄酱模拟岩浆,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36.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弯曲的岩层是板块移动地震造成的,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黄河入海口沙洲是水的作用形成。
37.土豆泥模拟岩层、番茄酱模拟岩浆。
3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39.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我们可以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挖的深一点,不要挖到底。番茄酱越少,蜡烛温度越低,土豆泥越厚实现象越不明显。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卷(一)(教科版)
一、填空题(24分)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____________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
【答案】 细小 砾石 戈壁滩
【详解】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2.风的力量会____________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磨蚀
【详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3.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____________,比如烧毁森林、房屋,____________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答案】 灾难 掩埋
【详解】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4.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 造成的。
【答案】岩层受到挤压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
5.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分岩浆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 沉积岩 变质岩
【详解】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岩、玄武岩等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
6.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 )。
【答案】千姿百态的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千姿百态的,根据其特征将地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分为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瀑布、沼泽和沙漠等,它们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是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
7.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____________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____________。
【答案】 风 侵蚀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二、选择题(21分)
8.中国的西部多( ),东部多( )。
A.高山;丘陵 B.高原;丘陵 C.高山;平原 D.平原;丘陵
【答案】C
【详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9.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那么蛋黄相当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地心
【答案】B
【详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如果把鸡蛋作为地球的模型,蛋壳代表地球的地壳,蛋白代表地球的地幔,蛋黄代表地球的地核。
10.小明为了研究地震成因,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在两端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隆起(如图),这一叠纸代表( )。
A.土 B.岩层 C.地幔 D.受到的力
【答案】B
【详解】地壳中的沉积岩由于形成时期、岩性不同,层层叠叠分布,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叫作岩层。小明为了研究地震成因,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在两端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隆起,如图所示,这一叠纸代表的是岩层。
11.在一些火山周围,人们会在落有火山灰等喷发物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这些植物长得特别好,主要是火山喷发为土壤增加了( )。
A.腐殖质 B.矿物质 C.空气 D.水分
【答案】B
【详解】火山喷发大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火山喷发不仅仅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所以B符合题意。
12.在“风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模拟的是( )。
A.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B.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沙漠中的狂风 D.自然界的岩石
【答案】A
【详解】风力作用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重要外力作用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显著。大风携带沙粒不断侵蚀岩石,大风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在“风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模拟的是被风卷起来的沙子。故A选项正确。
13.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小山丘”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B.“小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C.流入盆中的水依然清澈 D.彩沙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答案】B
【详解】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研究降雨的侵蚀作用。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小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表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4.下列力量是来自地壳外部且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板块的“漂移”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流水、风
【答案】D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板块的“漂移”、地震、火山喷发都属于是来自地壳内部;流水、风是来自地壳外部且能引起地形改变。
三、判断题(14分)
15.人类活动如果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就可能造成灾害。( )
【答案】√
【详解】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如果不合理开发,如乱砍滥伐、私自开采等活动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带来灾害。
16.上游的河床里面细沙最多,下游的河床卵石最多。( )
【答案】×
【详解】河流在不同河段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河岸地貌、河床特征不同,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河底石块较大,棱角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容易发生沉积现象,泥沙颗粒细小;中游河段河水流速较慢,搬运能力减小,河底多是鹅卵石沉积,磨圆度较高,下游的河床细沙最多,题目观点错误。
17.风能改变任何地貌。( )
【答案】×
【详解】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不能改变任何地貌,地球上有的地形地貌是由水流、地壳运动等作用形成的。题干表述错误。
18.地形地貌自形成以来一直没有发生改变。( )
【答案】×
【详解】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地形地貌的改变,比如人工挖渠,植树造林等,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的力量、同时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会改变地形地貌。故该说法错误。
19.我们在做地球结构的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不需要按照一定比例使用。( )
【答案】×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厚度约为3500千米。因此,我们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题目说法错误。
20.地震发生后,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应持续大声呼救,以引起救援人员注意。( )
【答案】×
【详解】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都能作为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如果地震中有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通过敲击附近的铁管,被救援人员发现而获救的做法是利用铁管能传播声音。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失去生存下去的机会,不可行。
21.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
【答案】√
【详解】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大规模的能量释放的过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热是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故题目说法正确。
四、连线题(4分)
22.在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下面的材料或动作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什么?
坡形土堆 下雨
喷水器喷水 地面的径流
泥浆流淌 山坡上的沟壑
土堆上凹凸不平 土壤裸露的山坡
【答案】
【详解】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的大小。在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喷水器喷水代表下雨,坡形土堆代表土壤裸露的山坡,土堆上凹凸不平代表山坡上的沟壑,泥浆流淌代表地面的径流。
五、简答题(7分)
23.作为小学生,为防治水土流失能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三条。
【答案】①尽可能少用一次性木筷。②植树造林。③爱护花草树木。
【详解】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作为小学生,为防治水土流失能做到: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破坏花草树木,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等。
24.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答案】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详解】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六、实验题(14分)
如图,为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科学小组设计了如图模拟实验。
25.本次实验的方法是______。
A.只采用模拟实验
B.只采用对比实验
C.既有模拟实验,又有对比实验
26.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应选择实验装置______。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27.通过第(2)题中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土地的侵蚀被侵蚀严重。
28.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防治水土流失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两条措施。 、
【答案】25.C 26.A 27.无植被覆盖 28. 植树造林 不踏草坪不摘花
【分析】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
25.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的实验既有模拟实验,又有对比实验。
26.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相同雨量下、相同坡度下、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如果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属于对比实验,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有无植物覆盖,其它条件是相同的,如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等。所以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应选择实验装置①和②。
27.通过题目(2)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
28.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防止水土流失人人有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植树造林,少砍伐,不踏草坪不摘花,保护花草树木。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把提前准备好的土豆泥在铁盘中堆成一小堆,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再用土豆泥把小洞封住,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盘底部并观察现象。
29.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用酒精灯加热的理由是 。
30.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的是( )。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 B.土豆泥纹丝不动
C.土豆泥出现裂缝 D.土豆泥冒热气
31.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填“地壳”“地核”或“地幔”)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答案】29. 火山 岩浆 地球内部的热量 30.B 31.地壳
【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29.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30.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说明火山喷发正在酝酿中,即将爆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土豆泥纹丝不动,不能说明火山喷发即将发生,故B符合题意;
C、土豆泥冒热气说明火山喷发前期的活动,火山灰、岩浆等喷发物即将喷出,故C不符合题意。
D、土豆泥冒热气,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故D不符合题意。
31.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七、综合题(16分)
请根据下面所示,结合课内所学和生活所见,回答问题。
32.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侵蚀 B.沉积
33.在河水长期作用下,这条河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越来越直 B.越来越弯 C.保持不变
34.河流弯道处,河水流速更快的是( ),侵蚀更明显的是( )。
A.甲岸 B.乙岸
35.有人想在乙岸建房子,你认为合适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
【答案】32.B 33.B 34. A A 35. 合适 理由见解析
【分析】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要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32.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分析图片可知,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
33.分析图片可知,河流弯道处,甲乙两岸中,河水流速更快的是甲岸,侵蚀更明显的是甲岸,甲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侵蚀,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B区域的面积会逐渐扩大。在河水长期作用下,这条河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越来越弯。
34.河流弯道处,甲乙两岸中,河水流速更快的是甲岸,侵蚀更明显的是甲岸,甲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侵蚀,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
35.有人想在乙岸建房子,是合适的,因为这个地方泥土不断的沉积,对房子不会产生威胁。
古人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早已经进行了研究,《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记载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等情况。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地球表面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36.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的作用
夏威夷群岛 板块移动
敦煌的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黄河入海口沙洲 水的作用
37.如上图所示,在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
3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 在 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39.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
A.番茄酱越少越好 B.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不要挖到底
C.选用温度低一点的蜡烛加热 D.封“火山口”的土豆泥厚实些
【答案】36.
37. 岩层 岩浆 38. 岩浆 高温高压 39.B
【分析】火山模拟实验中: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实验材料中,土豆泥模拟岩层、番茄酱模拟岩浆,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36.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弯曲的岩层是板块移动地震造成的,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黄河入海口沙洲是水的作用形成。
37.土豆泥模拟岩层、番茄酱模拟岩浆。
3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39.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我们可以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挖的深一点,不要挖到底。番茄酱越少,蜡烛温度越低,土豆泥越厚实现象越不明显。故选B。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卷(一)(教科版)
一、填空题(24分)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____________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
2.风的力量会____________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____________,比如烧毁森林、房屋,____________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4.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____________造成的。
5.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分岩浆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
7.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____________、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1分)
8.中国的西部多( ),东部多( )。
A.高山;丘陵 B.高原;丘陵 C.高山;平原 D.平原;丘陵
9.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那么蛋黄相当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地心
10.小明为了研究地震成因,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在两端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隆起(如图),这一叠纸代表( )。
A.土 B.岩层 C.地幔 D.受到的力
11.在一些火山周围,人们会在落有火山灰等喷发物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这些植物长得特别好,主要是火山喷发为土壤增加了( )。
A.腐殖质 B.矿物质 C.空气 D.水分
12.在“风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模拟的是( )。
A.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B.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沙漠中的狂风 D.自然界的岩石
13.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小山丘”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B.“小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C.流入盆中的水依然清澈 D.彩沙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14.下列力量是来自地壳外部且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板块的“漂移”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流水、风
三、判断题(14分)
15.人类活动如果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就可能造成灾害。( )
16.上游的河床里面细沙最多,下游的河床卵石最多。( )
17.风能改变任何地貌。( )
18.地形地貌自形成以来一直没有发生改变。( )
19.我们在做地球结构的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不需要按照一定比例使用。( )
20.地震发生后,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应持续大声呼救,以引起救援人员注意。( )
21.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
四、连线题(4分)
22.在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下面的材料或动作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什么?
坡形土堆 下雨
喷水器喷水 地面的径流
泥浆流淌 山坡上的沟壑
土堆上凹凸不平 土壤裸露的山坡
五、简答题(7分)
23.作为小学生,为防治水土流失能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三条。
24.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六、实验题(14分)
如图,为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科学小组设计了如图模拟实验。
25.本次实验的方法是______。
A.只采用模拟实验
B.只采用对比实验
C.既有模拟实验,又有对比实验
26.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应选择实验装置______。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27.通过第(2)题中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土地的侵蚀被侵蚀严重。
28.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防治水土流失做些什么?
至少写出两条措施。 、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把提前准备好的土豆泥在铁盘中堆成一小堆,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再用土豆泥把小洞封住,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盘底部并观察现象。
29.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用酒精灯加热的理由是 。
30.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的是( )。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 B.土豆泥纹丝不动
C.土豆泥出现裂缝 D.土豆泥冒热气
31.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填“地壳”“地核”或“地幔”)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七、综合题(16分)
请根据下面所示,结合课内所学和生活所见,回答问题。
32.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侵蚀 B.沉积
33.在河水长期作用下,这条河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越来越直 B.越来越弯 C.保持不变
34.河流弯道处,河水流速更快的是( ),侵蚀更明显的是( )。
A.甲岸 B.乙岸
35.有人想在乙岸建房子,你认为合适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
古人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早已经进行了研究,《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记载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等情况。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地球表面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36.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的作用
夏威夷群岛 板块移动
敦煌的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黄河入海口沙洲 水的作用
37.如上图所示,在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
3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 在 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39.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
A.番茄酱越少越好 B.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不要挖到底
C.选用温度低一点的蜡烛加热 D.封“火山口”的土豆泥厚实些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第1页 共2页 ◎ 第2页 共2页
参考答案:
1. 细小 砾石 戈壁滩
【详解】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2.磨蚀
【详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3. 灾难 掩埋
【详解】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4.岩层受到挤压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
5. 沉积岩 变质岩
【详解】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岩、玄武岩等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
6.千姿百态的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千姿百态的,根据其特征将地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分为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瀑布、沼泽和沙漠等,它们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是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
7. 风 侵蚀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8.C
【详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9.B
【详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如果把鸡蛋作为地球的模型,蛋壳代表地球的地壳,蛋白代表地球的地幔,蛋黄代表地球的地核。
10.B
【详解】地壳中的沉积岩由于形成时期、岩性不同,层层叠叠分布,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叫作岩层。小明为了研究地震成因,将一叠纸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在两端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隆起,如图所示,这一叠纸代表的是岩层。
11.B
【详解】火山喷发大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火山喷发不仅仅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所以B符合题意。
12.A
【详解】风力作用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重要外力作用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显著。大风携带沙粒不断侵蚀岩石,大风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在“风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模拟的是被风卷起来的沙子。故A选项正确。
13.B
【详解】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研究降雨的侵蚀作用。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小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表明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4.D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板块的“漂移”、地震、火山喷发都属于是来自地壳内部;流水、风是来自地壳外部且能引起地形改变。
15.√
【详解】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如果不合理开发,如乱砍滥伐、私自开采等活动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带来灾害。
16.×
【详解】河流在不同河段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河岸地貌、河床特征不同,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河底石块较大,棱角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容易发生沉积现象,泥沙颗粒细小;中游河段河水流速较慢,搬运能力减小,河底多是鹅卵石沉积,磨圆度较高,下游的河床细沙最多,题目观点错误。
17.×
【详解】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不能改变任何地貌,地球上有的地形地貌是由水流、地壳运动等作用形成的。题干表述错误。
18.×
【详解】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地形地貌的改变,比如人工挖渠,植树造林等,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的力量、同时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会改变地形地貌。故该说法错误。
19.×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厚度约为3500千米。因此,我们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题目说法错误。
20.×
【详解】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都能作为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如果地震中有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通过敲击附近的铁管,被救援人员发现而获救的做法是利用铁管能传播声音。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失去生存下去的机会,不可行。
21.√
【详解】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大规模的能量释放的过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地热是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故题目说法正确。
22.
【详解】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的大小。在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喷水器喷水代表下雨,坡形土堆代表土壤裸露的山坡,土堆上凹凸不平代表山坡上的沟壑,泥浆流淌代表地面的径流。
23.①尽可能少用一次性木筷。②植树造林。③爱护花草树木。
【详解】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作为小学生,为防治水土流失能做到: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破坏花草树木,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等。
24.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详解】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5.C 26.A 27.无植被覆盖 28. 植树造林 不踏草坪不摘花
【分析】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
25.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的实验既有模拟实验,又有对比实验。
26.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相同雨量下、相同坡度下、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如果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属于对比实验,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有无植物覆盖,其它条件是相同的,如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等。所以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应选择实验装置①和②。
27.通过题目(2)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变高。
28.土地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程度降低。防止水土流失人人有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植树造林,少砍伐,不踏草坪不摘花,保护花草树木。
29. 火山 岩浆 地球内部的热量 30.B 31.地壳
【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29.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30.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说明火山喷发正在酝酿中,即将爆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土豆泥纹丝不动,不能说明火山喷发即将发生,故B符合题意;
C、土豆泥冒热气说明火山喷发前期的活动,火山灰、岩浆等喷发物即将喷出,故C不符合题意。
D、土豆泥冒热气,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故D不符合题意。
31.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32.B 33.B 34. A A 35. 合适 理由见解析
【分析】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都会对土地有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要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32.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分析图片可知,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
33.分析图片可知,河流弯道处,甲乙两岸中,河水流速更快的是甲岸,侵蚀更明显的是甲岸,甲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侵蚀,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B区域的面积会逐渐扩大。在河水长期作用下,这条河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越来越弯。
34.河流弯道处,甲乙两岸中,河水流速更快的是甲岸,侵蚀更明显的是甲岸,甲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侵蚀,乙岸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沉积。
35.有人想在乙岸建房子,是合适的,因为这个地方泥土不断的沉积,对房子不会产生威胁。
36.
37.岩层 岩浆 38. 岩浆 高温高压 39.B
【分析】火山模拟实验中: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实验材料中,土豆泥模拟岩层、番茄酱模拟岩浆,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36.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弯曲的岩层是板块移动地震造成的,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黄河入海口沙洲是水的作用形成。
37.土豆泥模拟岩层、番茄酱模拟岩浆。
3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39.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我们可以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挖的深一点,不要挖到底。番茄酱越少,蜡烛温度越低,土豆泥越厚实现象越不明显。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